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 ,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 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 。
“当前 , 我国科技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 , 这与我国科技发展阶段性水平有关 , 同时还存在一些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 。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表示 , 体制机制障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
一是科技人事管理制度 。 我国科研人员大致分布在国家科研院所、高校、国企、民企、新型研发机构 。 其中 , 水平最高的科研人员主要集中在国家科研院所、高校、国企中 , 而这部分科技人员的流动受到某些制约——收入不能用市场化机制来定价;身份认同是国家工作人员 , 不方便在国家机构和民间机构间自由流动 。
【赵刚|赵刚: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二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组织制度 。 目前 , 重大项目攻关还依托于体制内院所、高校、国企等 , 很难做到汇聚体制内外的科研力量一起来解决“卡脖子”难题 , 缺乏可以吸纳和动员广泛社会力量的大平台 。
三是科研机构的开放交流制度 。 我国科研机构开放程度不足 , 研发岗位和研发经费难以提供给外籍科学家 。 科学发现需要跨文化跨国界的交流碰撞 , 欧盟、日、韩等都有大量课题和经费向全世界研究者开放 , 而中国科研机构中外籍科学家占比非常低 。
四是科研经费的筹集和分配制度 。 当前 , 我国基础研究类项目 , 因不能马上见到经济效益 , 企业不乐意投钱 , 基本由政府出资支持 。 而发达国家中的基础研究经费 , 很大部分来自社会资金 , 如企业捐赠、基金支持等 。 一些解决“卡脖子”技术的科学项目 , 也存在同样问题 , 缺乏社会化资金来源 。
如何破除上述体制机制障碍?赵刚建议 , 要推进院所制度改革 , 让体制内科研机构拥有更大自主权 , 畅通科研人员在体制内外不同科研机构间的流通渠道 。 同时 , 大幅增强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科研机构、民营企业的科研力量 , 要给予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和项目经费扶持 , 还要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 , 国家科技项目、科研经费 , 要拿出一定额度向国外科学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开放 。 此外 , 支持各类社会资本进入科研领域 , 鼓励成立支持科研的公益基金 , 对企业资本投入科研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采访人员 佘惠敏)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识别|天津滨海机场RFID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完成建设 行李标签识别成功率可提升至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