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从2021年3月31日0时起 ,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向全球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 。 “中国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 能够接收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 。
新华社采访人员欧东衢从2008年开始一直守候在“中国天眼”的身边 , 在他的镜头和心里 , 记录着这个“国之重器”成长的每一个脚步 。
文章图片
“与人们熟知的望远镜不同 , FAST既不架在山顶 , 也不像‘哈勃’那样遨游太空 , 而是在贵州一片名为‘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地中立足 。 这个50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 , 犹如一只巨大的‘天眼’ , 将探测遥远、神秘的‘地外文明’ 。 ”
这是2008年12月在新华社贵州分社做实习生的我参与采写的“中国天眼”文字稿导语 。 13年前 , 我无法想象在贵州群山之中如何搭建起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 , 也更没想到 , 我实习期结束之后进入分社工作 , 全程见证了“中国天眼”的成长 。
贵州平塘县大窝凼处于一大片漏斗天坑群中——仿佛一个天然的“巨碗”支架 , 刚好能容纳下“中国天眼” 。 从2008年选址确定 , 到项目基础开挖;从第一块反射面板安装 , 到4450块反射面板安装完成;从项目初见雏形 , 到宣布落成启用;从首次发现脉冲星 , 到发现300余颗脉冲星;从通过国家验收 , 到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我见证了中国“天眼”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最终成为青年才俊、国家栋梁的全过程 。
文章图片
↑这是FAST项目从安装第一块反射面板到即将完成的过程(拼版照片) 。 左上为:FAST安装第一块反射面板(2015年8月2日摄);右上为:FAST反射面板安装近半(2015年12月16日摄);左下为:FAST反射面板安装近八成(2016年3月9日摄);右下为:FAST反射面板安装完成(2016年7月3日摄) 。
在“中国天眼”建成前 , 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是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 但在2020年12月1日 , 阿雷西博天文台射电望远镜突然坍塌 。 就像是交接了担负人类命运的历史使命 , “中国天眼”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 极大拓展了人类观察宇宙视野的极限 。
在十多年的采访拍摄中 , 我一直没有把“天眼”当作是纯粹的机械装置来拍摄 。
“天眼” , 多么形象的词语 。 就像躲在群山之中静静观察宇宙的一只“观天巨眼” , “天眼”也仿佛就是全人类眼睛的延伸 。 它能刺穿“光年之外” , 能洞悉宇宙“前世” , 是个身在洼地、心系深空的“天空实验室” 。 它也可以验证和探索困扰人类很久的宇宙奥秘 , 比如引力理论验证、星系演化、恒星和行星起源 , 乃至物质和生命的起源等 。
不仅是功能上的相似 。 从500米的高空向下俯瞰 , 无人机的视角下 , “天眼”的名称如此形象 。 馈源舱是眼球 , 反射面板是视网膜 , 圈梁部分是眼眶 , 周围的六座支撑塔是眼睫毛、群山构成了它的眼睑——当夕阳西下 , 反射面板映射出金色的余晖 , 再没有比这样的场景更能形象表达“火眼金睛”的意思了 。
文章图片
↑2019年8月28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维护保养期间拍摄) 。
为了让望远镜能“安静”地仰望星空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划出了方圆近30公里的电磁波宁静区 。 这就意味着 , 在“天眼”正常观测期间 , 所有的电子设备都不能带入电磁波宁静区内 。 这也给我们的拍摄提供了难度 , 要想拍摄 , 只能在每年的“天眼”维护保养期间进行 。 那几天的维护保养期 , 对于我来说 , 就是宝贵的拍摄窗口期 。 在窗口期内 , 我基本保持每天16个小时的满负荷工作 , 从清晨到深夜 , 带着几十斤的设备 , 走遍了“天眼”周围的群山 。
文章图片
↑这是星空下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2016年6月27日摄) 。
我曾多次站在“天眼”旁的观景台上 , 慢慢看着夕阳从背后落下 , 月亮从我的左前方升起、或是银河从我的右前方出现 。 “天眼”就这样安安静静地“看着”深邃的宇宙 , 试图为人类回答“我从哪里来”的根本疑惑 。
文章图片
↑2021年3月29日拍摄的夜幕下的“中国天眼”(维护保养期间拍摄) 。
这么多年来 , 我每次拍摄“天眼”都能获得惊喜 , 每次也都能找到之前从未发现的视角 。 对“天眼”来说 , 它面对的是“看不完”的宇宙 , 对于我来说 , 我面对的则是“拍不够”的“天眼” 。
不仅是“天眼”本身 , 在“天眼”工作的科学家和维护人员也是我采访的重点 。 每次当馈源舱放下 , 科学家们进入馈源舱进行维护 , 我都觉得他们是进入了科幻电影里才有的星际旅行器 , 即将开始跨时空的奇妙旅程 。
文章图片
↑2021年3月28日 , 工作人员进入FAST馈源舱( 维护保养期间拍摄) 。
为了对“天眼”的4450块反射面板进行“健康体检” , 调试组想到了一个只有科幻作家才敢想的绝妙主意 , 他们于2017年底开始研制“微重力蜘蛛人” 。 该方案使用一个直径7.6米的氦气球 , 将作业人员体重减少到FAST反射面板能够承受的重量 , 使得作业者能够到达望远镜反射面任意地方执行巡检和维护作业 。 当第一个“微重力蜘蛛人”进入反射面板的时候 , 那个过程 , 就像是人类到达了一颗从未到达的行星 , 小心翼翼地在行星表面进行探索 。
文章图片
↑2019年8月30日 , 工作人员在FAST反射面板上实验“微重力蜘蛛人”方案( 维护保养期间拍摄) 。
陶行知先生曾说:“人生为一大事来 , 做一大事去 。 ”2017年9月 , 原“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因罹患肺癌去世 。 走前 , 他实现了奋斗一生的梦想——建一台世界最大最强的射电望远镜 。 现在 , “中国天眼”已成为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 极大拓展了人类观察宇宙视野的极限 。 2018年10月15日 ,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 , 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
文章图片
↑这是2021年3月30日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台址拍摄的南仁东像 。
每次在夜晚拍摄“天眼”的时候 , 我也感觉 , 那颗遥远的“南仁东星”在照耀着我 。 回望这十多年的拍摄 , 很多瞬间都成了珍贵的历史资料画面 , 再也无法重现 。 或许 , 继续用影像的方式记录“天眼” , 也是我必须完成的那件大事吧 。
文章图片
↑2016年9月24日 , 新华社采访人员欧东衢在“中国天眼”内进行采访 。
策划:兰红光
统筹:费茂华
采访人员:欧东衢
【贵州|我在现场丨13年,我见证了“天眼”开启的每一个瞬间】[责任编辑: ]
推荐阅读
- 星链|石豪:在太空,马斯克和美国当局是如何作恶的
- 建设|这一次,我们用SASE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 生活|气笑了,这APP的年度报告是在嘲讽我吧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最新消息|世界单体容量最大漂浮式光伏电站在德州并网发电
- 最新消息|中围石油回应被看成中国石油:手续合法 我们看不错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测试|图森未来完成全球首次无人驾驶重卡在公开道路的全无人化测试
- Monarch|消息称微软Win11 2022重大更新将在明年夏天到来
- 社交|Facebook被指试图在美政客中抹黑前雇员Frances Haugen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