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动物博物馆
【新浪科技综合|黑天鹅之死:它们扛过了严冬,却抗不过病毒】2021年2月1日 , 我们看到了一则新闻: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确诊 ,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遗址公园发生野生天鹅H5N8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 疫点栖息野生禽类15只 , 发病3只 , 死亡3只 。 疫情发生后 , 当地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 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 对周边环境进行消毒 , 全部病死野禽均已无害化处理 。
圆明园的“野生天鹅” , 其实是原产自澳大利亚西南部和东部的黑天鹅(Cygnus atratus) , 因从动物园或饲养场逃逸 , 在圆明园等地形成了引入的种群 。 如今 , 黑天鹅被引入到了新西兰、英国、日本、美国等地 。
上个月初 , 北京曾出现过一次寒潮 , 我们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小伙伴专程探访了那里的黑天鹅 。 它们扛过了严冬 , 却没有抗过禽流感病毒的侵袭 。
2021年1月6日 , 就在全国各地的寒潮纷纷刷频 , 北京也出现自1966年以来最寒冷的一天——-19.6℃!在寒潮期间 , 圆明园里的黑天鹅一家老小吸引了众多爱鸟人士的目光 。 B站上流传甚广的一则视频记录了圆明园的一对黑天鹅夫妇带领“丑小鸭”宝宝在寒风中艰难通过冰面 , 视频中正在蹒跚学步的小天鹅时不时地被寒风吹倒 , 很快就被冻在冰面上无法挣脱 。
文章图片
图1/18
黑天鹅宝宝被冻在了冰上 。 来源:bilibili视频截图;拍摄:葫芦bj
平常鸟类都在春夏季节繁殖 , 为什么黑天鹅要在这么冷的冬天繁殖呢?难道它们不怕冷吗?其实黑天鹅不是我们国家的本土鸟类 , 它们真正的家乡在澳大利亚 。
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 , 十二月至二月正是气候温和、食物丰富的夏季 , 黑天鹅也正是在这个季节繁殖 。 虽然黑天鹅作为观赏鸟类被引入了我国 , 但它在原产地形成的繁殖习性不会轻易改变 , 或许这就是印刻在它们基因里的“生物钟”吧 , 因此我国出现了黑天鹅在冬季繁殖的特殊情况 。
黑天鹅耐寒性并不太好 , 能够承受零下15摄氏度左右的低温 , 已经非常厉害啦!今年北京突如其来的寒潮天气 , 对于黑天鹅一家也是残酷的考验 。 听热心的观鸟大叔向我们介绍 , 这一窝是在冬至前后破壳出生 , 最开始是6只鸟宝宝 , 但等到1月9日的时候 , 我们就只看到还剩下3只和鸟爸鸟妈相依为命了 。
文章图片
图2/18
经过寒潮洗礼的黑天鹅“一家五口”合影 。 摄影:熊品贞
圆明园的黑天鹅 , 是2008年春天自己飞来以后就在园里安了家 , 到现在繁殖了100多只 。 但是 , 黑天鹅在北京仍然是地地道道的外来物种 。 由于黑天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 也很受游客欢迎 , 我们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引入黑天鹅以来 , 各大动物园和公园都有养殖 , 人工繁育技术也逐渐成熟 , 因此黑天鹅越来越常见 , 野外的黑天鹅都是从附近养殖场、高档楼盘、大型公园或者野生动物园里“逃逸”出来的 。
黑天鹅(Cygnus atratus)在科学分类上属于雁形目鸭科天鹅属 , 世界上分布有6种天鹅 , 但在我国原生天鹅只有3种——大天鹅、小天鹅和疣鼻天鹅 , 都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 野生种群数量较少 。
文章图片
图3/18
疣鼻天鹅 。 摄影:孙路阳
文章图片
图4/18
小天鹅 。 摄影:孙路阳
文章图片
图5/18
大天鹅 。 摄影:孙路阳
“丑小鸭”也是萌宝宝
想必大家都听过“丑小鸭”的故事 , 在我们看来“丑小鸭”一点儿也不丑 , 虽然它们只有灰扑扑的羽毛 , 一点儿也没有妈妈的优雅美丽 , 但别有一番憨态可爱 。 “丑小鸭”们在蛋壳里发育得很好 , 刚刚孵化出来就能睁开眼睛 , 它们身上还长有一层绒羽 , 等羽毛一干 , 就能摇摇晃晃地跟在爸妈后面学习走路和取食 。 所以 , 它们属于“早成雏” 。
文章图片
图6/18
“晒脚丫 , 求抱抱!”摄影:熊品贞 “有好吃的!我来也~”摄影:孙路阳
文章图片
图7/18
“看我高难度动作”摄影:孙路阳 “扇扇小翅膀 , 伸个懒腰 。 ”摄影:孙路阳
神秘而高贵的黑天鹅
黑天鹅是典型的游禽 , 除了翅膀尖端有白色的飞羽以外 , 全身的羽毛乌黑而富有光泽 , 再配上鲜红色的嘴 , 红色和黑色的搭配使它看上去尤为高贵典雅 。
文章图片
图8/18
游弋在水中的黑天鹅 。 摄影:孙路阳
黑天鹅的发现也是一件轰动国际的大事件 。 17世纪以前 , 欧洲没有人见过除白色以外的其他天鹅种类 , “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就成了1000多年来毫无怀疑的客观事实 , 他们在生活中还常用“黑天鹅”来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
然而随着澳洲大陆的发现 , 1697年荷兰探险家在澳洲新大陆发现了第一只黑天鹅 , 这完全颠覆了人们常规的思维模式 , “天鹅一定是白色”的经验彻底崩盘 , 变成了片面之见 。 从此以后 , 人们开始用“黑天鹅事件”来形容不可预测、突如其来的重大事情 , 并且这个事件往往会引起一系列负面的连锁反应乃至颠覆整个行业 , 比如去年席卷而来的新冠病毒成了2020年飞出的第一只黑天鹅 。
红掌拨清波?错 , “我是黑掌”
唐朝诗人骆宾王的一首《咏鹅》脍炙人口:“白毛浮绿水 , 红掌拨清波”大家都耳熟能详 , 那你看到天鹅优雅地在水中游动 , 是否第一反应就是“红掌”呢?那眼见其实会告诉你 , 根本不是那回事儿!不仅仅黑天鹅的脚掌是黑色的 , 其他天鹅也都是黑色的脚丫子 , 而拥有“红掌”的则是大白鹅 , 即由鸿雁等雁类驯化的家禽 , 以及其他某些种类的雁类 。
文章图片
图9/18
黑天鹅的脚掌 。 摄影:苏靓
文章图片
图10/18
在阳光照射下黑天鹅脚掌呈现红色的血液 , 其上血管清晰可见 。 摄影:孙路阳
文章图片
图11/18
黑天鹅在滤食 。 摄影:孙路阳
“独立”思考鸭生
在观察圆明园的黑天鹅时 , 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它们单脚独立 , 脖颈弯曲插入翅膀中安安静静睡觉的样子 , 而且还站得很稳 , 让平衡感不太好的我们着实羡慕 。
文章图片
图12/18
“思考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 啊 , 但是好困啊~先睡一觉!” 摄影:孙路阳
在自然界中单脚睡觉的鸟类很多 , 如鹤、鹳、雁鸭类 。 只用一只脚站立 , 有点类似我们放松的“稍息”状态 , 一只脚站累了还可以换另一只 , 而且单脚站立的起飞时间快于双脚支地的起飞时间 。 站着睡觉可以望得更远 , 有利于保持警惕 , 避免自己成为天敌的美餐 。
与此同时 , 鸟类的基础代谢率非常高 , 平均体温为40℃~43℃ 。 它们全身覆盖羽毛 , 但是腿部是裸露的 , 腿部是它们与环境之间热交换的重要部位 。 在寒冷的条件下 , 腿部也最容易损失热量 。 把另外一条腿藏在羽毛底下可以减少散热面积 , 有利于保暖 。
文章图片
图13/18
“果然冬天还是晒太阳最幸福了!” 摄影:熊品贞
黑天鹅的巢穴
天鹅在繁育宝宝之前 , 会选择在植物丰富、隐蔽且安静的环境下搭建鸟巢 , 在圆明园 , 除了黑天鹅观赏区 , 你想看到黑天鹅巢穴 , 就找芦苇茂盛的水边就能得偿所愿 。
文章图片
图14/18
黑天鹅的浮巢 。 摄影:苏靓
天鹅是水禽或游禽中筑巢最大的鸟类 , 巢穴是典型的浮巢 。 黑天鹅在繁殖期是一夫一妻制 , 搭建鸟巢的工作 , 也往往是夫妻俩共同完成 。 筑巢期间 , 黑天鹅爸爸会充当搬运工 , 它会不断找寻草杆、芦苇、树叶、羽毛等筑巢材料 , 而黑天鹅妈妈会根据这些材料来搭建鸟巢 。 黑天鹅的鸟巢是从水面以下就开始搭建 , 一直到高出水面 , 巢穴水上部分比较小 , 水下底盘很大很稳 , 外径可超过2米 。
文章图片
图15/18
天鹅夫妇在辛勤地衔草搭巢 。 摄影:苏靓
在整个繁殖期 , 黑天鹅夫妇都是形影不离 , 等黑天鹅妈妈产下它们爱的结晶 , 夫妻俩会不分昼夜地轮流孵化鸟卵 。 在孵化期 , 黑天鹅会变得特别暴躁 , 会攻击任何靠近其巢穴的鸟类、动物、人或船只 。 当它们发现有危险靠近的时候 , 就会发出叫声、弯曲颈项试图恐吓 , 还会扇动翅膀击打对方、驱赶入侵者 。
文章图片
图16/18
护巢行为(gif动图)“哼!敢靠近我的宝宝 , 就算是个麻雀我也不放过你!”摄影:孙路阳
科学爱鸟 , 关爱也要保持距离
圆明园黑天鹅不仅吸引了广大爱好者的目光 , 还有很多小朋友会前来喂食 。 但当黑天鹅在繁殖期时 , 小朋友可千万不要太过于靠近 , 因为“护子心切”的鸟爸爸和鸟妈妈很有可能把你的热情误以为是威胁 , 此时的黑天鹅会对一切外界威胁发出猛烈的攻击 。
文章图片
图17/18
热心群众救助被冻在冰面上的天鹅宝宝 , 引起黑天鹅的护幼应激反应 。 来源:bilibili视频截图;拍摄:葫芦bj
此外 , 冬天湖面结冰 , 常有小朋友为了靠近黑天鹅而“一进再近” , 这样特别容易惊吓到黑天鹅引起应激反应 , 并且大大增加了自身安全危险 , 时常有冰面破碎或者孩子落水情况发生 。 因此 , 家长一定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 千万不要在冰面上肆意活动 。
文章图片
图18/18
“脚踏冰面 , 一进再近”是错误的观鸟行为哦 。 摄影:孙路阳
爱鸟 , 我们做到远远地观察它就好 , 黑天鹅即便在公园里生活 , 也是处于野生环境 , 我们应当与它们保持距离 , 尽量减少对它们的干扰 , 不打扰就是对其最大的关爱 。
最后 , 还要告诉读者朋友的是 , 黑天鹅死亡引起的H5N8禽流感是高致病性的 , 但是这个是针对禽鸟而言 , 并不意味着它对人类有高致病性 。 目前还没有发现这个亚型会在人类之间传播 , 所以大家不必担心 。
然而 , 对于鸟类低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的亚型 , 可能对人类却是高致病性的 , 最著名的就是H7N9 , 鸟类几乎不致病 , 但对人类威胁很大 , 病死率高达40% , 而H5N1对人致病性也将近60% 。
总之 , 喜爱野生动物 , 也要和野生动物保持安全距离 , 不要捕捉 , 不要直接接触它们 , 更不要去吃野生动物!“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才是我们与野生动物之间和谐的相处之道!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