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百家号 #科学了不起# 系列征文赛 。
在网络上有一个新闻 , 一只树懒正在过马路 , 过往的车辆为了不碾压到它 , 都为它让路 。 然而它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 以至于司机们都等不及 , 然后将它从马路上抱走 , 放到旁边的树上 。 网友们评论说 , 这应该是树懒生命中难得的风驰电掣般的速度 。
树懒被人们所熟知 , 还是在《疯狂动物城》之中 , 慢吞吞的动物车辆管理局的员工 。
树懒的真实形象和《疯狂动物城》一样 , 也是每天慢吞吞的 , 尤其是在路上行走时 , 速度极其慢 , 走完2公里的路程居然要花费它们2个月的时间 。
那么问题来了 , 树懒的行动速度这么慢 , 而当地又有多条毒蛇 , 为什么它们还没灭绝呢?
树懒
树懒又分为二趾树懒和三趾树懒 , 虽然它们的名字很接近 , 但它们亲缘关系并不近 。 相对于二趾树懒而言 , 三趾树懒更懒 , 行动速度更慢 , 它们逃命的速度仅仅是0.2米每秒 , 每天行动距离不超过60厘米 。
之所以三趾树懒行动速度如此缓慢 , 是因为它们将节能发挥到极致 。 我们知道 , 地球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 然而地球环境的每一次巨大变化 , 都会引发生物大灭绝事件 。 在大灭绝事件之后 , 有些生物比较幸运找到了避难所 , 有些生物在演化时刚好能够适应突变的环境 , 而树懒的祖先们则是凭借着对能量的消耗量极低 , 使得它们即使1个月不进食也不会被饿死 , 正是凭借着这种超级忍饥挨饿的能力 , 树懒才演化到了现在 。
三指树懒对食物的需求量极低 , 每天仅需进食60克的叶子就可以生存 , 而叶子含有的能量非常低 , 再加上叶子中含有难以消化的多糖结构 , 以至于这些叶子能够停留在树懒体内一个月之久 , 才能被消化 。 由于叶子在体内停留的时间长 , 所以叶子的营养价值几乎就被三趾树懒榨干 。
三趾树懒常年生活在树上 , 而树上缺少水源 , 但是它们也不怕 , 它们和考拉一样 , 能够直接从食物中获取必要的水分 , 减少下树的动作 。
三趾树懒不仅仅只在树上进食、喝水 , 还会在树上交配、产崽 , 几乎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在树上完成 。 然而它们又是一个非常讲究的动物 , 它们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树下拉粑粑 。
人们观察到 , 三趾树獭每周都会下树拉粑粑 , 而它们生活的地方有许多蛇类 , 其中有许多毒蛇 , 能够轻易地捕食它们 ,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猫科动物会猎杀它们 , 以至于有50%的树懒死亡原因是下地行走 , 既然地面那么危险 , 为什么它们还要坚持下树拉粑粑呢?
树懒为什么要下树拉粑粑
树懒之所以要冒着生命危险下树 , 其实是它们和树懒蛾的约定 。 树懒蛾是一种只能寄生在树懒身上的蛾子 , 这种蛾子已经退化 , 飞行能力不强 。 树懒每周下树一次 , 其实就是为了帮助树懒蛾产卵 , 树懒会慢吞吞地找到自己上次拉粑粑的地方 ,此时树懒身上的蛾子会从树懒身上爬下去产卵 , 而已经孵化后的蛾子又会趁着树懒拉粑粑悄悄地爬到它的背上 。
这些蛾子可以帮助树懒饲弄树懒身上的绿藻 , 而绿藻对于树懒而言至关重要 , 它可以提供保护色 , 使得天空中的鸟儿难以发现树懒 。 又可以为树懒提供大量的营养 。 研究发现 , 绿藻营养价值丰富 , 而且非常容易消化 , 是树懒不得多得的美食 。
【树懒|树懒每秒跑0.2米,蛇一口一个,为何没被吃绝?树懒:它找不到我】树懒身上的树懒蛾越多 , 它们身上的绿藻就越旺盛 , 因此树懒和树懒蛾之间产生了一种约定 , 树懒蛾帮助树懒养殖绿藻 , 而树懒则会为它们提供食物和帮助它们产卵 。
树獭生活的地方虽然有很多蛇 , 但由于树獭的体温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 而蛇是依靠红外线来观测外界环境 , 在蛇的眼里 , 树獭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 所以它们很难发现树懒的存在 。
总结
树懒之所以行动缓慢 , 这是它们的生存策略 , 这种方式可以使它们消耗极少的能量就能够生存 , 也就是说它们经受住了自然选择的考验 , 所以被保留了下来 。
除此之外 , 树獭肉质并不好 , 据说比猴子要臭 , 比牛肉要柴 , 所以当地居民很少会吃它们 。 而这也是它们能够继续生存到现如今的关键因素 。
推荐阅读
- 堆芯|全球首座,世界领跑!
- 影像|听说今天雷总和苏炳添赛跑了?
- Baidu|百度抢跑元宇宙 却默认“输给”字节?
- 手机|一加10 Pro现身跑分库:高通骁龙8 Gen 1+12GB内存
- 影像|京东零售集团CEO辛利军空降小米“跑进2022”活动直播间为米粉送福利
- 无人驾驶飞机|跑道下埋5万多个传感器、无人车导航
- 无人驾驶飞机|跑道下埋5万多个传感器、无人车导航——鄂州花湖机场有多“智慧”?
- Intel|12代酷睿i7-12700F跑分数据:性能力压锐龙7 5800X还更便宜
- the|五年来首次,纳斯达克或将跑输标普500
- 模式|“妈祖1.0”发布,我国自研海洋环流数值模式处于“领跑”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