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茶调散证病机、汤证脉症、汤证诊断要点

川芎茶调散证
【渊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病机】外感风邪 , 上攻头目 。
【汤证脉症】
主症: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 , 恶寒发热 。副症:目眩鼻塞 。
舌脉:舌苔薄白 , 脉浮 。
【汤证诊断要点】
1.具备主症 。
2.主症合副症加典型舌脉 。
【禁忌】
1.久病气虚、血虚之头痛者不宜用 。
2.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头痛者不宜用 。
【汤证辨疑】
1.九味羌活汤证:见于《此事难知》 。本汤证与用芎茶调散证均有头痛、恶寒发热 。但前者系外感风寒湿邪 , 内兼蕴热所致 , 除上述见症外 , 尚见肌表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及口苦而渴;后者无此症 , 且恶寒发热较前者轻 , 系外感风邪 , 上攻头目引起 。
2.血府逐瘀汤证:本汤证出自《医林改错》 , 与川芎茶调散证均有头痛 。但前者系瘀血阻胸 , 清阳失升所致 , 除共见症外 , 尚有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之特点;后者无此症 , 其恶寒发热、目眩鼻塞又为前者所不具 , 系外感风邪 , 上攻头目引起 。前者唇暗或两目暗黑 , 舌质紫暗或边有瘀斑 , 脉涩或弦紧 , 后者舌苔薄白 , 舌质无瘀象 , 脉浮 , 亦可供辨别 。
3.龙胆泻肝汤证:见于《医方集解》 。本汤证与川芎茶调散证均有头痛 。但前者系肝胆实火上炎所致 , 除头痛外 , 尚见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后者无此症 , 其恶寒发热、目眩鼻塞又为前者所不具 , 系外感风邪 , 上攻头目引起 。前者舌红苔黄 , 脉弦数有力 , 后者舌苔薄白 , 脉浮 , 亦可资辨识 。
4.吴茱萸汤证:本汤证出自《伤寒论》 , 与川芎茶调散证均可见巅顶头痛 。但前者为肝寒犯胃 , 阴寒上犯所致 , 除上述见症外 , 尚见干呕 , 吐涎沫;后者无此症 , 却有恶寒发热、目眩鼻塞等表现 , 系外感风邪 , 上攻头目引起 。另外 , 二方证均可见舌淡苔薄白 , 但前者脉弦 , 后者脉浮 , 亦可供辨别 。
5.半夏白术天麻汤证:本汤证出自《医学心悟》 , 与川芎茶调散证均有目眩头痛 。但前者系脾虚生痰 , 肝风内动 , 挟痰上扰所致 , 除上述见症外 , 尚见胸闷呕恶;后者无此症 , 却有恶寒发热、鼻塞声重等表现 , 系外感风邪 , 上攻头目引起 。前者舌苔白腻 , 脉弦滑 , 后者舌苔薄白 , 脉浮 。
6.天麻钩藤饮证:本方证出自《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 与川芎茶调散证均有头痛 。但前者系肝阳偏亢 , 肝风上扰所致 , 除头痛外 , 尚见眩晕 , 失眠;后者无失眠 , 虽亦可见目眩 , 但程度较轻 , 且恶寒发热、鼻塞声重又为前者所不具 , 系外感风邪 , 上攻头目引起 。
【临床应用】本方以外感风邪、上攻头目为基本病机 , 以汤证诊断要点为依据 , 用治以下疾患 , 收效较著 。1.感冒头痛 。属风寒者尤宜 。若为风热者 , 尚需加菊花、僵蚕、蔓荆子 。
【川芎茶调散证病机、汤证脉症、汤证诊断要点】2.偏头痛 。属风寒者 , 加柴胡、桂枝 , 甚者可酌加制川、草乌;属风热者 , 加柴胡、黄芩 。两证偏头痛日久而剧者 , 均可加全蝎 。
3.慢性鼻炎 。原方加苍耳子、辛夷、鹅不食草效佳 。若兼气虚者 , 可合用玉屏风散 。
4.鼻窦炎 。若鼻塞流白涕者 , 加苍耳子、辛夷、藿香、薏米;若为黄涕者 , 则加黄芩、鱼腥草、苍耳子、辛夷 。
5.脑外伤后遗症之头痛 。以遇风着冷及天气猝变时头痛则剧者用之尤宜 , 一般尚需加丹参、桃仁、红花等 。6.血管神经性头痛 。近年来 , 临床报道以本方治疗本病效著 , 验之亦然 , 值得推广 。
【汤方组成】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 , 白芷、羌活、甘草(燃)各二两 , 细辛(去芦)一两 , 防风(去芦)一两半 , 薄荷(不见火)八两 。
为细末 , 每服二钱 , 食后清茶调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