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为消灭越南河内鼠灾,政府发布悬赏令,却导致“无尾鼠”泛滥成灾


科学|为消灭越南河内鼠灾,政府发布悬赏令,却导致“无尾鼠”泛滥成灾
本文参加百家号#科学了不起#系列征文赛 。
眼镜蛇效应
相传在英国殖民印度的时期 , 印度地区眼镜蛇泛滥成灾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 当时的统治者想到了一个办法:让民众参与到捕蛇的行列当中 , 并且对外宣称 , 只要捕到眼镜蛇 , 就可以拿着眼镜蛇换取赏金 。

科学|为消灭越南河内鼠灾,政府发布悬赏令,却导致“无尾鼠”泛滥成灾
这个消息发布之后 , 广大的民众纷纷参加了捕蛇的行列当中 。 起初 , 捕蛇还是比较容易的 , 但是随着蛇被捕得越来越少 , 捕蛇难度也开始指数级增加 。 于是 , 有人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饲养眼镜蛇 , 然后换取赏金 。 这个办法被其他人纷纷效仿 , 后来被统治者发现 , 取消了这个政策 。 这直接导致饲养眼镜蛇没办法挣钱了 , 于是大家纷纷把家养的眼镜蛇放生 。 结果 , 眼镜蛇再次泛滥 , 数量比之前还要多 。
后来 , 人们就把这种“弄巧成拙”的事情叫做:眼镜蛇效应 。 印度到底有没有发生过上面这样的故事 , 我们已经无法考证 。 不过 , 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 , 那就是“眼镜蛇效应”真的是无处不在 , 而且在历史上就曾经发生过类似的 。 历史上有记载的“眼镜蛇效应”事件有很多 , 最早的应该是法国殖民越南时期 , 河内鼠泛滥成灾的故事 , 那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河内鼠泛滥
19世纪末 , 20世纪初 , 后来担任法国总统的保罗·杜美(Paul Doumer)在越南任职 , 职位是:法属印度支那的总督 。 他管辖的地方相当于现代的越南 , 老挝和柬埔寨 。

科学|为消灭越南河内鼠灾,政府发布悬赏令,却导致“无尾鼠”泛滥成灾
他在任职期间 , 为当时的管辖的地区配备了很多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 尤其是当时的首都河内(也是现在越南的首都河内)配备大量的基础设施 , 甚至有座桥直接用他的名字来命名 。
在众多的基础设置中 , 包括了一条长达14.5公里的下水道 。 这条下水道并没有来得及造福人们 , 相反给人们带来了灾难 。 由于下水道阴暗潮湿 , 老鼠白天躲起来 , 晚上可以通过下水道到处游荡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老鼠的数量开始大规模增加 , 达到了泛滥成灾的程度 。

科学|为消灭越南河内鼠灾,政府发布悬赏令,却导致“无尾鼠”泛滥成灾
(河内下水道地图 , 1925年)这件事很快引起了当时统治者的注意 , 考虑到老鼠可能会携带鼠疫 , 很有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流行病 。 于是当时的统治者决定尽快消除鼠灾 。

科学|为消灭越南河内鼠灾,政府发布悬赏令,却导致“无尾鼠”泛滥成灾
为了加快除鼠的进度 , 他们想到发动群众的力量 。 具体的办法就是捕到老鼠就给相对应的酬劳 。 可问题来了 , 如果大家都把老鼠抓来 , 那老鼠肯定要堆积成山 , 这也会增加鼠疫爆发的风险 。 于是 , 当时的统治者采用的一个巧妙的办法 , 那就是要求捕鼠人抓到老鼠后 , 把老鼠的尾巴割下来 , 用老鼠尾巴来兑换报酬 。
于是 , 在当时的河内地区 , 人民群众就开始踊跃的捕鼠 , 连续两个多月 , 几乎每天都有上千只老鼠被捕杀 。 即便是如此 , 当时的统治者也发现 , 每天捕到的老鼠非但没有减少 , 还一直在增加 。 更离奇的是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街上出现了很多“没有尾巴”的老鼠 。 后来 , 他们才发现 , 民众捕鼠后 , 并没有把老鼠杀掉 , 而只是切掉了老鼠的尾巴 。 而丢掉尾巴的老鼠并不会死 , 它们还会继续繁殖出大量的老鼠 , 多一只老鼠 , 多一条尾巴 , 就多一份报酬 。 甚至有的人认为这样的速度还是不够快 , 于是开始养殖老鼠 。
【科学|为消灭越南河内鼠灾,政府发布悬赏令,却导致“无尾鼠”泛滥成灾】
科学|为消灭越南河内鼠灾,政府发布悬赏令,却导致“无尾鼠”泛滥成灾
面对这样的局面 , 当时的统治者果断取消了捕鼠的报酬 。 但结果就是 , 老鼠非但没有减少 , 还比以前多 。 那些养殖老鼠的人 , 甚至还把养殖的老鼠放生 , 进一步加剧了老鼠的泛滥 , 老鼠的数量变得比没整治之前更多 。 河内鼠泛滥和印度眼镜蛇泛滥不同 , 它是历史上切切实实的记载 , 是真实发生过的 。
总结
实际上 , 眼镜蛇效应还有很多 , 不仅存在于保护生态环境中 , 同时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也时有发生 。 比如: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等 , 它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 , 但结果都和出发点背道而驰 。

科学|为消灭越南河内鼠灾,政府发布悬赏令,却导致“无尾鼠”泛滥成灾
这也告诉我们凡事要思考全面 , 不能仅仅看到好的一面 , 而要考虑清楚这样做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会不会是另一个“眼镜蛇效应”的大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