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探寻RNA的“趣味”世界,生命解码人用科学造福未来

她被誉为人类基因组“暗物质”的解码人 , 带领团队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前沿不断拓荒 , 探索人类基因奥秘 , 矢志用科学改变世界 , 造福未来 。

生命|探寻RNA的“趣味”世界,生命解码人用科学造福未来
文章图片


生命|探寻RNA的“趣味”世界,生命解码人用科学造福未来
文章图片


生命|探寻RNA的“趣味”世界,生命解码人用科学造福未来
文章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文刊于《中国妇女》杂志
在2020年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上 , 陈玲玲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 , 是10名获奖者中的两位女性之一 。 此次峰会聚焦后疫情时代 , 寄希望于汇聚青年智慧力量和创新动力 , 服务于人类福祉 。 陈玲玲在大会发言中说到她研究方向的重要意义:“非编码RNA”“环形RNA”等 , 与当今世界最关心的抗癌、抗病毒等研究有着紧密联系 。

生命|探寻RNA的“趣味”世界,生命解码人用科学造福未来
文章图片

陈玲玲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 , 霍德华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国际研究学者 , 曾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科学探索奖”、国际RNA协会“Mid-Career Research Award”等奖项
探寻RNA的“趣味”世界
站在人类基因科研前沿 , 陈玲玲主要从事核糖核酸(RNA)生物学基础研究 , 致力于发现分子家族 , 破解基因密码 。 近年来开拓了多个非编码RNA研究新方向 , 在揭示其生成规律、作用机制以及与人类疾病的关联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 。
相比RNA , 人们可能更加熟悉它的“兄弟”DNA 。 许久以来 , 大部分RNA只是被看作传递信息的“使者” , 并不具备太多实际功能 。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 , 两位美国科学家才发现RNA的干扰机制会导致某种特定基因“沉默” , 并因此荣获了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 此后有关非蛋白质编码RNA的研究才逐渐受到重视 。
2020年 , 一场疫情让RNA走进大众视野 。 新型冠状病毒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的RNA病毒 。 它与DNA一样 , 会以各种方式调控生命的各个方面 。 只是相较DNA , 人类对RNA的研究还只是冰山一角 。 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 怎样长成现在的样子 , 又是如何被人类发现 , 它们有哪些生物学功能……很多都是未知 。
这些把人绕得云里雾里的“小家伙” , 却是陈玲玲眼中的“老熟人” 。 她觉得RNA的世界非常有趣 , 并非只有一根长链一种“面孔” , 而是拥有线性、环形等多种形态 , 而且有些根本没有携带编码蛋白质的遗传信息 , 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 。 陈玲玲沉迷于这种探索未知的快乐 , 那些自己长期追寻的未解之谜总是拥有巨大的吸引力 。 “当你发现别人看不到的规律 , 能把里面的关联想通 , 哪怕探索路漫漫 , 惊喜也只有一点点 , 得到的都是无法言说的快慰 。 ”
陈玲玲把自己的工作总结为“研究前人所不知道的基因组暗物质” , 她和伙伴们正是在黑暗中跋涉追光的“解码人” 。 “生命非常神秘 , 我们认识它、解析它 , 最终还要努力让它为人们的生命安全健康保驾护航 。 生命科学的意义就是一步步去探寻真相 , 揭开未知 。 ”
尽管陈玲玲从事的研究特别基础又非常前沿 , 距离应用也许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 但她的科研能力和成果却早已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赞誉 。 目前 , 陈玲玲已在多个国际期刊和专著上发表责任作者论文50多篇 。 2020年她成为权威学术期刊《Cell》的学术顾问 。 在这份顾问名单上 , 目前只有九位中国科学家 , 陈玲玲是两名女性之一 。 同年 , 她也成为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的学术顾问 , 是来自中国的唯一一名女性科学家 。
让RNA基础研究惠及大众健康

生命|探寻RNA的“趣味”世界,生命解码人用科学造福未来
文章图片

陈玲玲作为科研团队领军人 , 立志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科研人才
今年43岁的陈玲玲正处于科研事业的“黄金期” , 资历深厚 , 精力充沛 。 近些年 , 她带领团队取得了很多极具突破意义的科研成就 , 比如她所研究的长非编码RNA , 就与许多遗传缺陷基因疾病密切相关 。
有一种特殊的疾病叫“小胖威利综合征” , 每两万个新生儿中 , 就可能存在一个“永远吃不饱”的小胖娃娃 , 他们常常处于饥饿状态 。 由于病理机制至今不详 , 而且临床症状复杂 , 这类患者很容易因为疏忽导致错失治疗时机 。 2012年至2016年间 , 陈玲玲团队发现了两类新型长非编码RNA与这种病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他们的研究也为及时发现疾病和及早干预提供了可能 。 2019年 , 陈玲玲团队又首次发现环形RN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密切相关 , 这种特殊的RNA有可能为将来阻断红斑狼疮的发病通路 , 提供非常重要的治疗靶点 。
未来 , 利用RNA技术 , 可能对重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 虽然有些研究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 , 但科学家就是要有这样的想象力和魄力 , 不是胡思乱想 , 而是基于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年复一年的巨大积累 , 做出大胆且合理的假设 。 为此 , 陈玲玲“愿意一次次验证猜想 , 也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放弃 , 始终精益求精地进行求证 。 ”她始终坚信 , 科学的发展一定是螺旋上升的 。
尽管科研之路道阻且长 , 但每一次发现都令陈玲玲欣喜万分 。 她和她的团队发现了许多新的分子 , 了解了越来越多新的作用机制 , 不断拓展着科研认知的边界 , 完善着现有的知识体系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 ,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 这让始终致力于做好“中国自有知识产权科研项目”的陈玲玲备受激励 , 国家将面向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大批具有前瞻性、重要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 这将为她和更多科研工作者提供科技报国的更大舞台 。
拼出来的人生“升华”

生命|探寻RNA的“趣味”世界,生命解码人用科学造福未来
文章图片

探索基因奥秘 , 陈玲玲在科研路上坚定前行
在那些别人看不见、看不懂的世界里 , 有太多为了隐约星光矢志向前的赶路人 。 他们从不喧哗 , 只是默默积蓄力量 , 安静而坚定地朝着理想的方向走下去 。 那个目标看起来遥不可及 , 但为了它 , 他们宁愿丢掉沿途的鲜花、掌声和真金白银 。 就像陈玲玲 , 她原本也有机会选择完全不同的人生 。
20年前 , 陈玲玲成为一名生命科学专业的研究生 , 可她当时并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做生命科学的哪一个方向 , 职业规划更完全像是空谈 。 这多少让她有些迷茫 , 自己会一直做科研吗?真的适合吗?有机会闯出一片天地吗?这些疑问也伴随着陈玲玲在美留学期间的日常 。
在攻读生物医学博士学位的同时 , 她还一并“拼”下了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 。 这个“拼”字毫不夸张 , 拿到生物医学博士学位已经不容易 , 在无数课题、数据和实验中 , 还要夹杂19门比拼“真刀真枪”的MBA课程 。 回顾这段四年半攻读两个学位的求学经历 , 陈玲玲用到了一个词——“升华” 。 这是承受力的升华 , 更是成长力的升华 , 你会发掘自身无限潜力 , 可以不断给自己加码 , 去挑战并完成更多“不可能” 。
商科课程也敲开了陈玲玲思维的新大门 , 使她明白纯粹的研究也可以像开展一个项目那样——从闪现一个想法到呈现一套体系 , 再到组建一个团队 , 最终形成一个产品 。 两套思维 , 在同一个大脑里常常“左右互搏” , 碰撞出的火花点燃了陈玲玲心中对探索未知的热情 。 拿到生物医学博士学位前 , 她就获得了20万美元的独立科研经费 , 这是她所在的康涅狄格州历史上唯一一次 , 将此经费授予还没有正式拿到博士学位的人 。 她愈发坚信 , 自己会沿着科研的道路一直走下去 。
拿到双学位的同一年 , 陈玲玲受聘于康涅狄格大学干细胞学研究所 , 从事博士后研究 , 后来又担任助理教授 。 在美国 , 她遇到了令人敬重的博士生导师戈登·卡迈克 , 在他的鼓励下不断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 在国外的发展看起来顺风顺水 , 前途大好 。 科学无国界 , 但科学家有祖国 。 一年后 , 陈玲玲毅然选择回国 。
“十年前我回来的时候 , 国内的科研环境就已经非常好了 , 我们有先进仪器设备 , 也有相当透明公正的科研流程 。 这些年 , 我身边有很多科研人员陆续从海外学成归来 , 我们的志向都是一样的 , 都想真正为国家做出应有的科研贡献 。 ”
科研女性更要勇于坚守

生命|探寻RNA的“趣味”世界,生命解码人用科学造福未来
文章图片

陈玲玲带领学生进行科研实验 , 不断向科学高地进发
陈玲玲对学生很和气 , 但要求却不松懈 。 她常告诫学生 , 不要在当了几年研究生之后 , 因为遇到一些瓶颈 , 就稀释了最初投身科学的热情 。 “科研攻关就像在拆一个个宝盒 , 只要肯坚持下去 , 总会不断拆到乐趣和惊喜 。 ”
永远好奇 , 永远不懈追求 , 这是陈玲玲认为身为一名科研人员应有的职业态度 , 尽管在日复一日的研究中 , 能始终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
陈玲玲所在的研究所 , 每年招生时男女比例基本各占一半 , 而且在入学和读研究生的阶段女生的成绩甚至常常要超过男性 , 但当发展到PI(首席研究员)阶段 , 女性比例却大大降低 。 “我们单位的女性PI比例算是很高的 , 但不足20% 。 ”研究领域内的性别失衡 , 让陈玲玲深感忧虑 。
多年以来 , 她见过不少女性把最高学位当成终点一路狂奔 , 达到了目的却丢失了初心 。 有的被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动摇 , 有的因遭遇瓶颈就放弃职业理想 , 实在令人惋惜 。 陈玲玲想对未来可能从事科研事业的女孩子们说:该恋爱就恋爱 , 该结婚就结婚 , 该生娃就生娃 , 一切积极面对 , 但千万不要轻易动摇科研志向 , 不要自我挫败职业信念 。
陈玲玲自己正是这样做的 。 一路走来 , 这些看似影响职业发展的“关卡”她都顺利冲过去了 , 结婚生女 , 照顾家庭 , 该做的事她一样儿也没落下 。 家人无条件的支持给了她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动力 , 对于她的每一个选择 , 父母、公婆、爱人都从没有一句质疑 。 能够获得这样的给力“后援” , 陈玲玲有自己的心得:职业女性要善于发挥聪明才智 , 去影响身边的人 , 获得家人支持 。 但在这个过程中 , 最重要的是内心始终坚定 。 “坚持自己 , 肯定自己 , 欣赏自己 , 才有可能抵抗外界的风吹草动 。 ”
精神引领未来一代

生命|探寻RNA的“趣味”世界,生命解码人用科学造福未来
文章图片

女儿是陈玲玲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
科研工作压力很大 , 睡不着觉是常有的事 。 每到这时 , 陈玲玲就庆幸女儿是自己的拯救者 。 每晚临睡前女儿会赖着她讲故事 , 经常讲着讲着就先把妈妈哄睡了 。
谈到孩子 , 陈玲玲的笑容特别灿烂 , 因为女儿是她得到的最好礼物 。 她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很多女儿的照片 , 微信头像也是女儿的画作 。 尽管亲子陪伴时间并不多 , 但她一直努力做一个好妈妈 , 尽力享受这份珍贵的母女亲情 。
还未上小学的女儿 , 早已经习惯了陪伴妈妈工作 。 陈玲玲的办公室里有不少女儿的“大作” , 色彩极富童真 , 创意天马行空 , 画面上的人、动物、星星月亮都有笑眯眯的表情 , 让人看了心情也跟着灿烂起来 。 回忆起女儿的成长 , 陈玲玲不无遗憾 。 她很少陪女儿参加学校的活动或比赛 , 其实心里也蛮愧疚的 。 但先生却总宽慰她:女儿懂事之后 , 一定会为有你这样的妈妈感到骄傲 , 也会更加理解你 。 如今年幼的女儿就常说:妈妈 , 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当科学家 。
对于女儿的未来 , 陈玲玲并没有明确的规划 , 她希望顺其自然地发展 , 让她自己去追寻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 “假如有一天她跟我说 , 妈妈我想当厨师、美食家或是其他 , 我都完全赞成 , 只要她内心对于自我选择有着坚定的认同 。 ”
这种坚定 , 也正是她希望自己的学生所拥有的 。 科研攻关之外 , 陈玲玲想做好的另一件重要事情 , 就是担当好学科带头人和团队引领者 , 造就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 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 。 站在科研前沿 , 敢于领跑创新 , 勇于向上攀登 , 甘守寂寞平凡 ,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 不断向科学技术的深度、广度和高度进军 , 把个人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
【生命|探寻RNA的“趣味”世界,生命解码人用科学造福未来】“十四五”新局已开启 , 陈玲玲和团队也踏上了科研新征途 , 秉承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 , 斗志昂扬地迎接下一个科研“黄金15年” 。 她和同行们期待到2035年 , 包括RNA在内的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 人类基因组的“暗物质”密码会被陆续破解 , 与基因相关的重大疾病可以从源头被遏制 , 癌症和病毒等威胁人类健康的“怪兽”能被一一战胜 , 生命健康领域的科研成果一定会极大地改变世界 , 造福人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