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立足科技自立自强

光明网讯(采访人员 孔繁鑫)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如何走出新路子?在国务院新闻办1月20日举行的加快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闻发布会上 ,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表示 , “关键是能力和生态的构建 。 ”
具体而言 , 李萌提及牵引力、原创力、新动力、吸引力及影响力五方面 。
以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牵引力 。 科技部会同相关部委全力支持北京培育建设国家实验室 , 参与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 , 牵头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 探索建立“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科技组织模式 , 在前沿领域培育一批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 。
以展开重大基础前沿领域研发构建原创力 。 围绕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区块链、生命健康等新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前沿领域 , 共同实施系列专项行动 , 前瞻部署基础研究 ,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 补短板、锻长板并举 , 努力构建先发优势 。
以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构建新动力 。 积极支持北京发挥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优势 , 持续深化改革 , 完善科技治理体系 , 为创新主体创造更好科研生态、技术生态、产业生态 。
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构建吸引力 。 支持北京加快构建国际化的科研环境及创新生态 , 围绕重要领域和创新方向完善拔尖科技人才的培养、发现及使用机制 , 加大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科研人员的激励 ,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和创新团队 。
以全方位科技开放合作构建影响力 。 以更有力举措积极支持北京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 持续深化政府间科技合作 , 拓展民间交流渠道 。 深度参与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 探索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 , 加强与各国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公共卫生、人工智能治理等全球性问题联合研究 。
会上 , 北京市副市长、秘书长靳伟介绍了“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 。 总体要求强调六个“立足”及六个“更加”:立足科技自立自强 , 服务国家战略与产业、科技安全 , 更加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立足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 , 更加突出前沿技术引领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立足创新范式变革 , 更加畅通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融合;立足三链联动 , 更加注重场景驱动和万亿级的产业集群培育;立足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 , 更加释放京津冀协同创新巨大潜力;立足“有效市场”“有为政府” , 更加聚力创新生态营造和全球创新资源集聚 。
对于未来五年发展及远景目标 , 靳伟概括为 , “到2025年 ,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 。 到2035年 ,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 , 形成国际人才高地 , 切实支撑我国建设科技强国 。 ”
同时 , 据靳伟介绍 , 北京市将围绕“筑根基、建优势、转范式、促联动、强协同和优生态” , 战略部署推进六大工程 。
其一 , 实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建工程 。 加速国家实验室培育建设 , 推进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发展 , 加速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 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 打造形成战略科技力量 , 有序推进创新攻关“揭榜挂帅”体制机制 。
其二 , 实施重点跨越工程 。 聚焦战略长板 , 推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优势领域率先占据制高点;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 推动集成电路产、研一体 , 关键新材料、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仪器设备等方向突破瓶颈 , 加快实现“换道超车” 。
其三 , 实施创新范式优化工程 。 加快建设集成电路试验线平台 , 搭建未来智能系统、区块链、车联网等领域平台 , 加速创新范式转变 , 切实解决基础研究与产业脱节问题 。
其四 , 实施“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联动工程 。 以智慧城市为核心 , 加快布局全域应用场景建设 , 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围绕智能制造、大健康及绿色智慧能源领域 , 构建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 。
其五 , 实施京津冀产业驱动工程 。 支持北京企业参与津冀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 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 , 形成应用场景支持前沿技术迭代升级、津冀落地转化的联动机制 。 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 打造京津冀产业合作新平台 。
其六 , 实施创新生态提升工程 。 发挥好中关村示范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叠加优势 , 加快形成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 , 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 进一步优化科研环境和创新文化氛围 , 加快打造公平、公正、便利的创新环境 。
【立足|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立足科技自立自强】[责任编辑: 袁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