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石膏汤经典医案、方论
[方剂组成]
竹叶二把(20克) , 石膏一斤(48克) , 半夏洗 , 半升(12克) , 麦门冬去心 , 一升(24克) , 人参二两(6克) , 甘草炙 , 二两(6克) , 粳米半升(12克)[服用方法]
上七味 , 以水一斗 , 煮取六升 , 去泽 , 内粳米 , 煮米熟 , 汤成 , 去米 , 温服一升 , 日三服 。
[治则方解]
病机:病后余热未解 , 气液两亏 。
治则:清热益气 , 生津和胃 。
方义:本方为白虎加人参汤加减而成 。方中竹叶甘寒 , 清热除烦 , 生津止渴 。石膏清热泻火 , 生津除烦 。人参、麦门冬益气生津而养阴 。半夏辛温 , 降逆和胃 。粳米补益中气 , 调和脾胃 。甘草益气和中 , 以制寒凉伤胃 , 并调和诸药 。
[辨证要点]
本方论中用于治疗大病瘥后 , 虚羸少气 , 乏力 , 气逆欲吐者 。临床上辨证属气阴两伤 , 余热未清、肺胃气逆者 , 均可用本方治疗 , 取其清虚热 , 益气阴 , 降逆气之功 。本方系白虎汤加减而成 。白虎汤以清热为主 , 生津为辅 , 而本方则以补益气阴为主 , 清热为辅 。两方都用石膏 , 而白虎用知母 , 不用麦冬而用知母 。竹叶石膏汤则不用知母而用麦冬 。麦冬以补液为长 , 而知母则长于清热 。
本方由《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加减而来 , 由麦门冬汤去大枣 , 加竹叶、石膏而成 。二者均属阴虚气弱证 , 但麦门冬汤证偏于肺阴虚 , 竹叶石膏汤偏于胃阴虚 。
[仲景方论]
《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 , 虚羸少气 , 气逆欲吐 , 竹叶石膏汤主之 。
[注家方论]
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辛甘发散而除热 , 竹叶、石膏、甘草之甘辛 , 以发散余热 。甘缓脾而益气 , 麦门冬、人参、粳米之甘 , 以补不足 。辛者散也 , 气逆者 , 欲其散 , 半夏之辛 , 以散逆气 。
2.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竹叶清热 , 麦冬除烦 , 人参益气 , 甘草生肉 , 半夏豁痰而止吐 , 粳米病后之补剂 , 石膏有彻上彻下之功 , 故能佐诸品而成补益也 。
3.许宏《金镜内台方议》:伤寒解后 , 虚热不尽 , 则多逆气与吐也 。故用竹叶为君 , 石膏为臣 , 以解虚邪内客也 。以半夏为佐 , 以治逆气欲吐者 。以人参、粳米、甘草、麦冬四者之甘 , 以补不足而缓其中也 。
4.尤在泾《伤寒贯珠集》:大邪虽解 , 元气未复 , 余邪未尽 , 气不足则因而生痰 , 热不除则因而上逆 , 是以虚羸少食 , 而气逆欲吐也 。竹叶石膏汤乃白虎汤之变法 , 以其少气 , 故加参麦之甘以益气 , 以其气逆有饮 , 故用半夏之辛以下气蠲饮 , 且去知母之咸寒 , 加竹叶之甘凉 , 尤以胃虚有热者为有当耳 。
5.张璐《伤寒缵论》:按此汤即人参白虎去知母而益半夏、麦冬、竹叶也 。病后虚烦少气 , 为余热未尽 , 故加麦冬、竹叶于人参、甘草之甘温益气药中 , 以清热生津 。加半夏者 , 痰饮上逆欲呕故也 。病后余热与伏气发温不同 , 故不用知母以伐少阴也 。
6.张锡驹《伤寒直解》:竹叶凌寒不凋 , 得冬木之寒气;石膏色白似肌 , 禀秋金之凉气;半夏生当夏半 , 感一阴之气而生 。阴气足而虚热除 , 肌肉自不消铁而羸瘦矣 。人参、甘草、粳米补中土而生津液;麦冬主治伤中伤饱 , 胃络脉绝 , 羸瘦短气 。胃络和而气逆除 , 津液生而虚热去 , 吐自止矣 。
7.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竹叶石膏汤 , 分走手足二经 , 而不悖于理者 , 以胃居中焦 , 分行津液于各脏 , 补胃泻肺 , 有补母泻子之义也 。竹叶、石膏、麦冬泻肺之热 , 人参、半夏、炙草平胃之逆 , 复以粳米缓于中 , 使诸药得成清化之功 , 是亦白虎、越婢、麦冬三汤变方也 。
8.吴兼《医宗金鉴》:是方也 , 即白虎汤去知母 , 加人参、麦冬、半夏、竹叶也 。以大寒之剂 , 易为清补之方 , 此仲景白虎变方也 。经曰:形不足者 , 温之以气;精不足者 , 补之以味 。故用人参、粳米 , 补形气也 。佐竹叶、石膏 , 清胃热也 。加麦冬生津;半夏降逆 , 更逐痰饮;甘草补中 , 且以调和诸药也 。
9.徐大椿《伤寒论类方》:此仲景先生治伤寒愈后调养之方也 。其法专于滋养肺胃之阴气 , 以复津液 。盖伤寒虽六经传遍 , 而汗、吐、下三者 , 皆肺胃当之 。又《内经》云:“人之伤于寒也 , 则为病热 。”故滋养肺胃 , 岐黄以至仲景不易之法也 。后之庸医则用温热之药峻补脾肾 , 而千圣相传之精义 , 消亡尽矣 。
10.陈修园《伤寒真方歌括》:人身天真之气全在胃口 , 津液不足即是虚 , 生津液即是补虚 。仲师以竹叶石膏汤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 , 以甘寒为主 , 以滋津为佐 , 是善后第一治法 。
[名医验案]
1.缪仲醇医案
治章衡阳热病 , 病在阳明 , 头痛壮热 , 渴甚且呕 , 鼻燥不得眠 , 其脉洪大而实 。仲醇故问医师曰:阳明证也 。曰:然 。问投何药 , 曰:葛根汤 。仲醇曰:非也 。曰:葛根汤非阳明经药乎?曰:阳明之表剂有二 , 一为白虎 , 一为葛根汤 , 不呕吐而解表 , 用葛根汤 。今吐甚 , 是阳明之气逆也 , 葛根外散 , 故用之不宜 , 宜白虎加麦冬竹叶 , 名竹叶石膏汤 。石膏辛能解肌镇坠 , 下胃家痰热 , 肌解热散则不呕 , 而烦躁壮热皆解矣 。遂用大剂与之 。又嘱曰:此时投药 , 五鼓瘥 , 天明投 , 朝餐瘥 , 已而果然 。
2.刘渡舟医案
张某某 , 女 , 25岁 , 昌藜县人 。患乳腺炎已作手术 , 而发热至38.5℃ , 高则39.5℃ , 西医认为感染所发 , 乃用各种抗菌药 , 皆无效可言 。又用“安乃近”注射液 , 汗出甚多 , 而发热暂退 , 旋又上升 , 因屡经发汗 , 而身体虚羸不堪 , 虽呕吐不欲饮食 , 心烦 , 头晕 , 肢体振颤 , 口中于涸 , 余诊其脉 , 数软无力 , 舌质红而苔白黄 。余问主治医李君 , 此何病耶?答曰:恐为败血症 , 然余则认为气阴两伤 , 胃中津液竭乏 , 故尔发生虚烦”吐 , 方用生石膏30克 , 麦冬25克 , 炙甘草10克 , 半夏10克 , 粳米15克 , 竹叶10克 , 党参10克 , 此方共服四剂 , 则热退呕止 , 而能饮食 , 其病因之愈 。
3.马波医案
李某 , 女 , 45岁 。患者患慢性肾炎8年 , 近期合并上呼吸道感染 , 经治疗咽痛咳嗽好转 , 但发热如故 。症见发热头晕 , 神疲乏力 , 腰部酸痛 , 恶心呕吐 , 不思饮食 , 小便短少 , 舌红苔黄 , 脉细无力 。查体:T 38.4℃ 。血常规:WBC 10×10/L; 尿常规:尿蛋.白(+++) , WBC 5~8/HP , RBC 3~10/HP 。证属温热之邪伤及气阴 , 胃气虚弱 , 余热未除 。予竹叶石膏汤 。淡竹叶15克 , 生石膏30克 , 半夏10克 , 麦冬15克 , 太子参15克 , 甘草5克 , 粳米10克 , 4剂 。服药期间停服其他中西药 。二诊时见尿蛋白(±) , 红、白细胞消失 , 体温已退至正常 , 微觉头晕 , 无其他不适 , 继上方去石膏加黄芪、益母草 , 12剂 。病愈 。
[长沙方歌]
三参二草一斤膏 , 病后虚羸呕逆叨 ,
【竹叶石膏汤经典医案、方论】粳夏半升叶二把 , 麦门还配一升熬 。
推荐阅读
- 淡竹叶的功效与作用 送给需要的你
- 赤石脂禹余粮汤经典医案、方论
- 茵陈蒿汤经典医案、方论
- 猪肤汤经典医案、方论
- 桃花汤经典医案、方论
- 黄连阿胶汤经典医案、方论
- 芍药甘草附子汤经典医案、方论
- 芍药甘草汤经典医案、方论
- 桔梗汤经典医案、方论
- 甘草汤经典医案、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