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谨防共享充电宝沦为共享隐私神器
_原题是:谨防共享充电宝沦为共享隐私神器
杨玉龙
【证券时报网|谨防共享充电宝沦为共享隐私神器】近两年来 , 随着消费的变化 , 曾经被人称为“伪需求”的共享充电宝 , 如今似乎成了“刚需” 。 近日 , 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题为《警惕身边的共享充电宝陷阱》的文章 。 该文称 , 部分共享充电宝不仅可能存在质量隐患 , 还可能被不法分子植入“木马”程序 , 导致手机里的通讯录、文本信息甚至照片、视频等隐私数据被泄露 。
共享充电宝的确满足了一些手机用户的需要 , 毕竟 , 出门在外遇到手机没电时 , 一款可租用的共享充电宝可谓“江湖救急” 。 而且 ,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上半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发展专题研究报告》显示 , 2020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已达2.29亿人 。 由此也可见 , 共享充电宝有着一定的市场及发展空间 。
在看到共享充电宝便捷的同时 , 其相伴的风险隐患也不容小觑 。 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公众号推送的《警惕身边的共享充电宝陷阱》一文中就提出 , 部分共享充电宝可能被不法分子植入“木马”程序 , 导致用户隐私数据被泄露 。 而商场里的可租赁移动电源 , 火车站里叫卖的满电充电宝 , 扫码免费送的充电宝 , 这些更须引起注意 。
大数据时代 , 保障网络安全、数据安全 , 相关企业理当负起主体责任 。 最基本来看 , 须依法行事 。 比如 , 共享充电宝相关企业要确保产品合规、安全 , 始终严格遵守《隐私政策》条款等 , 杜绝非法收集用户信息的情况发生 。 而这也是行业操守所在 。 同时 , 也应该加强技术防范与人员管理 , 甚至建立个人信息泄露救济预案机制 , 以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
行业标准及行业监管也亟待加把力 。 据了解 , 目前还存在监管部门监管滞后、国家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准入门槛、准入机制缺失等问题 。 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 , 既有赖于相关职能部门重视起来 , 及时补齐法规、标准等方面存在的短板 , 也有赖于强化行业监管与行业自律 , 以堵塞共享充电宝可能存在的隐私泄露漏洞 。
也须加大对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 据专家建议 , 可以协调政府部门加大对充电宝使用违法违规的执法力度 , 推动将违规使用 , 故意损毁、破坏和私自改装等行为纳入信用体系 。 这些确有必要 。 同时 , 一些黑色产业利用“木马”等恶意程序 , 控制用户的终端设备窃取数据 , 甚至直接利用这些数据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 对这样的黑色产业链更须依法斩断 。
从消费端来看 , 消费者在使用共享充电宝前 , 应仔细阅读用户协议及隐私保护政策 , 谨慎对个人信息作出授权或使用相关产品 。 遇到隐私泄露 , 可以向互联网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投诉举报 , 或寻求公安机关的帮助 , 或向侵犯隐私的违法充电宝公司进行索赔 , 从而减少由此带来的损失 , 以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 。
推荐阅读
- 网络|天津联通全力助推天津市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 最新消息|世界单体容量最大漂浮式光伏电站在德州并网发电
- 网络化|工信部:2025年建成50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 视点·观察|张庭夫妇公司被查 该怎样精准鉴别网络传销?
- Tesla|网传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保费上涨超50% 多家车险公司回应不实
- 上海|上海供水热线与城投水务官网合并上线,一站式服务更便民
- 数字化|70%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到2025年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 服务|互联网+税务让服务更优质 杭州代开发票税务进入新局面
- 人物|俄罗斯网络博主为吸引流量 闹市炸毁汽车 结果够“刑”
- 协同|网文论︱网络文学与AI写作:人机协同演化时代的文学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