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最强视效、高燃爽片、瞳孔地震 , 此类极尽膜拜之辞 , 在众多《刺杀小说家》的观影评论中频频出现 , “赤发鬼制作过程”亦同步蹿上热搜 , 可见观众在感受影院震撼之后 , 心中余波久久激荡 。 一部《刺杀小说家》的横空出世 , 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技术应用的革新、工业流程的完善 , 更看到了基于传统文化的东方表达在新技术加持下 , 为一个并不鲜见的穿越题材注入了新颖的观影趣味 , 展现出中国电影叙事的无限可能 。 我们期待 , 在未来的日子里 , 中国导演将有更充裕的技术手段 , 驾驭更广泛的题材、实现更复杂的叙事 。
由学徒式打散工到整建制全流程 , 中国电影产业链不再缺环
一直以来 , 以视觉效果为卖点的中国大片并不鲜见 。 在《长城》《寻龙诀》《捉妖记》《九层妖塔》《智取威虎山》《狄仁杰》等不少作品的背后 , 却往往能看到维塔、工业光魔、Dexter、Digital Idea等海外工作室的身影 , 即便是《流浪地球》 , 亦有近四分之一的特效由外国团队完成 。 因而借用《刺杀小说家》导演路阳的话来说 , 此次《刺杀小说家》的一大突破性意义在于:首次将成套技术完整地应用到中国电影的制作流程里去 , 而且全部由本土团队完成 。
“墨”作为《流浪地球》的主导特效团队 , 此次春节档一口气献上了《刺杀小说家》《唐人街探案3》《你好 , 李焕英》《侍神令》四部作品 , 所爆发出的技术能级与生产效率 , 标志着中国电影制作进入了最高级别 , 为过往难以企及的奇幻科幻类型 , 打开了全本土创作的大门 。 以《流浪地球2》为代表的一批大IP银幕化 , 已毫无悬念地排上了日程 。
由打零工、打散工的配角 , 大跨步迈进至整建制全流程 , 墨、橙视觉、天工异彩、彩条屋、追光等一支支本土特效与动画队伍 , 乘风破浪、勇立潮头 , 补齐了中国电影产业链的缺环 , 在完善电影工业体系的同时 , 于数字技术的创新、东方美感的确立等诸多方面 , 都做出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
攻克“真假景”与“毛孩子”难题 , 摘下电影特效皇冠上的明珠
论及《刺杀小说家》登上华语电影特效巅峰 ,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全片拥有2000余个特效镜头 , 整个团队高峰期达800余人 , 历时2年半完成 。 如此惊人的工作量 , 主要用于解决两个顶级难题 。
首先是真实影像与数字资产的混合 , 形象地说就是“真假景”问题 。
电影故事线在现实世界与小说“异世界”间来回穿梭 , 真人演员必然要与虚拟环境、虚拟角色产生互动 , 逼真流畅的对手戏、天衣无缝的真假场景融合 , 都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 这里解题的关键便在于现场虚拟拍摄与数字可视化流程管理 。 凭借实时追踪、实时抠像、实时渲染三大核心虚拟拍摄技术 , 预先完成的数字资产可以被置入现场拍摄画面中 , 摄制组便能在监视器里即时看到合成效果 , 比如少年空文正与魔王对峙或在丛林中奔跑、而非四壁绿油油的抠像区里有位董子健 。 这种不断趋向“所见即所得”的工艺流程 , 使得导演、摄影、舞美、演员等各个岗位都能对“无中生有”的影像空间、角色位置及对比关系产生直观理解 , 从而迅速有效地调整表演细节与摄制参数 。
其实就虚实结合这一层面而言 , 两年前的《流浪地球》已交出了高分答卷 。 这里就涉及到另一层面的演进:数字生物资产的拟人化创造 , 形象地说就是“毛孩子”问题 , 这堪比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 向来是本土特效制作的短板 。
因为在电影中凭空创造一个“活物” , 对动态细节有着极度苛刻的要求 , 最见功力的便是毛发的模拟仿真 。 早期的毛发构建 , 往往通过贴图、或是成片建模以低精度控制整体形态 , 时至今日已发展到基于根为计量单位实现微观化的毛发表现 。 当数量庞大的毛发单体由于互相牵扯碰撞而产生形变时 , 其背后复杂的力学演算超乎想象 。
不妨对比下胡巴、史瑞克或是无牙仔那些基本光溜溜的面团造型 , 《刺杀小说家》中出场的大反派“赤发鬼”光头发就有40万根 , 远超成年亚洲人4倍有余 , 全身毛孔更达94.8万 , 是个如假包换的“大毛孩子” 。 如此丰茂的发量 , 迫使制作团队开发出了独门算法与应用 , 按照皮肤结构去分布毛孔 , 并实现了响应肌肉拉伸的毛孔变化效果 。
有了形似的细节 , 神似的细节更为重要 。 较之一般数字资产 , 观众对于生物角色的判断更为敏锐 。 很少有人会质疑《流浪地球》中的行星发动机或是《长城》中的怪兽饕餮 , 因为无法找到现实对等物 。 但对于拟生角色 , 人类的自我观察与具身经验就是最便捷且准确的参照系 。 带有“拟人”面貌的“赤发鬼”如何才能呈现逼近“真人”的神态?路阳导演所强调的成套技术 , 便包含着极高精度的动作捕捉与面部捕捉 。 大量采集于真人表演的动态数据支撑起“赤发鬼”的一切微动作与微表情 , 使其神态即便在大特写中都经得住考验 。
文章图片
东方审美与本土方案 , 中国特效业走出自己的路
《刺杀小说家》改编自同名奇幻小说 , 在缥缈的文学母本向具体影像转化的过程中 , 角色与场景的设计都蕴含着不设任何限制的想象空间 。 “墨”曾邀请国外艺术家为片中角色制作原型雕塑 , 却始终觉得“洋”气太足而断然放弃 。 最终人物与场景的设计几易其稿 , 有意加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大至烛龙坊的中式建筑群、小至“赤发鬼”身上的一片铠甲、孔雀花车上的祥云图案 , 连“异世界”中18坊的名字亦取自《山海经》 , 这种去美系去日系、而构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表达 , 拓展了原本小说的美学空间 , 为一个不再陌生的穿越主题 , 重新叠加了优美“中国风”的观影乐趣与审美价值 。
除了确立银幕上的东方审美 , 同样重要的是确立适合本土技术特点与行业属性的中国方案 , 走出中国特效产业自己的发展道路 。
在《刺杀小说家》的制作过程中 , 一方面可以欣喜地看到:大量最前沿的影像技术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流程 , 顺利在本土落地实施 , 向同行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借鉴、合乎国际品质的运作样本 , 促进了中国电影工业的一次革新;另一方面更为可贵的是:中国特效人独立自主地开展着技术、流程与方案的总结与研发 , 这种智能创新与积累的潜力与能量 , 足以大幅加快中国影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的步伐 。
从《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路打怪而来 , 闯荡过“女儿国”、拯救过“小破球”、再刺杀“小说家” , “墨”的取经之路是中国电影特效乃至整个产业高速发展的缩影 。 诚然 , 在《魔戒》《哈利·波特》《猩球崛起》《奇幻森林》等作品中 , 我们看到了更多世界顶尖水平的呈现 , 但是在那么短时间内 , 中国团队实现一次次跨越 , 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
牛年春节 , 中国电影票房与观影人次双双再创新高 , 放眼全球独树一帜 , 中国电影在做大、亦在做强 。 乘此东风 , 中国电影特效人正如拓荒牛 , 实现着从0到1再到∞的突破 。
(花晖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电影电视系副主任)
【赤发|从“小破球”到“小说家” 中国电影特效做到了什么】[责任编辑: 张晓荣 ]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样儿|从太空看地球新年灯光秀啥样儿?快看!绝美风云卫星图来了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
- |南安市司法局“加减乘除” 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