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利东路吼是哪儿的民俗吗?垦利东路吼介绍

垦利东路吼是山东东营垦利区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垦利东路吼是哪儿的民俗吗?垦利东路吼介绍
垦利东路吼也叫东路梆子或梆子腔 , 又名山东吼 , 是山东较为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 。来源于山、陕梆子 , 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
明末清初 , 山西蒲州梆子和山陕梆子艺人随商路沿黄河到山东谋生 , 四处演唱山、陕梆子 。于是把这种梆子传至山东黄河两岸的历城、章丘、济阳、惠民等地 。山、陕梆子也就在此兴盛起来 。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 , 是东路梆子的兴旺时期 。东路吼在山东的大部地区和冀南部分地区已很盛行 。先后出现了很多科班及著名演员 , 以周兴、周卖子、贾兴、廉拐子为代表的戏班驰名南北 。当时民间流传着“情愿砸了面缸 , 也要看看周康” , “周康演关公 , 我三天不上工”等的说法 。抗日战争爆发后 , 班社解散 , 艺人流散 , 剧种濒于绝灭 。1954年 , 在党的“百花齐放 , 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 , 东路吼获得扶持抢救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山、陕梆子在当地方言、风俗、戏曲、民间音乐等的影响下 , 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东路吼 。
东路吼的传统剧目很多 , 内容也很丰富 。主要有反映帝王将相的《高平关》、《国公图》、《下南唐》、《下河东》、《临潼关》、《斩黄袍》、《打銮驾》等;反映爱国和民族英雄的有《破洪州》、《马三保征西》、《雷振海征北》、《两狼山》、《劈三关》等;反映民间生活的有《杨三孝打鞭》、《马二送祟》、《邓太太吃席》等;反映农民起义的有《串龙珠》、《打渔杀家》、《杀惜》等;反映神话故事的有《火焰洞》、《槐荫记》、《锁云囊》等;反映爱情故事的有《刘金定》、《打彩》、《二度梅》、〉丹亭》等几百出 。
东路吼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 , 主要有大一板(大慢板)、二板(也叫慢二板)、三板、四板、尖板(导板)、小导板、一句一打、三泣板、哭腔等 。演唱曲牌主要有乱弹、昆腔、柳腔、娃娃腔、滑溜腔、磨古噜油子、倒拉车、叫板等30多种 。
东路梆子的唢呐牌子主要有大开门、小开门、水龙吟、点绛唇、大泣颜回、悲泣颜回、起营、唢呐皮、滴溜子、慢中紧、紧中慢、到春来、寄生草、一枝花、粉蝶子、五马江儿水等 。弦乐曲牌主要有大开门、小开门、八板、海青歌、花梆子、哭皇天、万年欢、工尺上、柳摇金、八岔、傍妆台、回回曲等;东路吼的乐队分文场和武场 。文场(管弦乐)主要有大胡琴(主弦)、月琴、小三弦、二胡、笙、低音胡、闷子等 , 武场(打击乐)主要有腔鼓(板鼓)、堂鼓、板、梆子、大锣、筛、铙、钹、小钹、小锣、铃、木鱼等;东路吼的生、旦、净、丑在演唱时 , 除板式相同外 , 在行腔、用气等方面 , 各行都有各行的唱法 , 但均为先吐词后甩腔 。吐词用真嗓 , 甩腔用假嗓 , 也可说“吼”用假嗓;东路吼的念白叫“大白” , 是掺有陕西音的山东话 。韵白 , 用半真半假嗓的“老合少”念法;东路吼的“吼”是在每句唱腔的后面 。按照板式的不同 , 语汇段落的不同 , 有“大吼”、“小吼”之分 。按照唱词的内容 , 更有情绪的不同 。往往同是一样腔弯的“吼” , 在不同的情况下能产生不同情绪的效果 。当然 , 这与演员的嗓子、演唱技巧、演唱基本功、感情的酝酿等是分不开的 。就是这个“吼” , 它突出了东路吼的特点 , 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外 , 在脸谱、表演、伴奏等方面 , 都有与其他戏曲剧种不同的风格和绝招 , 体现了东路梆子独特的艺术魅力 。
【垦利东路吼是哪儿的民俗吗?垦利东路吼介绍】东路吼深深植根于黄河三角洲的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如今 , 在垦利及周边地区不少农村都有东路吼业余剧团或演出队 。他们在逢年过节或在春冬两闲 , 都要唱唱东路梆子戏 。一到这个时期 , 真是乡乡都有梆子响 , 村村听到东路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