定义|从演出到博物馆,沉浸式体验重新定义“在线”和“到场”

演唱会气氛正酣 , 女子偶像组合THE9脚下的石台忽然动了起来 , 载着她们迅速穿过背后巨大的金字塔石门——在爱奇艺通过扩展现实(XR)技术呈现的这场 “沉浸式虚拟演唱会”中 , 粉丝们见证着爱豆们的“上天入地” “穿越古今” 。 据不完全统计 , 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各地文旅产业复苏回暖中 , 以各种数字虚拟技术推动的演出、游览、展会等沉浸式文旅项目不下20场 , 其中武汉“满城樱花”数字光影秀、河南卫视的《清明时节奇妙游》引得无数网友点赞 。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扩展现实(XR)、5G通信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成熟 , 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将与真实世界深度融合 。 专家认为 , 这种技术推动的沉浸式体验为消费者带来从“在线”到“到场”的感知力重塑 , 将催生更新的消费模式和更新的业态 。
沉浸式演出让观众经历从“在线”到“到场”的感知力重塑
历史可以被触摸、可以被亲眼看到吗?当代人可以行走在历史之中吗?沉浸式演出可以为观众带来这种体验 。 例如在《乐动敦煌》上 , 沙漠戈壁、驼队驼铃、敦煌飞天、上元灯会……观众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行走在变换生动的场景中 , 和剧中角色以及场景“零距离”接触 。 在这一切的背后 , 创作团队使用了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三维实境、多通道交互技术或机械数控装置等新科技 , 为文化内容的表达提供了新的形式 。
沉浸式体验不仅惠及线下演出 , 更为线上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 。 今年3月底 , 女子偶像组合THE9的线上演唱会运用扩展现实技术取代了传统的道具和舞台布景 , 让艺人在森林、金字塔、外太空等各种不同变换的场景中表演 , 让粉丝大呼过瘾 。 作为数字文化产业的一种新兴模式 , 沉浸式体验带来了巨大商业增长空间 。 据《2020年全球沉浸式设计产业发展白皮书》数据 , 2019年沉浸式娱乐行业的规模高达618亿美元 , 同比增长24%;其中VR市场估值约为59.7亿美元 , AR/MR合计估值约为20.6亿元 。
随着沉浸式文旅市场扩张迅速 , 技术引领之后对内容创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 “如果形式大于内容 , 也很容易让人陷入注重声光电等视听特效的技术秀 。 沉浸式演出不仅仅有氛围感 , 更应该花大力气让文化传递和情感表达方面跟上技术进步的脚步 。 ”爱奇艺首席技术官刘文峰说 。
沉浸式体验让人在游戏里逛博物馆 , 或在博物馆里玩游戏
在家就能“云游博物馆”无疑更方便快捷 , 也增加了博物馆馆藏珍宝的曝光度 , 因此在全球范围变得越来越流行 。 今年1月 ,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推出了“The Met Unframed”(大都会无限游)沉浸式虚拟艺术和游戏体验 , 观众只需要坐在家中 , 用移动互联网上网就可以借助增强现实(AR)技术观赏馆藏的各类艺术品 , 甚至还可以玩些问答、谜语和“放大与找寻”等小游戏挑战下自己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马克斯·霍莱因表示 , The Met Unframed拓展了人们理解、体验和欣赏艺术的方式;日前 ,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宣布 , 将馆藏所有的近50万件藏品放到线上供公众免费浏览 。 国内出现的“云游博物馆”甚至比国外更早 。 去年4月故宫博物院就推出“云赏春”直播活动 , 9月份又为故宫600年大展提供了8小时的沉浸式直播 。 而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更是常年为观众提供在家逛博物馆的服务 。 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部副研究馆员吴萌认为 , 未来的博物馆将重塑线上服务 , 实现海量知识的时空复用 , 更好地满足多元化需求 。
足不出户“云游博物馆”固然方便 , 亲身走进博物馆仍然会带来完全不同“升级版”沉浸式体验 。 今年年初 ,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360°多媒体循环剧场的形式重塑古代场景 , 通过“知识展示+密室逃脱”的有趣互动体验 , 让观众在快乐中全面感知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旺盛的文化生命力 。 而去年10月份由国家文物局指导,腾讯主办的“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展里 , 分布在5个“时空”里的100件文物以数字影像的形式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 尤为特别的是 , 借助3D mapping(3D投影技术)、全息投影和体感互动技术 , 观众可以在素纱单衣的动作捕捉全息投影中欢快起舞 , 也可以凌空挥手解锁一件青铜器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 或者“演奏”《广陵散》 。 这种通过技术手段革新的观展体验受到好评 。
【定义|从演出到博物馆,沉浸式体验重新定义“在线”和“到场”】[责任编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