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鼓词是哪儿的民俗吗?温州鼓词介绍

温州鼓词是浙江温州瑞安市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温州鼓词是哪儿的民俗吗?温州鼓词介绍
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江温州及其毗邻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俗称"唱词" 。因过去的艺人多为盲人,故又称为"瞽词"或"盲词" 。它用温州方言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清代中期已见流传 。历史溯源说起温州鼓词的渊源,先谈谈鼓词艺人流传着的关于"祖师爷"的- 。艺人们说温州鼓词的"祖师爷"是唐明皇的叔叔 。他从小聪明、善文能诗,谙音律 。后因病瞽目,亲尝失明的痛苦,便教盲人唱鼓词以自误,于是民间便有鼓词 。
温州鼓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文学形式角度来看 。它是和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的,因为"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 。"关于它的具体形成时代,一说始于南宋 。持此说者以当时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作为分析论证的依据 。金兵入侵,宋室南迁 。随之而来的宋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 。曲艺作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也随着民族的迁移而南下 。另一说人为,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 。"横阳,即今平阳;里巷之曲,指的是民间小调 。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承受了古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当地的民间小调,创造了说唱形式 。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在器乐和音乐上也日臻完善 。
目前,温州农村几乎到处都可听到鼓词的美妙音乐,群众也喜欢哼几句鼓词流行曲调 。艺术特色温州鼓词按演唱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平词",凡逢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或因争端认错罚词还有一种叫"大词",也称"娘娘词" 。解放前都在供奉女神的庙宇中演唱 。唱大词时,用一鼓一拍,擂大鼓,敲大锣,曲调高亢、粗犷,比较原始 。其主要词目为《陈十四娘娘》,唱陈十四学法灭妖的故事,可以连唱几昼夜 。温州鼓词有唱有说,以唱为主 。它的唱腔、曲调,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鼓词的基本曲调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几十个板式 。由于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演唱(以瑞安语言为标准),因此各地语音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 。南派曲调比较细腻、柔和;北派曲调比较粗犷、古朴 。温州鼓词长于抒情,善于叙事,曲句俚质,通俗易懂,并夹有丰富的群众词汇和民间谚语,曲本形式有"折书儿"、"小说"、"部书"等三种 。其句法结构,基本上是七字句,有时也运用五字句及叠板等形式 。其文体一般由韵文、道白相间而成 。唱韵很讲究押韵自然,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 。
温州鼓词演唱用的主要乐器,有扁鼓、三粒板、牛筋琴、小抱月等 。因此在表演上的最大特色,是在单档表演时一个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乐器 。同时一个人要兼扮各种角色(现有时采用男女对唱),并且要求吐字清楚和细致刻画人物 。情节要交代详细,人物个性、神态要掌握准确,一个人能塑造多种不同性格的人物,而且会模仿各种声音,以渲染气氛 。温州鼓词在题材上,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其中以表现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 。传播的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人生价值观念跟传统文化精神是相一致的 。唱的具有温州人文特色的鼓词有《高机与吴三春》、《王十朋中状元》、《陈十四收妖》等,还有《九美图》、《粉妆楼》、《二度梅》、《岳传》、《七侠五义》、《封神榜》等 。
【温州鼓词是哪儿的民俗吗?温州鼓词介绍】温州鼓词是以听觉思维去联想、想象、再现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图景 。成为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成为不识字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 。传承意义温州鼓词的艺术传人已知的有清代的白门松、阿光儿、毛行发、陈昌德,民国时期的曹岱卿、陈壬莲、李庆新、李林姆、白象珍、王阿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管华山、阮世池、郑明钦、丁凌生、陈志雄、方克多、徐玉燕、林秀珍等 。进入21世纪以来,温州鼓词的发展面临困境,演出很少,传人断档,急需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