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致敬!奋战在节日里的女科学家

没有任何悬念 , 这个“三八”妇女节 , 女科学家韩冰还是要加班 。 陪她一起的还有几十位同事 。 这几乎成了一种常态 。
韩冰所在的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间信息处理与应用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 , 是我国遥感卫星数据处理与应用领域响当当的“国家队” 。 实验室成立30年来 , 承担了包括遥感系列卫星、资源系列卫星、空间科学系列卫星、新技术试验卫星等在内的100余颗型号卫星的地面处理与应用系统建设任务 , 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
鲜为人知的是 , 这个团队中 , 有一支巾帼不让须眉的娘子军 。 她们犹如早春靓丽的一抹红 , 让人眼前一亮 。

3月8日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间信息处理与应用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女科技工作者团队拍了一张“全家福” 。 张哲 摄
用青春芳华见证科学卫星从无到有
孙小涓 , 是这支团队的空间科学卫星地面支撑系统研制任务负责人 。 她和团队从2012年开始承担空间科学卫星首颗星地面支撑系统的研制任务 , 至今已成功支撑7颗卫星的地面运行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从最初探索阶段的“门外汉” , 到如今熟谙各项流程与业务的技术团队 , 这支队伍经受住了重大考验 , 攻克了探测数据实时参数解算、空间科学大数据存储管理等难关 , 实现了真正的蜕变 。
“还记得北京炎炎夏日下 , 我们在室温超过40度的试验楼里完成系统安装调试、集成测试 , 团队里的‘女将们’没有一句怨言;而在寒风萧瑟的冬天 , 我们早出晚归 , 遇上暴雪天气需要步行5公里才能到达目的地 , 无一人掉队 。 ”孙小涓说 。
走过严寒酷暑、风霜雨雪 , 终见硕果 。 这些女科学家们用她们的青春芳华见证了我国空间科学卫星从无到有 , 从有到取得举世瞩目成果的过程 。
这只是一个缩影 。

孙小涓(右一)和她的队友李倩倩、温双燕正在进行系统设计 。 张哲 摄
孙小涓告诉采访人员 , 作为女性科研人员 , 从事浩大的工程项目 , 实非易事 。 她们的工作不同于单纯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 , 需要两者有效结合 。 从工程中发现问题 , 找准科研的方向并不断解决问题、在工程实践中取得突破 。 这就要求每个人必须是复合型人才 , 既要理论与技术过硬 , 又要具备工程创新能力 。
洪文研究员是这支队伍里一个传奇人物 , 她从事地面信息系统工程及前瞻性研究28年 , 称得上是该领域的“大咖” 。
2002年 , 作为雷达成像领域的稀缺专家 , 洪文被引进到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原电子学研究所) , 从事国家大型工程的研发 。

领域“大咖”洪文(左三) 。 张哲 摄
洪文告诉采访人员 , 她和团队曾经开展过一项新技术研究 , 初期国内不少研究团队都在进行此项研究 , 但最终只有她们坚持下来 , 执着攻坚 , 成功地完成了该新型成像体制的国内首次飞行试验验证 。
“一个大型工程项目通常要持续七八年的时间 , 需要研究团队从最前期的论证开始一路探索 , 经过漫长艰辛的过程 , 才能最终有所产出 。 ”洪文说 。
“苦过了 , 就好了伤疤 , 忘了疼”
当然 , 一个科技项目的完成需要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 , 有处理算法和关键技术组、系统工程组、系统总体组、行政管理组和项目综合管理组 。
来自实验室项目综合管理组的刘文昊 , 听名字以为是男生 , 其实是一个看似瘦弱实则坚毅的女生 。
她家住在平谷 , 每天上班往返152公里 , 需要花3个小时在路上 , 忙起来常常晚上11点才能到家 。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 项目验收成了“家常便饭” , 十分集中 。 对刘文昊来说 , 那段时间非常难熬 。 科研项目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 , 她真的感到“压力山大” 。
“苦不苦?”
当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 刘文昊的回答是“苦” , 但她很快补了一句 , “苦过了 , 就好了伤疤 , 忘了疼 。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忙碌的时候 , 每天一睁眼就是各种电话 , 各种需要紧急处理的工作 , 感觉每天“忙得像飞起来” 。 压力大的时候 , 她也会到领导面前掉眼泪 。
刘文昊说 , 虽然大家都很忙 , 但不管加班到多晚 , 都会相互帮忙、共同分担 , 一起下班 。 “不止一个人在战斗 , 这种感觉如同家人一样 , 很温暖 。 ”

刘文昊(左一)和她所在的管理组的“女神们”:谭晓颂、张婷、徐长姝、宋曼、刘淑贞、尹峰岩、刘琳、叶京梅 。 张哲 摄
【洪文|致敬!奋战在节日里的女科学家】刚刚到团队工作5个月的段霁桐同样深有体会 。
这位海外留学归来的90后女孩 , 没有想到这份工作会如此忙碌 , 从入职开始便一直加班 。
段霁桐发现 , 这个中科院的重点实验室里 , 竟然放置了许多行军床 , 后来她知道 , 那是赶工期通宵太过经常 , 单位专门购置的;她还发现 , 团队里出现过几周不见人影的情况 , 那是因为科研系统上线调试 , 几个核心骨干要连续一段时间住在用户单位 。
科研之辛苦可见一斑 。
最大的成就感是做出国家级成果
不过 , 段霁桐却说自己从不后悔加入这个团队 , 因为这里满足了她对好工作的期待:那就是有好的领导和伙伴、好的发展空间和工作成就感——可以做出国家级的科研成果 。
“没有人逼迫你加班 , 但是这个环境会让你自发承担更多责任 。 ”段霁桐说 。

实验室女科技工作者们在一起探讨问题 , 从左到右依次是孙小涓、韩冰、洪文、段霁桐、刘文昊 。 张哲 摄
作为一名科研新兵 , 她对业务还不够熟悉 , 去用户现场调试系统 , 多位前辈都曾给予过她技术指导 。 有一次加班到很晚 , 作为实验室副主任的韩冰担心她住得远、独自一人回家路上有危险 , 让她先走 , 自己却留下来 , 一直忙到晚上十二点 。
在段霁桐眼中 , 这些科研路上的前辈几乎全年无休 , 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在用户单位 , 从早到晚总能看到她们忙碌的身影 。 她们也完全没有“领导”“导师”“研究员”的架子 , 甚至亲自编写代码、调试程序 。
“这些在言传身教中给我起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 ”段霁桐说 。
2020年 , 这个实验室通过激烈竞标作为总体单位承担了好几个多星多传感器遥感数据一体化处理与应用的国家级重点建设任务 。 在这个过程中 , 该室女科学家团体功不可没——
她们中有的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是儿媳 , 有的因为工作生完孩子一个月便回到了岗位 , 有的因为任务没有办法陪伴父母 , 有的因为出差错过了家人重要节日……
“她们没有刻意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 , 而是冲到一线 , 用忙碌的身影谱写出科研工作者的担当 。 她们是科研战线上的刚毅娘子军 。 ”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院长吴一戎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