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新能源汽车:一场出人意料的井喷( 三 )


缺芯是2021年汽车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 这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市场分析机构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的研究显示 , 11月芯片平均交付周期达到约22.3周 , 这是该公司自2017年开始跟踪芯片交付数据以来交付周期最长的一次 。
因芯片、雷达等关键零部件的断供 , 减产成为常态 , 停产偶有发生 , 无论是传统巨头还是造车新势力 , 都因此损失惨重 。 蔚来曾因芯片短缺停产5天 , 10月由于生产线升级和供应链影响销量跌至不足4000辆 。 比亚迪在销量上涨之际 , 也面临产能受限问题 。 王传福在11月19日的一次公开活动中表示 , 其未交付订单已超过20万辆 。
也有车企拿出“减配交付”的方案 , 以此满足部分用户的购车需求 , 同时降低减产、停产带来的损失 。 新势力中 , 理想和小鹏接连提出先交付后补装激光雷达的方案 , 但这也只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 。
一些汽车公司预测 , 零部件短缺情况要到2022年年中才能改善 , 2022年整体都将处于部分短缺中 , 挑战依然很大 。 东方证券研报认为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增长的市场需求与部分原材料产能扩张受限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 将在未来3~5年内成为汽车电动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
在这样的情形下 , 建立起应对不确定环境的相关机制迫在眉睫 。
李斌在近期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 , 蔚来自2019年起就成立了“保供会” , 当时因为资金问题 , 团队需要应对供应商随时可能断供的情况 。 这一制度延续至今 , 李斌每周都会参与保供会的讨论 , 一旦出现高风险点 , 就亲自上阵拜访合作伙伴 。
为保障供应链的灵活性 , 车企会与多家供应商合作 , 积极寻找可替代零部件 。 即使这可能会造成成本上升 , 但保证交付在当下的市场形势下或更为关键 。
除了保证交付问题 , 面对市场上不断增长的订单 , 产能也成为新能源汽车需要补的功课 。
理想2021年斥资60亿元拿下了原北京现代顺义第一工厂 , 在此基础上改建理想汽车年产能10万台的纯电动车型制造基地 , 到2023年年底 , 将达到每年50万台的产能 。 蔚来在2021年10月完成江淮蔚来合肥基地生产线的阶段性升级 , 年产能将翻倍至24万台 , 通过加班或增加班次等可提升至30万台 。 何小鹏则在三季报电话会议上表示 , 小鹏汽车自有肇庆工厂加上在建的广州和武汉工厂 , 总设计年产能达40万辆 , 双班生产能支持60万辆 。
另外 , 在汽车智能化全面到来的时代 , 安全的重要性更为凸显 。
一方面是技术安全 。 汽车产品正在加速智能化 , 当越来越多车企将自动驾驶作为卖点时 , 如何强调安全、强调自动驾驶的局限性都不为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