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小建中汤医案

【组成】桂枝9g,白芍18g,生姜9g,大枣4枚,炙甘草6g,饴糖(分冲)45g 。
【功用】温中祛寒 。
【适应证】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功能性发热属于中气虚寒、阴阳气血失调者 。
【胡希恕医案与临证心得】王某,男,46岁 。初诊日期1965年11月30日 。十多年来胃脘疼痛,近来加重,在当地中西医治疗无效,中药多是温中理气、活血祛瘀之品 。西药治疗无效,动员其做手术,因惧怕拒绝手术而来京治疗;近症:胃脘刺痛,饥饿时明显,背脊发热,午后手心发热,有时心悸,头晕,身冷畏寒,汗出恶风,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溏,苔白舌尖红,脉细弦 。X线钡剂造影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溃疡面积0.4cm×0.4cm 。胡先生予以小建中汤 。处方:桂枝9g,白芍18g,生姜9g,大枣4枚,炙甘草6g,饴糖(分冲)45g 。
二诊1965年12月3日:痛减,手心发热亦减,但仍胃脘刺痛,背脊发热,大便日行1次 。上方加炒五灵脂6g,延胡索粉(分冲)1.5g 。
【胡希恕小建中汤医案】三诊1965年12月9日:胃脘痛已不明显,唯食后心下痞,四肢发凉,夜寐不安 。将返东北原籍,改方茯苓饮(茯苓15g,党参9g,枳壳9g,苍术9g,生姜9g,陈皮30g,半夏12g),带方回家调理 。
【解读赏析】西医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因有X线、内镜等检查确诊,容易形成统一认识,但中医辨证治疗,因临床经验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往往出现分歧 。例如20世纪60年代曾有一位老中医在杂志发表论文,说什么溃疡病多数是虚寒,治疗应用黄芪建中汤,论文一出即受到众人质疑 。说明多数中医重视辨证论治,并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但从杂志、书籍看,不少人往往忽略外邪与溃疡病的关系 。胡先生在临床研究中注意到这一问题 。
胡先生指出,当表邪存在时,治疗不解表,专温补或理气血,造成外邪久不去,且引邪入内,故胃脘痛长期不愈 。当治以温中同时解表,贝胃脘痛很快缓解 。
《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建中者,建中气也 。名之曰小者,酸甘缓中,仅能建中焦营气也 。前桂枝汤是芍药佐桂枝,今建中汤是桂枝佐芍药,义偏重于酸甘,专和血脉之阴 。芍药、甘草有戊己相须之妙,胶饴为稼穑之甘,桂枝为阳木,有甲己化土之义 。使以姜、枣助脾与胃行津液者,血脉中之柔阳,皆出于胃也 。”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
实际上,此方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此汤温健中脏,故名建中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 。故以饴糖甘温养脾为主药 。甘草、大枣入脾和中,以甘助甘,加强“缓补”之功力,为辅药 。桂枝辛散温润,取营卫不足润而散之之意,白芍酸寒敛阴,柔肝护脾(土中泻木),取津液不通收而行之之意,共为佐药 。生姜辛散温胃,能益卫阳,为使药 。营出中焦,卫出上焦,卫为阳,益之必以辛,营为阴,补之必以甘 。方中辛甘合化生阳,酸甘合化生阴,使脾胃健,营卫通,津液行,精血生,补中土以灌四旁,全身健壮,虚劳诸症自愈 。
考本方为桂枝汤变化而来,其强壮脾胃之法与四君子、理中丸之流颇不相类 。该方最大特点是既有辛甘化阳,又有酸甘益阴,使中宫建立,则阳气化而上行,阴气化而下降,营卫调和,阴阳不偏 。冉雪峰前辈论及小建中汤时说该方“刚中之柔,与复脉汤柔中之刚,纯在凌空处斡旋,不以阳求阳,而以阴求阳,直于阴中生出阳来”,诚灼见也 。笔者曾用治脾胃久病,胃脘隐痛,甚则吞酸,恶寒喜暖,以小建中缓图而获效 。只是目前药房均无饴糖,用蜂蜜替代效用也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