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为何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弊?

谢谢邀请!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天府之国,沃野千里”,而《出事表》中又说“益州疲惫”,这是不矛盾的 。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益州确实富足,地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本来就是富饶之地 。而说益州疲惫的时候,那是刘备死后,蜀汉在走下坡路,连年的战争,严重地耗费人力、财力资源,特别是夷陵之战,刘备把现存的家底几乎败光,关羽、张飞的死,军事力量元气大伤,粮草不济,兵员缺乏,此时为了兴复汉室,还要北伐,这都是确确实实的困难,怎能不说“益州疲惫”呢?两篇文章中的两种说法,都是实际情况,前者增添刘备建功立业信心,鼓舞刘备的斗志;后者是想通过讲述这些实际困难,意在引起刘禅的深思,认识到北伐任务的艰巨,警醒后主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去完成先帝的大业 。两种语言,两个环境,两个人物,两个作用,足见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一片忠心,为兴复汉室,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实在感人!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为何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弊?

文章插图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为何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弊?

文章插图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为何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弊?

文章插图

其他网友观点

不矛盾 。环境不同,结论自然也不同 。

首先,诸葛亮在做《隆中对》时,刘备还没有地盘 。对于当时的刘备来说,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是最现实的 。这就好比一个流浪汉,能吃饱肚子就已经很满足了,哪还管剩饭剩菜馊不馊 。(当阳惨败后,刘备还曾一度想去岭南投奔好友吴巨,在交州继续与曹操做对)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为何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弊?

文章插图

其次,诸葛亮做《隆中对》时,益州确实是一个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

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顺帝永和五年,益州人口约为568万,在当时的十三州中,排名第三,且人口数遥遥领先排名第四和第五的豫州和扬州 。

虽然说,东汉的南部四州面积都很大(荆益扬交),人口密度远不如中原州郡 。但是相比于同样是面积很大,人口却很少的州,如交州和凉州,益州的综合情况要很多,土地肥沃也是事实,完全担得起天府之国的称号 。

并且,益州人口多这一点,也能说明益州的基本盘很大,是一个割据称霸的好地方 。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为何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弊?

文章插图

另外,自黄巾之乱后,益州没有受到大的战火侵袭,整体情况比中原州郡好 。(益州也存在战争,比如赵韪反叛,张鲁反叛,不过战争规模都不大)

综上所述,结合益州当时的实际情况,以及刘备的现实遭遇(没得挑了),诸葛亮说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并极力劝刘备到益州建立霸业 。合情合理,没有毛病 。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为何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弊?

文章插图

不过,时移,事易,客观环境是会随时间变化的 。当刘备在白帝城病死,诸葛亮临危授命之后,益州在诸葛亮的眼里,就变成了疲敝之地了 。

至于他当时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有二 。

第一,益州长年战乱,经济大不如前 。

诸葛亮当年作《隆中对》的时候,益州是真正的沃野千里 。农业、纺织、盐、铁,都可以达到自给自足,刘璋无作为,且不喜欢打仗,这在客观上正好起到了养民的效果 。

但是刘备当入蜀后,情况就变了 。

刘备入蜀后,在212年—214年间,与刘璋混战了三年,益州不敢说被打得稀烂,起码正常的农业生产是受到了影响 。

后来在217年—219年期间,刘备与曹操大战于汉中 。由于这是不计成本的战争,益州的老底肯定也是被掏了个精光 。(诸葛亮还曾对汉中之战有过反对意见,质疑不计成本的死磕究竟有没有意义)

打完汉中之战后,益州好不容易得到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但是由于关羽被杀,刘备为了稳定人心,又挑起夷陵之战,结果益州又遭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损失 。(益州虽然没受到战火侵袭,但是刘备惨败,益州的人力财力损失必然不小)

刘备死后,益州紧接着又爆发了内乱,先是黄元叛乱,继而是南中雍闿、高定、朱褒叛乱,大半个蜀汉都反了 。诸葛亮为了平定内乱,在223年—225年期间,又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平叛 。

这等于是说,自刘备入蜀后,益州整整经历了13年战争 。不是打内战就是打外战 。益州就算再如何富裕,再怎么沃野千里,经历这么长时间的折腾,想不疲敝都很难 。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为何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弊?

文章插图

另外,除了战争之外,刘备时期的经济措施也不行 。比如说铸小钱,将益州的工商业和丝织业全部国有化,都是与民争利,把老百姓折腾的很惨 。

事实上,诸葛亮北伐前,他只是将益州的经济水平恢复到了刘璋时期的水平,益州等于是原地踏步了十几年 。其与中原州郡的差距越拉越大 。

第二,益州当时的时局确实很“疲弊” 。

诸葛亮作《出师表》时,天下已经确定了三足鼎立之势 。蜀汉面临的最大问题倒不是实力最弱,而是蜀汉君臣一副安逸自满,对危难时局看不透、无所谓的态度 。

这话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说,蜀汉政权作为一个外来政权,益州本地人是不支持它与外部开战的 。因为不管战争的结果如何,益州人都无法沾光 。并且不沾光也就算了,益州人反倒还要承受巨大的战争开支 。(北伐赢了,皇帝就还都中原了 。益州人沾不到便宜,只有如炮灰一般的无谓牺牲)

并且,最让诸葛亮头疼的是,作为皇帝的刘禅在这种安逸的大环境下,就连他也没有北伐中原的志愿了 。试想,连皇帝都不想去北伐,蜀汉本地士绅豪强哪个能想北伐?

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的第一句就点出了蜀汉政权的现实问题,告诉刘禅一个残酷的现实:“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不是我闲着没事要北伐,而是如果不北伐,我们就完蛋了)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为何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弊?

文章插图

总的来说,诸葛亮先说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后又说益州疲敝,并不矛盾 。关键是要看他站在什么立场说这话 。如果刘备没地盘,刘禅只想当一个土皇帝,益州是个好地方 。但如果胸怀天下,一统全国,益州是不够的,就是疲敝的 。

其他网友观点

感谢邀请 。

隆中对发生在公元208年春 。诸葛亮对刘备提出了: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前出师表发生在公元227年 。是诸葛亮第1次北伐时写给后主刘禅的 。原文为: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那这短短的19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益州这个千里沃野的天府之土变成了疲弊之地呢?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为何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弊?

文章插图

让我们分两步来解释这个问题:

第一步:三国时益州的范围 。

三国时期益州辖汉中、巴郡、广汉、蜀郡、等98县3道 。相当于今天四川、贵州、云南及陕西汉中盆地等地方 。一个四川盆地,一个关中平原,确实都是千里沃野 。

第二步:公元208-227年发生了与刘备有关的哪些大事 。

1 。208年9月,刘琮投降了曹操 。

2.214年10月,刘璋投降刘备,刘备自领益州牧 。

3.219年10月 关羽失荆州,被孙权杀害 。

4.221年4月刘备称帝 。刘备伐吴 。张飞遇害 。

5.222年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刘备 。黄元叛乱

6.223年8月益州的雍闿叛乱

7.225年益州孟获叛乱 。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为何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弊?

文章插图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在这19年中,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益州本地都发生了太大的变化 。

首先:隆中对时的刘关张三位大英雄,都死了 。刘琮也降了曹操了 。

其次:222年的夷陵之战,蜀国死伤8万余人,元气大伤,蜀军精锐大部分丧失 。

最后:从222年刘备领益州牧到225年,这3年中,益州发生了3次大的叛乱:黄元叛乱/雍闿叛乱/孟获叛乱 。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为何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弊?】所以,益州从千里沃野到民生凋敝,实际上只用了短短3年时间 。这其中有刘备刚愎自用的原因;也有地方叛乱的因素,连年大战下来,人口凋零,土地荒芜也就能理解了 。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为何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弊?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