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通脉四逆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

【原文】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诠释】少阴病,下利清谷,是指便稀甚爽而完谷不化 。手足厥冷,脉微欲绝,此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下不煦肠,外不温达四末,内不充盈于脉故尔 。由于内真寒,格阳于外,形成假热,症见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此非炎热正赤,乃颧红如妆,肤浅泛红,或里寒收引拘挛腹痛,或阴盛格阳,虚阳上扰于胃则干呕,或虚火上炎所致咽痛,或下利止,脉不出者,为阳气虚不能鼓动于脉故尔,宜服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通达阳气 。
【治法】回阳救逆,通达内外 。
【方药组成】甘草(炙)2两,附子大者1枚(生用,去皮,破2片),干姜3两,强人4两 。
【服法与禁总】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濘,分温再服 。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
【经方方论】通脉四逆汤即四逆汤倍干姜重用附子而成 。义在温阳驱寒之力增强,用治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之阴盛格阳证 。方后注:①面色赤者,乃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阳浮于上,非阳明面正赤,加葱白者,通达上下阳气,以求其平 。②腹中痛者,乃阴寒拘急挛缩所作,故加芍药缓急止痛 。③干呕,是里寒犯胃,胃失和降所致,加生姜者,温胃止呕 。④咽痛者,虚火上浮灼咽,配桔梗利咽解毒 。⑤利止脉不出者,下利止,津复应脉出,今脉不出者,显然是气阴不足,血脉不充,故加人参益气复脉,以求脉出 。最后提到“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意思是指上述诸证尽管表现不同,但必须与方证机制相一致,才可以服用 。告诫后人临证化裁时,必以当时病机为宗旨,方可收到预期效果 。
【经方新用】
(1)通脉四逆汤加人参18克(单煎兑人),治疗寒厥脉微之休克 。
(2)通脉四逆汤加生姜二两,少佐黄连8克,吴萸6克,治疗膈热胃寒,呕吐脘痛 。
(3)通脉四逆汤加人参12克,山萸肉30克,五味子10克,治疗暴喘汗出,肺气将绝(呼吸衰竭) 。
【医案举例】
例1王某,男,46岁 。秋季突发上吐下泻,挥发撩乱,腹中急痛,当时按胃肠炎治,未被控制,时过二天,目陷睛迷,皮肤皱褶,瘰纹干瘪,呈现脱水状,口干齿燥,唇裂少津,手足欠温·脉沉微无力 。辨证:阳衰阴脱,升降相错 。
治法:回阳复脉,升清降浊 。
方药:通脉四逆汤加味 。
组成:人参15克(单煎兑入),甘草(炙)20克,附子15克,干姜20克,麦冬30克,生姜30克,白芍30克,当归20克,五味子10克,木瓜18克,扁豆30克 。每日1剂半,分早午晚三次温服 。
复诊:服药2日,手足已温,脉转迟缓,吐泻止,伤津液脱之象略有恢复,病势较前稳定,上方继服3剂 。
再诊:厥回脉复,气短神倦,口干思饮,舌质嫩红少苔,脉虚缓无力 。更方以益胃生津为重点,滋养气阴 。
处方:太子参18克,沙参30克,麦冬30克,石斛20克,山药15克,扁豆30克,乌梅10克,炙甘草12克,陈皮10克,药服6剂,诸症消失 。谷肉果菜还需尽养一段,彻底康复 。
例2程氏,女,56岁 。夜间突发暴喘,汗出润发,端坐呼吸,面色苍白,呼吸气冷,精神恍惚,手足欠温,脉微,小便遗溺,病势危重,当即静脉推注毒毛旋花素K无效,在万分紧急情况下,急煎中药频饮 。
处方:人参15克,麦冬30克,五味子10克,山萸肉30克,熟地18克,制附子10克,炙甘草15克 。1剂汗出,2剂喘平,3剂脉出,转危为安 。
【伤寒论通脉四逆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按语】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药物组成相同,剂量有别,二方同治阴盛阳衰的四肢厥逆证 。不过,四逆所治单一阳衰,而通脉四逆汤所治阴寒极盛,格阳于外,或逼阳于上,残阳游离,无所依附 。故方中增干姜、附子之量,驱除阴寒,回复阳气,必要者,加葱茎通达阳气,以求阴阳和谐,这是二方在运用上的区别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