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200万年左右、发生在欧洲大陆的一次重大环境和生物革新事件——“短吻硕鬣狗事件”及相关研究备受学界关注 。
作为地球史上最大的碎骨型鬣狗 , 现已灭绝的、但曾在动物王国雄霸一方的短吻硕鬣狗 , 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欧洲的土著类群 。 不过 , 中国大连一个特大个体的硕鬣狗标本的发现 , 以及中外科学家对该样本的最新研究 , 却彻底颠覆了上述传统和固有认识 。 在此基础上 , 研究人员还首次提出短吻硕鬣狗的“东北亚起源说” 。
【刘金毅|200万年前短吻硕鬣狗是欧洲土著?最新研究说“不”】为什么要研究短吻硕鬣狗?
领衔这项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刘金毅研究员介绍说 , 短吻硕鬣狗体型远大于现生的亲近种 , 如斑鬣狗和缟鬣狗等 , 体重与现生的母狮相当 , 其影响力可完全匹敌同时代的锯齿虎等剑齿虎 , 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 毕竟其个体数量远大于后者 , 在当时的动物王国曾经雄霸一方、甲冠天下 。
短吻硕鬣狗虽说早已绝灭 , 但它在早、中更新世时期却十分繁盛并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 , 是当时哺乳动物群中的常见和典型动物种类 , 更是更新世动物群的演替和革新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焦点物种 , 其出现与绝灭通常具有标志性的内涵 , 如“短吻硕鬣狗事件”则指代距今200万年左右发生在欧洲大陆的一次重大环境和生物革新事件 。
短吻硕鬣狗具有一系列特有的解剖形态特征而引人瞩目:强壮的头骨和下颌、发达的矢状嵴和颧弓、前臼齿极为粗壮且具有粗厚的珐琅质等等 , 都是其独特食性的力学适应性表现 。 许多早、中更新世化石地点中动物骨骼的聚集与埋藏 , 在很大程度上 , 实际要归功于短吻硕鬣狗特异的觅食行为——搬运和匿藏动物尸骨 。
短吻硕鬣狗研究有哪些争议?
刘金毅指出 , 在欧亚大陆频繁出现的短吻硕鬣狗 , 曾因不同的产地或年代 , 先后被归入到不同的种之中 , 如桑氏硕鬣狗、中国硕鬣狗或(狭义)短吻硕鬣狗等 , 对于这些鬣狗之间的真实系统关系 , 目前学术界尚缺乏统一而清晰的认识 , 分歧和争议比较大:有人主张不同地区或年代的硕鬣狗应代表了若干不同的有效独立种;有人则认为所有欧亚大陆的硕鬣狗应是同一种 , 或许包含了不同的亚种(群);更有甚者连亚种(群)的分化也予以彻底否定 。
这种“大一统”并否定亚种(群)划分的思潮在如今的学术界却颇为流行 。 受此影响 , 长期以来 , 学术界因此忽视了对这些不同地区或年代鬣狗的解剖形态比较研究 , 并未能很好地评估和探究鬣狗之间不同形态(尽管有时比较细微)的系统发育意义和内涵 。
上述争议与分歧进而影响到其他相关学术性问题的深入开展 , 比如短吻硕鬣狗的起源以及洲际间的扩散动态和迁徙路径等 , 对此 , 目前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 , 莫衷一是 。
最新研究如何颠覆传统认知?
聚焦短吻硕鬣狗起源、演化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争议性学术热点问题 , 刘金毅联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捷克布拉格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以及大连自然博物馆等相关专家学者组成合作团队 , 对新近采集于大连骆驼山金远洞的一个特大个体硕鬣狗标本V26310进行重点研究 , 并与欧亚大陆的其他相关标本进行广泛而系统的形态和数据测量比较 , 同时对短吻硕鬣狗的系统分类、起源与洲际间的迁徙扩散以及古生态学等相关学术问题展开深度的探讨和分析 。
合作团队最新完成的彻底颠覆硕鬣狗演化研究传统认知的成果论文 , 近期由知名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国际第四纪》在线发表 。
刘金毅表示 , 合作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可比较的标本中 , 不论是大小还是形态 , 中国V26310标本最接近于产自法国的Sainzelles短吻硕鬣狗模式标本 。 此外 , V26310在上、下裂齿以及前臼齿的附尖等形态特征上 , 却有别于中国常见的桑氏硕鬣狗和中国硕鬣狗 , 因此 , V26310标本可以明确鉴定为短吻硕鬣狗 , 这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首例报道 。
他说 , 短吻硕鬣狗是依据法国Sainzelles的标本而创建 , 并且现有的化石记录主要局限于欧洲大陆 , 因而长期以来被视为欧洲的土著类群 , 短吻硕鬣狗V26310标本在大连金远洞的发现 , 彻底颠覆了这种传统和固有认识 。
“东北亚起源说”有什么依据?
在对比研究各个不同地区或年代的短吻硕鬣狗时 , 合作团队发现这些鬣狗在大小和形态上确实存在比较细微的若干差异和不同 , 它们彼此间又可能存在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
科研人员据此分析认为 , 欧亚大陆的短吻硕鬣狗应该归为同一物种 , 但需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亚种(群) 。 这些亚种(群)彼此近乎构成一个具有祖裔演化关系的支系 , 但它们并非因地理隔离分化而引起 , 实际上是短吻硕鬣狗支系在不同演化阶段的表现 。
刘金毅指出 , 短吻硕鬣狗在欧洲大陆的首次出现 , 曾经引发人们极大的关注和兴趣 , 人们普遍认为短吻硕鬣狗应该是从欧洲以外的地区迁徙而来的 , 并且认为该鬣狗约200万年前在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等欧洲多地的首次出现 , 深刻反映出欧洲大陆所经历的“短吻硕鬣狗事件” 。 不过 , 人们对于欧洲大陆短吻硕鬣狗的确切来源地 , 却语焉不详 , 始终缺乏可靠而令人信服的化石证据 。
“短吻硕鬣狗在大连金远洞的发现为解答这个谜题带来了曙光 , 并首次提供了可信的实证资料 。 ”
刘金毅表示 , 尽管V26310标本的地质年代据推算仅为距今186万年 , 但有证据表明短吻硕鬣狗在大连金远洞的出现可以追溯至距今200万年甚至更早 。 因此 , 短吻硕鬣狗极有可能最早诞生于东北亚 , 然后才扩散至亚洲其他地区 , 并最终抵达欧洲 , 在此基础上 , 合作团队首次提出了短吻硕鬣狗的“东北亚起源说” 。
V26310标本发现研究有何意义?
作为地球史上体型最大的鬣狗 , 短吻硕鬣狗的体重和大小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话题 , 几乎每篇涉及短吻硕鬣狗的研究论文都会反复提及体型特大这一醒目特征 。 此前 , 短吻硕鬣狗比较可信的最大体型记录来自于法国Sainzelles的模式标本 , 其颅基长达322毫米 , 已十分逼近现生非洲雄狮的最大个体 。
刘金毅称 , 中国大连新近发现的短吻硕鬣狗V26310标本 , 无论是牙齿的长度还是颌骨的粗壮程度 , 都比法国模式标本要更大一些 , 据测算 , 它的颅基长达到332毫米 , 这不仅已超越现今非洲的最大雄狮个体 , 甚至还能媲美史上最大的猫科动物美洲拟狮 。
他认为 , 产自大连金远洞的V26310标本极可能代表了迄今所发现的短吻硕鬣狗最大个体标本 。 而现今的研究表明 , 哺乳动物尤其是食肉类动物 , 其体型或体重的大小会直接影响着动物个体的生态行为、能量和生理需求 , 以及捕食策略等多个方面 。
“因此 , 作为迄今发现的最大个体 , V26310标本的出现必将有助于人们更好认识和正确评估短吻硕鬣狗的生物学诸多特性 , 如生态习性、觅食行为和捕食策略等 。 ”刘金毅总结说 。 (完)
推荐阅读
- Samsung|三星预告1月11日发布Exynos 2200芯片组 RDNA 2 GPU加持
- Samsung|三星Exynos 2200定档1月11日发 AMD GPU加持
- 芯片|Exynos 2200 来了!三星官宣 1 月 11 日发布新 Exynos 处理器
- 设计|宇瞻发布 NOX 系列 DDR5 电竞内存,速度最高 7200MHz
- 硬盘|铨兴科技:已推出 DDR5 内存、2000 MB/s 移动固态硬盘
- 报价|中兴CTN6200价格,ZXCTN6300报价,ZXCTN6180
- 曾学忠|光弘科技 2000 万台小米智能手机下线,明年目标 4000 万台
- 细胞器|“一不小心”活到200岁 太平洋岩鱼的长寿秘诀人类可否借鉴
- Apple|2001年PowerBook G4和2021年MacBook Pro对比:很相似
- 充电|三星携手 AMD:曝 Exynos 2200 处理器CPU 提升 5%、GPU 提升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