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风流名士谢安的趣闻轶事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刘义庆组织人编著的笔记小说,主要记录了汉末、三国和两晋时期的上流人士们的生活,有言行举止,有趣闻轶事 。书中所写对象以魏晋的风流名士为主,而其中又以谢安为最 。
有人粗略作了一个统计,《世说新语》全书共有1100多条事迹,其中涉及谢安的就有114条 。所以可以说,谢安是《世说新语》中出场次数最多的人物,因此他也是书中描写刻画最多最形象的人物 。而且谢安的事迹在该书中,只有一条出现在“政事”这一篇,最多的两条却是“商誉”和“品藻” 。由此可见,谢安在魏晋南北朝是多么的著名,是万千知识分子的偶像,不过他受追捧的原因并非他在政治与军事等的成就,而是他的性格、道德和精神,这大概就是魏晋风流 。
比如,书中常常夸赞谢安非凡的气度 。在雅量篇第28条中说,谢安在东山时,有次与好友出去泛舟游玩,突然波涛汹涌,旁人见了面色惊慌坐立不安,而谢安镇定自若,还跟他们说:“这么惊慌还怎么回去?”这一则故事不仅体现出谢安处事不惊的态度,也表明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
再比如,书中也多次提及谢安在家的教育方法 。在德行篇第36条里说,谢安妇人教育孩子,有次问谢安为何不见他教导,谢安回答:“我一直在用自己教育他们 。”可见谢安比起读书写字上的教导更重视言传身教 。
谢安赴宴
“谢安赴宴”出自《世说新语》中的雅量篇第29条,讲述的是桓温三番五次拒绝入朝的诏令后在373年入京朝见孝武帝,谢安与王坦之前去迎接的故事 。而在此之前,桓温通过废立皇帝、陷害大臣等手段建立了极高的权威,而谢安与王坦之是当时的辅政大臣 。
故事讲,桓温设宴邀请百官,并且埋伏好士兵准备趁机杀了谢安与王坦之 。王坦之很害怕,谢安却面不改色对他说:“东晋王室的存亡,就在此行了 。”两人赴宴时,王坦之还是一直失态不能保持冷静,而谢安却从容就坐,甚至当场作了一首《洛生咏》 。原打算下杀手的桓温反倒被谢安的气势给镇住了,于是就撤走了士兵 。王坦之和谢安两人在以前是一直齐名的,可这件事以后,谁优谁劣就很好判断了 。
当时的桓温可谓狼子野心,有谋朝篡位之嫌,此次他入朝,说是拜见实则是图谋不轨 。而谢安与王坦之的任务说是迎接其实就是阻止甚至挫败桓温的行动 。历史上,桓温此次入京最后也只是将一位官员下了牢狱,没能篡位成功 。不久,桓温因患病而离京,同年又上表向朝廷为自己求九锡之礼,也是谢安以修改稿件的名义借机拖延到桓温病死,使他到死野心都未能如愿 。
【魏晋时期的风流名士谢安的趣闻轶事】从历史看,谢安是挫败桓温篡位的功臣,而从“谢安赴宴”的故事来看,谢安处事不惊、冷静应对的风度的确令人叹服,而王坦之则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谢安怜翁
“谢安怜翁”出自《世说新语》中的德行篇第33条,讲述的是谢安小时候的故事,与他的长兄谢奕有关,主要是在夸赞他从小有同情心 。据说,谢安曾经听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深受感动,甚至上奏来表彰他们的墓 。
故事讲,谢奕在剡县担任县令时,有次一个老头触犯了法律要受惩罚 。谢奕就以喝酒来罚他,让老头一直喝酒,已经喝醉了也不许他停下来 。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着青色的布裤子,来到哥哥身边坐下,看到老头喝酒的场景就劝诫谢奕:“哥哥,这老头甚是可怜,你干嘛要这么做 。”谢奕于是脸色一改,问:“你是想放了他吗?”于是他就把老头给放了 。
谢安与长兄谢奕从小关系极好,对他十分依赖,所以在哥哥外出为官时还跟在身边 。据说,谢奕性格不太好,说好听是豪放,说难听就是粗鲁,听说曾经因为惹恼而破口大骂 。从故事中,谢奕对犯法的老头的惩罚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与哥哥谢奕相比,还是小孩子的谢安明显心软很多,所以会认为谢奕对老头的惩罚过重,觉得老头可怜 。
结果谢奕也听从了弟弟谢安的劝诫,放了老头,由此也可看出两人关系的亲密 。尤其是谢奕听到谢安话后的“改容”,表明了谢奕对谢安的重视 。
整个故事是在刻画一个从小有德善良的谢安,而“三岁看到老”,他后来也是一个很有雅量极具道德的宰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