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月21日电题:来一场跨越时空的聚会!——走进上海自然博物馆
新华社采访人员陈爱平
用手机对准骨骼模型扫一扫 , 一只肉嘟嘟的合川马门溪龙跃然屏幕上 , 它缓缓地走出博物馆的围墙 , 走进侏罗纪时代的大自然 。
这件珍贵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模型曾是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老馆最负盛名的标志性展品 。 2015年搬迁至新馆后 , 它在“生命长河”展区 , 和来自不同地域和时期的200余件动植物标本和模型以及漫步于此的观众 , 开启跨越时空的聚会 。
“走在步道上 , 被各种动植物‘包围’ , 心里满满都是对自然的敬畏感和归属感 。 ”观众李静说 。
引入最新技术 , 科教人员精巧设计布置 , 上海自然博物馆内1.1万余件常年展示的标本和模型“活”了起来 , 娓娓阐述“自然·人·和谐”的主题 。 自2015年新馆开馆以来 , 上海自然博物馆便是上海最具人气的文博和科普场馆之一 。 最新统计显示 , 即使受疫情影响 , 博物馆在去年接待观众仍超过100万人次 , 不同年龄的观众都能找到共鸣 。
“恐龙盛世”展项群陈列着中外14种15件恐龙骨骼化石和模型 , 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的“明星”——两件禄丰龙化石标本在这里“安家” 。 在恐龙研究室 , 观众能了解古生物学家如何修复化石以及各种关于恐龙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
“极地探索”主题区集中展示南极、北极以及“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 。 帝企鹅、北极熊、驯鹿等动物标本结合图文、视频介绍 , 呈现动植物在极端环境中的生存之道 。 这里还珍藏着已故复旦大学教授钟扬自西藏带回并捐赠的温泉蛇、高山蛙等标本 。
“走进非洲”主题区里 , 震撼的音效、变幻的灯光、超清的动态影像以及200多件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组成的多媒体秀 , 让观众们身临其境 , 仿佛成为“大草原的一员” 。
……
“一整天也逛不够!”这是众多观众的感受 。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8年创办的徐家汇博物院和1874年成立的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 。
“如今 , 自然博物馆有更重要的使命 , 即激发大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弘扬科学精神 , 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 。 ”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说 。
近年来 , 上海自然博物馆不断“破墙”“破圈” 。 进入网上博物馆页面 , 观众动动手指就能获取全部10个常设展区的语音导览及最新展教资源 。 运用实时数据传输、远程连线、5G直播等技术 , 观众“宅”家也能云逛馆 。
疫情期间 , 全国百余家科普场馆联合举办在线“新冠肺炎科普知识有奖竞答活动” , 上海自然博物馆建设题库并定期解析易错题 , 传递战“疫”正能量 。 新年伊始 , 博物馆上线科普游戏《拼图寻鸟之旅》 , 联动馆内“鸟类分类树”等展项 , 让孩子们在答题闯关游戏中收获知识 。
展教资源和科研成果通过互联网更广泛地传播分享 , 又如何留住线下观众?答案是 , 创新运营模式和科普展示手段 , 让观众更深度体验、参与和互动 。
引入最新多媒体技术的“起源之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逃出白垩纪”等沉浸式剧场向观众再现演化史大事件 , 部分博物馆原创展览、电影已输出海外 。
基于博物馆最新科研成果 , “探索中心”定期推出“三叶虫大不同”“有趣的皮毛”等互动科普活动 。 其中“化石挖掘”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项目 。
博物馆还优化“无障碍自然之旅” , 开发出“上海故事”展区手语讲解及“非洲秀”“人类之路”等科普影片解说 , 惠及听力语言障碍、视力障碍等特殊人群 。
【标本|来一场跨越时空的聚会!——走进上海自然博物馆】“大众在这里重温发现科学的过程 , 思考未来科学的走向 , 而科学追求是没有止境的 。 ”王小明说 , 上海自然博物馆众多展项介绍处 , 留下了许多“问号” , 向观众发出跨越时空、打破藩篱的科学探索邀请 。 (完)
推荐阅读
- 样儿|从太空看地球新年灯光秀啥样儿?快看!绝美风云卫星图来了
- 测试|图森未来完成全球首次无人驾驶重卡在公开道路的全无人化测试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Monarch|消息称微软Win11 2022重大更新将在明年夏天到来
- Apple|摩根大通分析师:交货时间来看iPhone 13系列已达供需平衡
- 蛋白|二代新冠疫苗来了!打了一代,还需要它吗?
- IT|美律所对法拉第未来提起集体诉讼 涉嫌触犯证券法
- 国药|二代新冠疫苗来了!打了一代,还需要它吗?
- 制造业|稳健前行开新局 制造业未来五年转型升级迎来“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