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型飞行器装上“中国心”
_标题是:为新型飞行器装上“中国心”——记中国航天科工首届航天报国功勋奖获得者刘小勇
在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1所 , 有这样一个团队 , 他们承担着国家级重大任务 , 瞄准动力技术前沿 , 从20世纪80年代跟踪探索开始 , 几十年如一日 , 突破国际前沿性重大技术难关 , 实现新型发动机领域我国独创独有的重大突破 , 跻身国际同类技术第一梯队 。 刘小勇 , 就是该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 。
作为某飞行器副总设计师 , 也是该项目发动机基础技术专家组组长 , 刘小勇是我国该领域发动机技术研究的探索者、推动者和领军实践者 , 在突破发动机系列重大关键技术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研究体系、奠定技术基础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 形成了系统性、创造性的学术成就 , 促进了我国该发动机技术学科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 辐射和带动了国内相关基础科学和工业基础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 , 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使命 。
结缘航天 , 勇挑重任的担当者
时间的指针拨回至1997年 , 刘小勇毕业参加工作时 , 正值我国航空事业全面发展时期 。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航空发动机专业博士 , 凭借深厚的积淀和对科研的热情 , 刘小勇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 , 投身到个人待遇和科研条件都没那么有“竞争力”的航天系统 , 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 将自身所学在工程应用中锤炼 。
踏上工作岗位之初 , 刘小勇就非常注重学习 ,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 快速成长为团队的技术骨干 。 在他看来 , 直到挑起某新型发动机研究室主任的担子 , 他科研生涯中的第一个大考 , 才真正到来 。 当时 , 恰逢三院提出某新型发动机的研究设想 , 31所虽然认准这是未来发展方向 , 但技术储备有限 , 研制条件也捉襟见肘 。 当时毕业还不到一年的刘小勇毅然挑起重任 , 肩负起前沿探索的责任 。
说起这段“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往事 , 刘小勇不禁回忆起当年刘兴洲院士拍着他肩膀说的话“国家有需要 , 所里也要发展 , 你来干吧 , 出什么事有我呢 。 ”作为项目具体负责人 , 他在刘院士指导下 , 从星星点点资料收集开始 , 背着笔记本电脑和投影仪去各级单位寻求支持 , 带领团队边学边干 , 先后攻克该领域多项关键技术 , 为飞行器装上“中国心” , 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
拼搏奉献 , 航天精神的践行者
技术攻关的过程从来不会轻松 。 该发动机技术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与综合 , 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 是难度很高的国际性科学技术前沿 。 动力系统是飞行器研制的重中之重摆在副总设计师刘小勇面前的 , 是难以想象的压力和挑战 。
带领队伍冲在一线是他一贯的风格 , 每次重大试验 , 他总会现场坐镇指挥协调 , 与他的队伍在第一线共同面对 。 “天大的困难自己先顶住 , 研制过程中遇到重要指标评测 , 没有条件可讲 , 就是从春节工作到下一个春节 。 ”他这么说 , 也是这么做的 。 某次任务节点紧 , 但发动机在高压条件下不稳定燃烧不可避免 , 那一年调试次数达400余次 , 试验前的关键时刻 , 刘小勇连续一个多月吃住在试验厂区 , 有问题需要协调把衣服一披就赶到试验台 。 试验当天连续三次试验 , 直到深夜终于获得圆满成功……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 , 必须有所取舍 , 对我来说把国防科研的事做好就够了” 。 有一年临近春节 , 刘小勇率队赴故乡湖南进行性能试验 。 在家门口做试验 , 却有家不能回 。 几十个日日夜夜 , 终于解决了发动机“水土不服”问题 , 任务结束送别试验队员他才匆匆探望家人 。
深耕基础 , 原始创新的引领者
刘小勇说:“做发动机的人经常有两个说法 , 一是发展飞行器动力先行 , 二是做好发动机设施先行” 。 由于研制发动机涉及的学科和技术特别多 , 工作的物理、化学过程太复杂 , 因此不能通过模型仿真完全解答 , 只能不断通过计算、加工、试验这样循环往复过程一遍遍修正 , 而建设现代化的试验设施 , 正是夯实长远发展的必备基础 。
“做一个东西很难 , 同时还要有配套工具 , 而不巧的是做这个工具也很难 。 ”说到试验设施建设难度 , 他风趣地说 。 如果说发动机是飞行器的心脏 , 加热器就是试验台的心脏 , 研制难度极大 。 急需的某试验台建设在调试过程中 , 由于承担研制任务的国内顶尖团队交付的加热器性能不满足要求 , 经一年努力攻关和改进完善 , 还是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
被动等待难以保证建设进度 , 时间紧迫 , 刘小勇拍板决定自己干 。 在他的努力下 , 6个月日夜兼程 , 团队终于“驯服”了加热器 , 按时完成试验台的设计、加工、生产、安装、点火 , 试验水平达到世界一流 。
作为技术负责人 , 他根据发动机研制规律 , 制定台阶式发展思路 , 在科学原理还未得以完全验证之时 , 重点放在原始性创新 , 特别注重原理和公式的建立 , 在独创独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 作为试验条件负责人 , 除了牵头负责试验体系建立的论证、解决技术和工程问题外 , 在关键领域 , 他始终坚持开展基础理论、燃烧、气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 带动了该领域测量技术、光学技术等基础研究突飞猛进的发展 。
言传身教 , 团队灵魂的塑造者
刘小勇和他的团队在满足任务要求的基础上 , 从未止步对新技术、新应用的探索 , 在这个平均年龄35岁的团队里 , 刘小勇鼓励团队成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 把创新的想法转化为工程上可用的新技术 , 为后续做更坚实的技术储备 。 ”
发动机研制是系统工程 , 稍有差池就可能导致失败 , 甚至造成巨大损失 , 因此他要求所有参与的人都要对自己的部分负责 , 所有工作都要为技术保障服务 。 在学生眼里 , 刘小勇倡导的“技术民主”深深影响了每个人 , 在会议讨论中给每个人发言的机会 , 激励每个人在技术上敢说真话 , 发挥每个人的智慧 。
【|为新型飞行器装上“中国心”】一路走来 , 刘小勇和他的团队多次获得国家和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防科技工业十大创新人物、863计划先进个人、863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先进个人、中国航天基金奖、中信航天防务人才奖、中国航天科工技术创新重大贡献奖、中国航天科工首届航天报国功勋奖等荣誉 。 作为研究生导师 , 他培养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 兼任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钱学森系统工程理论培训中心教授 , 在他的带领下很多人已独立承担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 , 成为技术带头人 。 刘小勇用20余年最美年华执着坚守航天报国初心 , 他和他的团队也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强的动力之光 。 (徐阳、郭金鑫、张波)
推荐阅读
- 建设|这一次,我们用SASE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 Apple|苹果高管解读AirPods 3代技术细节 暗示蓝牙带宽可能成为瓶颈
- 华依|中信证券:惯性导航有望成为L3及以上自动驾驶的标配产品
- MateBook|深度解析: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的七大独家创新技术
- the|美FDA将批准辉瑞为12-15岁儿童提供COVID-19加强针
- IT|为什么感染飙升但死亡人数有限?研究显示T细胞可防止奥密克戎引发重症
- 能力|有了长续航的独立通信手表,就不必为出门没带手机而焦虑了
- 德尔塔|为什么感染飙升但死亡人数有限?研究显示T细胞可防止奥密克戎引发重症
- 果君|华为Mate X2 典藏版竟逼疯整个摄制组?拯救手滑的神器终于来了(视频)
- Apple|苹果希望手机/平板设备能正面为其他设备无线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