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网络互助:捐赠还是保险?

“只需分摊几分钱 , 在自己或家人罹患重大疾病时 , 可获陪10万元至30万元” 。 这样的网络互助产品介绍 , 近年来在网络平台上涌现 。 在拥有手机越来越普及的时代 , 掌握流量入口优势的各大巨头公司 , 也快速扩张进入互助产品领域 。
自2018年起 , 在“相互宝”的带动下 , 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入网络互助赛道 , 推出各自的互助计划 , 京东“京东互保”、滴滴“点滴相互”、苏宁“宁互宝”、新浪“新浪互助”、小米“小米互助”等扎堆出现 。 保守估计 , 目前全网有近2亿人参与网络互助计划 , 仅蚂蚁金服的“相互宝”一家 , 就有1亿人参与 。
“一人生病、大家分摊” , 这是各大网络平台的宣传口号 。 在这种语境下 , 公众对网络互助有了和保险产品一样的期待 。 然而 , 2020年9月 , 银保监会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局发布研究报告《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分析及对策建议研究》 , 其中指出 , 最近一段时期野蛮生长的网络互助平台 , 本质上具有商业保险的特征 , 但目前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标准 , 处于无人监管的境地 。 报告还强调了网络互助平台的相关风险及问题 , 指出网络互助平台的会员数量庞大 , 属于非持牌经营 , 涉众风险不容忽视 。 部分前置收费模式平台形成沉淀资金 , 存在跑路的风险 , 如果处理不当、管理不到位 , 还可能引发社会风险 。
随着参与人数的逐渐增多 , 针对网络互助的投诉也开始集中出现 , 问题主要为理赔难和自动扣费 , 网络互助面临着合规经营和公众信任的双重危机 。 1月15日 , 拥有1500多万用户的“美团互助”宣布 , 将在月底退出网络互助 , 这在行业内是一个明显又积极的信号 。 对其他网络平台来说 , 停止无序扩张的步伐 , 积极对接监管机构合规经营势在必行 。 这样 , 网络互助产品才能获得消费者的长期认同 , 也才能确保这一新型产品真正惠及普通百姓 。
理赔异常苛刻
费用自动扣划
2020年4月4日 , 名为“小草”的网民在微博发文称 , 自己已不堪重负 , 宣布退出“相互宝” , 不再分摊费用 , 也不再要求自己的母亲应得到的赔偿 。
原来 , 2019年12月3日 , 小草的母亲突发脑溢血 , 住进了天津市环湖医院 , 开颅手术后住进了亚低温病房 。 面对高额的住院费 , 小草想到 , 自己曾在6个多月前和妈妈一起加入了蚂蚁金服的“相互宝” , 当时“相互宝”的口号颇具吸引力:“一人生病 , 大家摊钱”、“确诊即可一次性申领互助金” 。
小草按照流程提交了申请 , “相互宝”的工作人员却告诉她:“互助金申领需要出院小结 。 ”小草情急之下只好向亲朋好友借钱 , 又发布了“水滴筹” , 才勉强凑齐了住院费 。
遗憾的是 , 小草的母亲于12月9日抢救无效而去世 。 料理完母亲的后事之后 , 小草于12月24日拿到出院小结等证明材料 , 向“相互宝”申请互助金 。 而平台的应对却远远超出了小草的预料 , “相互宝”给小草设计了诸多理赔障碍:索要殡仪馆已不提供的“火化证明” , 要求小草到派出所开证明 , 证明“你妈是你妈”……
2020年4月4日 , 疲于应付的小草在微博上发文 , 宣布退出“相互宝” , 并放弃向“相互宝”申请母亲的互助金 。 小草的文字中带着深深的失望和愤怒:“我并不需要用母亲的死亡换取你们的互助金 , 你们不配我的加入 。 ”在小草发布的微博后面 , 有很多“相互宝”用户的评论 , 他们都是被拒赔而要求维权的用户 。
在“相互宝”贴吧和新浪“黑猫”投诉平台 , 也集中了大量有关网络互助计划理赔苛刻的投诉 。 一位残疾人称 , 他于2019年1月11日加入“相互宝” , 在2020年2月15日突发冠心病、心肌梗死 。 出院后申请相互宝互助金 , 约见“相互宝”调查人员 , 配合工作人员取证 , 并告知工作人员自己是低视力 , 也出示了残疾证给工作人员 。 随后一个多月 , 多次配合“相互宝”线上和线下工作人员取证 , 包括市、区、乡镇等医院取证材料 。 直到材料提交完成 , 全部符合重疾心肌梗死条件的互助金 , 到最后一步 , “相互宝”却打电话给他 , 说他有残疾证不合格 , 不予理赔 , 强行单方面解除合同 。 让他纳闷的是 , 在“相互宝”的协议里 , 没有一条指出残疾人不能加入“相互宝” 。 他气愤地说:“中国有8200多万残疾人 , 加入到相互宝计划里的肯定还有很多 。 如果不能承担赔付责任 , 为何不早一点拒绝残疾人加入呢!”
截至1月22日 , 在黑猫投诉平台已有上千条投诉涉及网络互助 , 其中多人反映“莫名其妙地被扣款” , “恶意诱导加入 , 且不退款” 。 一位滴滴司机投诉称 , 其在没有进行过任何滴滴金融操作的情况下 , 突然被通知 , 已被滴滴支付-滴滴金融-点滴相互分摊金扣费0.39元 。 他联系电话客服等待超过10分钟无人接听 , 自己也找不到退出网络互助的操作链接 , 感到十分郁闷和不满 。
一位网友投诉称 , 自己的父亲于2020年7月7日去世 , 且第一时间与360互助客服对接申请互助金 , 但在提交各种死亡相关材料和接受入户调研后 , 最后被告知不符合360的互助条件 。 让他纳闷的是 , 父亲已身故 , 但360互助的均摊费用却一直还在扣费 , 联系客服又被告知 , 即使网络互助计划参与人死亡 , 若是不手工申请退出360互助计划的话 , 360互助还会一直扣划已死亡人员的账户资金 。 对此 , 他非常慨叹:“这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人已死亡 , 不仅没获得互助金 , 还要继续为互助计划里的活人承担分摊费用!”在多次投诉后 , 该投诉人仅获得11.83元的退费 。
分摊费用暴涨
资金池越来越大
从2018年起 , 网络互助参与人数不断攀升 , 从1000万人到2019年末的1亿人以上;同期 , 申请互助金的人数也在剧增 , 从数百人到2020年末的近7万人 , 平台经手的资金规模也越来越大 。 对参与者来说 , 起初引导用户加入网络互助时宣称的“只需分摊几分钱、几毛钱”的承诺已与事实严重不符 。
天津用户黎先生称 , 其于2019年5月加入“相互宝” , 当时一个月的分摊金额仅为0.8元 , 这样的小额资金 , 就能获得相应30万元的重大疾病保障 , 是比较划算的 。 他时常登录“相互宝”页面 , 查看自己帮助了多少人 。 然而 , 到了10月份 , 他在查看自己支付宝账单时发现 , “相互宝”一个月的分摊费用已达到4元 , 比6个月前暴涨了5倍 。 再仔细一看 , 近几期的分摊费用均大幅上涨 。 综合考虑 , 他预计下一年的分摊费用还会暴涨 , 在11月份 , 他果断退出了“相互宝” 。
公开数据印证了黎先生的判断 。 2019年 , “相互宝”每人全年分摊费用为30元左右 , 到了2020年 , 每人分摊费用已达到91元 , 比前一年暴增了3倍 。 那些全家几口人均加入“相互宝”的用户 , 全年将会被扣划数百元 。 费用的暴涨 , 加上理赔难投诉案例的曝光 , 使得选择退出的用户正在不断增加 。 据近一期“相互宝”公开的数据显示 , 短短两个月时间 , 退出“相互宝”的用户数已达到480万人 。
然而 , 用户想退出网络互助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 以“相互宝”为例 , 其引导用户加入时无所不用其极 , 用优惠券、免费送等引人注意的链接导入 , 还尽量让用户选择花呗支付和自动扣费 。 这样 , 后期费用悄无声息地扣划 , 也不会引起用户账户余额的变动 , 把分摊费用隐藏到客户的花呗账单里 。
而一旦用户想退出 , 却怎么也找不到退出的页面和链接 。 为此 , 不少网络用户在贴吧里寻求帮助 , 才最终在“相互宝”页面的最下端、最不显眼的位置找到了退出的链接和按钮 。 这对于网络平台来说 , 只是一个商业上的小技巧;但对于用户来说 , 却充满着欺骗和恶意 。 更极端的案例就是前述针对360互助的投诉——人已经身故 , 可账户里的资金却还在被网络平台继续自动扣划着 。
捐赠还是保险
一门说不清的业务
正当社会公众认为“相互宝”这样的网络互助是保险产品而纷纷选择加入时 , 却有细心的网民发现 , “相互宝”中的“宝”字不是保险的“保” 。 其实 , 这里面也有一段曲折的经历 。
2018年10月 , 蚂蚁金服联合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推出了一款创新型重疾险产品——“相互保” , 同期正式上线开售 。 截至2018年10月15日产品正式开售的前一天 , 预约投保该款产品的人就已经超过千万 , 上线一个多月后 , 人数突破了2000万 。 巨大的流量入口、极快的扩张速度 , 一时引得整个互联网和金融行业震动 , “相互保”的上线 , 也成为2018年保险业的最大事件 。
然而 , “相互保”的火爆也引起了保险监管部门的关注 。 在合规监督之下 , 2018年11月27日 , 蚂蚁金服、信美相互双双发布声明称 , 由于监管认为后者涉嫌存在未按照规定使用经备案的条款和费率等问题 , 要求其停止以“相互保大病互助计划”的名义销售《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相互保团体重症疾病保险》 。 “相互保”就此结束了短暂的生命 , 并改名为“相互宝” 。
“相互保”变更为“相互宝” , 悄然之间的一字之差 , 让这个事物本身的法律认定发生了质的改变 。 在信美人寿没退出前 , “相互保”属于互联网保险范畴 , 有保险合同作为前提 , 一旦符合理赔要求 , 无论如何投保人是可以拿到这笔钱的 。 信美人寿退出 , “保”变为了“宝” , 其就不再是保险产品了 , 只是一项由支付宝作为发起人以及规则制定者的“相互宝重症疾病互助计划” 。 因此 , 保险刚性兑付的特性在“相互宝”中并不存在 , 参与人更不可能通过法律诉讼途径获得赔付 。
“相互宝”的一条提醒也显示为:本计划不是保险 , 我们不承诺您能够获得确定的风险保障 。 成员分摊互助金属于赠与行为 , 已经完成的分摊金额无法撤销 。
虽然经历过波折和改名 , 变更了法律性质 , 由保险变成了捐赠 , 但是 , 社会公众对“相互宝”的认知仍停留在起初的宣传层面 , 他们普遍认为“相互宝”仍是保险产品 , 于是纷纷加入 。 这种认知的误差 , 使得后期理赔难的投诉也大量上升 。
然而 , 即便面临投诉带来的名誉损失 , 各大网络巨头仍在这一赛道上继续狂奔 , 不得不说 , 网络互助计划会给互联网巨头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商业利益 。 按照各大网络互助计划的公告 , 他们普遍对网友分摊总金额收取8%左右的管理费 。 以“相互宝”为例 , 其参与人数达到1亿人 , 去年每人平均分摊90元左右 , 仅2020年一年 , 蚂蚁金服就可以从“相互宝”中收取7.2亿元的管理费 , 这已是一笔巨大的收入 。 而其他各大网络平台通过网络互助计划的推广 , 一年收取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管理费也并不困难 。
合规经营势在必行
不能任由其野蛮生长
网络平台通过流量入口吸纳了大量网络互助参与人 , 聚集了巨大的资金流 , 产生了资金池 , 却没有纳入政府的监管体系 , 这样的局面不可持续 。
【保险|网络互助:捐赠还是保险?】2016年 , 保监会就曾发布《中国保监会关于开展以网络互助计划形式非法从事保险业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 , 披露网络互助平台存在一些违规现象 。 比如 , 以互助计划名义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承诺赔偿给付责任 , 或诱导社会公众产生获取高额保障的刚性赔付预期;违规使用保险术语 , 将互助计划与保险产品进行对比和挂钩 , 混淆保险产品与互助计划的区别;打着“保险创新”“互联网+保险”等名义进行虚假、误导宣传;以互助计划的名义收取保险费并非法建立资金池等 。
2020年9月8日 , 银保监会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局发布报告《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分析及对策建议研究》 , 提出野蛮生长的网络互助平台本质上具有商业保险的特征 , 但目前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标准 , 处于无人监管的境地 。 相互宝、水滴互助等网络互助平台的会员数量庞大 , 部分前置收费模式平台形成沉淀资金 , 存在跑路的风险 。
在政府的监管指导意见中 , 网络互助计划的资金池风险最为明显 , 这也是互联网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最大风险点 。 在过去几年 , 从P2P到共享单车、长租公寓等 , 均是互联网平台进入新生行业 , 通过网络平台吸纳流量 , 在沉淀了巨大资金后 , 有的资本方经不住诱惑选择跑路 , 留下大量受害的网民 。 从这个角度看 , 将网络互助产品纳入保险产品的监管范畴 , 对沉淀资金予以第三方托管势在必行 。 只有这样 , 网络互助产品才能找准市场定位 , 不再在模糊地带继续野蛮生长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