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对于清朝入关的功绩有多大,为什么不自己称帝呢?
多尔衮的对于清朝入关功绩有多大?用一句话来概括:没有多尔衮 , 恐怕满清人入主中原只能是奢望 。自从努尔哈赤死后 , 与皇太极争夺皇位失败 , 多尔衮就一直等待时机 , 觊觎权柄 , 奈何天不假年 , 时运不济 , 没有多余的时间让他来发挥自己的才能 , 这就是命!
文章插图
满清的入关以及统一中原 , 既不是顺治的功劳 , 也不是也不是康熙的功劳 , 而实打实多半是多尔衮的功劳 , 他对于清朝入关都有哪些功绩呢?我们来大概说一下 。
一、扶顺治帝上位 , 稳定内政 。
崇祯十六年 , 皇太极猝死于盛京 , 由于生前未立储君 , 豪格、多尔衮、济尔哈朗等人皆有实力争夺皇位 。大清刚有起色 , 如此纷争实属不智 , 外有强敌环视 , 内有隐患滋生 , 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形势 , 多尔衮力主扶福临上位 , 平息八旗内部隐患 , 避免了八旗的分裂 , 稳定了朝政 , 为下一步行动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
二、兵压山海关 , 逼降吴三桂 。
吴三桂是明朝在辽东唯一的军事力量了 , 手中握有明朝最精锐的“关宁铁骑” , 扼住满清入关要道山海关 , 对清朝形成严重的威胁 。如果满人绕道宣府、大同 , 从喜峰口等地入关攻击北京 , 那么将会受到来自山海关吴三桂军事集团背后的威胁 , 所以要想入关 , 必先歼灭或者招降吴三桂 。多尔衮执政后 , 他以敏锐的眼光看出明朝将亡 , 正是满人建功立业的好时机 , 再加上李自成已攻入北京城 , 正是招降吴三桂的大好机会 , 于是尽起十二万满清精锐 , 以“合作”方式逼降吴三桂 , 为入主中原打开了大门 , 同时也为满清招降了一位横扫中原的猛将 。
文章插图
三、迁都北京 , 承旧朝之制 , 取天下正统 。
迁都北京是一件大事 , 从政治角度来看 , 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枢纽 , 代表意义极其重要 。这就相当于满清取明而代之 , 正统性得到一定程度的确认 , 而东北盛京偏安一隅 , 很难对明朝遗留下来的广袤土地进行管理 , 站在这个角度上 , 多尔衮坚持迁都北京 , 事实证明其决策是正缺的 , 这对于了安汉族大臣军民之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多尔衮沿袭明朝制度 , 使满人王朝迅速进化为一个封建王朝 , 具有鲜明的进步意义 。
四、革除积弊 , 轻徭薄赋 , 安定人心 。
之所以清朝可以迅速统治明朝的庞大疆域 , 与“民心思定”分不开 , 明朝百姓经历了明末派饷压榨 , 又经历了农民起义之乱 , 实在没有精力再折腾了 。多尔衮以其敏锐的眼光观察出百姓需要什么 , 于是颁布了一系列法令革除积弊 , 并借用朱元璋之法轻徭薄赋 , 使得清朝统治范围内的民众很快投入到恢复社会生产之中 , 不得不说多尔衮有极强的政治手段 。
五、追击流寇 , 抚定边疆 , 终成一统大业 。
面对复杂形势 , 多尔衮对南明政权施以“先抚后剿”的战术 , 而对李自成大顺军 , 则坚决予于剿灭 。派多铎 , 阿济格两路大军围剿李自成 , 顺治二年灭李自成于九宫山 。同年 , 清军渡过长江 , 灭弘光政权 , 自此 , 基本统一全中国 , 多尔衮立下不世之功 。
从以上可以看出 , 多尔衮此人隐忍、有大局观、有相当强的政治才能等等 , 这样的人岂是甘于人下之人吗?难道多尔衮自己不想称帝吗?答案是否定的!
文章插图
事实上 , 多尔衮至死都没有放弃过觊觎权柄之心 , 从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
他一直在打击着竞争对手豪格和济尔哈朗 , 豪格最终被整死 , 济尔哈朗则被挤出权力中枢 。入关后 , 清朝的兵权由八旗分管逐渐转化为由亲弟弟多铎把持 , 兄弟二人军政一体 , 已是稳赢之局 。放任福临玩乐 , 济尔哈朗多次提出要为福临选择老师 , 都被多尔衮拒绝 。他的目的就是不希望福临成才 , 将来可以减少对自己的威胁 。顺治五年 , 多尔衮进号为“皇父摄政王” , 此后他所用仪仗、卫从等 , 皆同皇帝相同 。文章插图
等等很多诸如此类的细节都能表示出多尔衮对帝位的觊觎之心 , 是什么原因让其不得不委屈求全 , 一直位居皇帝之下呢?
①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虽然是一种原始的奴隶制度发展而来 , 但这个制度也很有特色 , 就是八旗旗主对旗内人员管控能力很强 。即便强如多尔衮 , 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摆脱这个制度 , 因为他自己就是八旗制度诞生出来的产物 , 他很清楚八旗制度的威力 , 在没有万全的可能下 , 他不可能越过八旗议政制度强制当这个皇帝 。
②多尔衮有大局观 。上面也讲到 , 多尔衮是满清不世出的理政人才 , 他当皇帝必然会引起满清内乱 , 以他这样杰出政治家的眼光 , 不会看不到这一点 , 维稳才是最重要的 , 所以他目前最大的工作是保证帝国的平稳运行 , 而不是争权夺利 。
文章插图
③没有传承人 。在多尔衮短短的三十多年中 , 居然没有生下一个儿子 , 这皇位要来何用?传给谁?谁能保证新建国家的平稳运行?谁又比福临做这个皇帝做的更好?福临的权利来源来自两黄旗 , 而自己选出的传承人谁又能比两黄旗还要有实力呢?
④实用主义 。不得不说 , 多尔衮一直奉行的就是实用主义 , 他在顺治五年已经进为“皇父摄政王” , 所拥有的权利就是皇帝都有所不如 , 说到底也就是一个“有实无名”的皇帝 , 对于他而言 , 皇帝这个虚名还重要吗?
⑤时运不济 , 天不假年 。就在他实力最为强盛之时 , 居然坠马而亡 , 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或许再给他一段时间 , 等天下大定 , 将八旗制度改革收为己有 , 篡位夺权不是不可能 , 奈何时运不济 , 天不假年啊!
文章插图
多尔衮对于清兵入关的功绩有大就不用多说了 , 他指挥了清军入关 , 帮助清朝在中原建立政权这个功绩已经无人匹敌了 。
就是这样的一位功高盖主的大臣 , 自己不称帝是有他的原因的 。
文章插图
一、不坐皇帝位 , 处皇帝事
虽然多尔衮没有坐上皇帝的位置 , 但是他的权利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 文武百官需要向他汇报工作 , 军权也握在他的手里 , 就是满清的贵族见了多尔衮也要磕头 , 礼让三分 , 这和皇帝有什么区别呢?唯一差也就是黄袍加身和名义上的皇帝了 。
二、做皇帝的“干爹”岂不是更好
多尔衮的当时的头衔是皇父摄政王 , 加上他的权利配置 , 完完全全可以算得上是“太上皇”了 , 而且是名正言顺的 。在历朝历代功高盖主的权臣都很难全身而退 , 多尔衮熟知这个道理 , 既然都被称为皇父了 , 比皇帝都高半级 , 也会让人打消了他有觊觎皇位的之心的想法 , 这样也能保存自己 。都已经名利双收了 , 为什么还要夺皇位败坏名声呢?
文章插图
其他网友观点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 ,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 阿巴亥第二子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 。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主要成就: 征战漠南蒙古与李氏朝鲜 , 率军入关、统一全国 在清朝开国史上 , 摄政王多尔衮无疑是决定清朝命运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在明清兴亡的关键时刻 , 毅然决策进关夺权;又在关键时刻 , 指挥关键的山海关决战 , 一举击败李自成 , 清朝顺利进关;再决策 , 定鼎北京;国家初成一统!从一定意义上说 , 多尔衮之开创清朝历史新纪元 , 与努尔哈赤之开国奠基一样 , 同具深远的历史意义 。
文章插图
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 , 大权在握 , 要是硬要称帝也可以 。但称帝就意味着满洲内部的自相残杀 , 就算以力服敌 , 一场内讧必将使得满族元气大伤 , 这样就算当了皇帝也没多大的意思 。再说多尔衮其人政治目光敏锐 , 志向高远 , 早就立志要建立超过父兄的基业 , 这就需要整合满族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 这样经过内讧的满族并不能给予多尔衮进军中原足够的支持让他一展报负 , 更何况让父兄两代人辛苦创下的基业毁于一旦也不是他所愿意看到 。
文章插图
他推举福临继位 , 济尔哈朗和他共同辅政的确是平衡满族八旗几派势力最好的一个方案 , 并且巧妙的把豪格排除在外 , 又赢得了两宫皇太后为代表的两黄旗的支持 , 实在是当时错综复杂情况下对他最有利的 。无可否认 , 多尔衮是个内心极其复杂矛盾的人 , 他的生命里有着太多的抉择 , 非但关系到他和兄弟们的荣辱和身家性命 , 也关系到满族整个民族的命运 。他对权力帝位有着极大的野心 , 但也是胸怀大志勇往直前的创业之主 , 福临的即位是他一手促成 , 入关后也是他亲自派车驾迎幼帝 , 福临在北京的称帝他是总导演 , 福临的登基诏书是他领着满汉群臣逐字逐句反复推敲而成的 。他生前并没有想废掉幼主 , 虽然不能说他没有当皇帝的想法 , 但是他毕竟没有走出这一步 , 这不能说他太优柔寡断 , 也不能说他势不如人 , 却只能说这是他权衡利弊审时度势后所作的明智抉择 , 这也与他的一贯行事作风相吻合 。
文章插图
【多尔衮对于清朝入关的功绩有多大,为什么不自己称帝呢?】另外孝庄虽然不掌权 , 可她还是起到了牵制作用 , 不管是否用情也好 , 她背后还有蒙古力量的支持 , 然而总体来说 , 实力不足以与多尔衮抗衡 , 如果他当时自行在北京称帝 , 满族内部的分裂也将不可避免 , 孝庄背后的蒙古集团与豪格的集团联合起来的可能性也很大 , 这在当时复杂的形势下整个满族很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 , 这并不是多尔衮愿意看到的 。多尔衮有称帝的心 , 但更有由他一手统一中原奠定大清江山的雄心壮志
推荐阅读
- 春天吃狗肉的好处
- 脐带脱垂的处理措施
- 发烧起疹子的症状
- 12种常见的“毁容”食品要知道 饮食对于身体的影响很大
- 怀孕六个月胎儿可以做彩超吗?
- 怀孕六个月做四维彩超
- 怀孕九个月还可以做四维彩超吗
- 怀孕四维彩超什么时候做
- 几个月四维彩超好?
- 什么是反脂肪酸 反脂肪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