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夺冠打一会议名称「建议收藏」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人文哲学、天文星象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
春节? 参见主词条:春节
春节即夏历(农历)新年 英文:Chinese New Year
时间:汉代前春节为干支历的立春,后来演变为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 。现今春节时间为: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
别称:岁首、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等 。
春节简介
文章插图
【重九夺冠打一会议名称「建议收藏」】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 。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 。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的深邃文化内涵 。“年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等均有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 。天皇时代以“岁”来表示“年” 。岁以六十甲子(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 。“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 。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 。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循环纪元法 。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是其基本内容 。干支纪元以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开始一年的历程 。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 。如《易·说卦传》所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干支纪元法,正月建寅,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 。
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产生提供了前决条件,原始信仰与祭祀文化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 。春节是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于一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年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的习俗,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的蛛丝马迹 。原始意义上的岁首,是指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廿四个特定节令之一的“立春”,立春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当天象“斗柄指寅”时,阴阳转化,阳和起蛰,品物皆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节日的形成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 。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 。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
习俗
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游神赛会、年例、押舟、祈福、庙会、游锣鼓、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 。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
元宵节? 参见主词条: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英文:Lantern Festival(龙灯节直译)
简介
文章插图
中国传统节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与佛教东传有关 。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 。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习俗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 。
龙抬头? 参见主词条:龙抬头
文章插图
龙抬头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日处在卯月的惊蛰、春分之间;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为生发之大象,代表着生机茂发,如《律书》中所云:“卯之为言茂也,言万物茂也“ 。“卯”是干支历十二地支之一,五行属木,卦象为“震” 。九二在临卦互震里,震为龙,表示龙离开了潜伏的状态,已出现于地表上,崭露头角;《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 。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祈福纳祥转运的日子 。元时期把“二月初二”称为“龙抬头”的日子 。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二月二”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 。
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 。南方”二月二“龙抬头主要以祭社(土地神)习俗为主,祭龙习俗主要在龙升天的仲夏端午 。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有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 。二月二龙抬头节日据传说是上古人物的生日,应为附会,因上古不庆生,恐遭人厌胜,真实诞日情况绝不泄露 。
社日节? 参见主词条:社日节(土地诞)
文章插图
土地诞
社日节,又称土地诞(农历二月二),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 。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 。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古人认为土生万物,所以土地神是广为敬奉的神灵之一 。人们以为该神管理着五谷的生长和地方的平安 。二月二是土地公的圣诞,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在中国南方地区,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 。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二月二“普遍奉祀土地神 。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 。
从上古开始,社神就成为了祭祀系统中的祀典之神 。时至今,古老的“社神”已有了很多变化,但祭祀土地神的习俗一直保留下来,并随着华人的迁徙,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开花结果,落地生根 。
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 。
寒食节? 参见主词条:寒食节
时间:清明节前一天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古时日期并不固定,有说在清明节前一天,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 。现大多和清明节过 。
简介
文章插图
寒食节
寒食节历史悠久,是源传于我国北方的传统节日,寒食节习俗有寒食、禁火、祭祖 。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寒食节源于古代的改火旧习,后附会以介子推的故事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祭祀 。历史上,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 。虽经东汉周举、三国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寒食习俗蔓延全国部分地区,深入民心 。传说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 。
清明节? 参见主词条:清明节
时间:干支历节气清明当日,公历(阳历)4月5日前后 。
简介
文章插图
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历史悠久,源于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清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 。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 。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清明是传统社会节气、节日合一的重要时间,节气是“天时”,是纯粹的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它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充分体现了人们“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 。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
端午节? 参见主词条:端午节
时间:汉代前为干支历午月午日,汉代后演变为农历五月初五
英语:Dragon Boat Festival(龙舟节直译)
又名:龙舟节
简介
文章插图
扒龙舟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龙升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所曰:“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上古时代,古越人把夏至所在的午月定为一年阳气最盛的月份,认为午月的第一个午日才是阳中至阳的日子,因此把午月的第一个午日定为祭祀调阳的日子,称之为端午祭;由于午在生肖中属马,因此端午祭也叫做马月马日祭或重午祭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食粽子与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起源
端午祭龙习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天的天象有关 。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古老星象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时空观 。《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四方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方的7个星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称为“苍龙七宿”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四时周期相一致 。在传统文化中,方位和时间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 。先天八卦(先天易,连山)以乾坤定南北,天南地北为序,上为天为乾,下为地为坤;正南为先天八卦的乾位,代表天 。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运行至正南中天(乾)方位,是龙升天的日子 。苍龙群星一年四时的运行情况及事象规律,在《易经·乾卦》的爻辞中有阐发 。仲夏端午苍龙运行至正南中天方位,对应乾卦五爻的爻辞“飞龙在天” 。在《易经》中,以八卦为基础又两两重合而构成六十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两个乾卦重合而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阳爻组成;爻是要从下往上数,而阳爻又以“九”代称,故从下数第五爻称“九五”;九五之爻在上乾卦中居于中的位置,称“得中”,而且从总卦来看,它处于奇数的位置,阳爻处于奇位称“得正”,故九五爻既“得中”又“得正”,从其所处位置来看,就是大吉之位 。在古老星象文化中,仲夏端午是“飞龙在天”的日子,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恩施普也,龙德显扬 。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 。
相关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他身后400多年的事了 。在民间传说中,除了端午源于屈原说外,尚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陈临、越王勾践等等说法 。绝大多数民俗节日来自日常生活的需要,与英雄人物发生关系往往是人为建构的结果 。端午节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唐天宝年间,为加强社会控制,唐玄宗下令将诸祠庙增入祀典,屈原被封为昭灵侯,正式享受官家烟火,每年春秋各一次 。五代十国时,官祭屈原的时间始设在端午,宋代封屈原为忠洁侯,到明太祖朱元璋时,圣谕“岁以五月五日”致祭屈原 。在皇权不断的鼓励下,屈原影响力渐次压倒伍子胥、曹娥等,成为端午代表,而此前种种民俗,自然也就都与屈原有了关联 。
习俗
文章插图
端午节
铸阳燧:东汉王充的《论衡》记载了端午节“铸阳燧”的礼仪习俗:“阳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摩励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取真火之道也” 。古人相信,午月午日午时具三重之火,是阳气极盛之时,在此时刻以火煅金,是最佳的熔金铸镜的时刻,铸成的铜镜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 。挂艾叶菖蒲榕枝: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榕枝,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 。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
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流行 。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 。各种祭祀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 。旧时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 。扒龙舟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 。在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证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
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 。民间习俗认为,午日午时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 。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都有熏艾叶、挂菖蒲、饮药酒等习俗,中草药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
文章插图
端午节
吃粽子:节庆饮食端午食粽,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其由来久远,花样繁多 。“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古粽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五彩丝线:在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中又记述有将五色纸挂于山中,召唤五方鬼神的巫术,大概是以五色象征五方鬼神齐来护佑之意,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 。另外,可能源于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俗 。《汉书·地理志》记越人“文身断发,以辟饺龙之害” 。晋人刘义庆《世说》等书,记以五色丝缠绕粽子,以投入江中,为蚊龙所惮 。虽系传说,却透出了一丝值得玩味的信息 。五色丝系于臂上,或为文身遗俗 。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
七夕节? 参见主词条:七夕节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简介
文章插图
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七巧节、乞巧节、双七、牛公牛婆日、七姐诞等,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上古时代,古人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牛郎织女星象对应地理分野的记载见于《汉书·地理志》:“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 。“牵牛婺女”最初的含义是粤(越)地用以作天文星区对应地理分野的“分星” 。经历史发展,牛郎织女天文星象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美丽传说,以及民间女性向织女星乞巧智慧、祈祷姻缘等丰富的人文内涵 。因七夕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起源
牵牛婺女天文字星象由来久远,见于诸文献记载 。《汉书·律历志》:“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 。”《尸子》:“天左舒而起牵牛,地右辟而起毕昴” 。《天官书》[正义]:“南斗、牵牛、须女皆为星纪,于辰在丑,越之分野,而斗牛为吴之分野也 。”《开元占经》卷61引石氏曰:“牵牛生于列泽之邑,以主越国” 。《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今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 。“牵牛婺女”最初的含义是粤(越)地的“分星” 。经历史发展演变,牵牛婺女天文字星象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牛郎织女美丽传说(《岁华纪丽》卷三引汉应劭《风俗通》佚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以及女性向织女星乞巧智慧与巧艺、祈祷姻缘、情人相会、切磋女红、拜织女等丰富的人文内涵 。七夕风俗的形成与“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七夕风俗中流传范围最广、流传时间最久的当属“乞巧”,古人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十分重视 。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姑娘、妇女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们还要举行各种乞巧仪式,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 。
习俗
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祈祷姻缘、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七夕习俗 。古时候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会在这个晚上,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
中元节? 参见主词条:中元节
时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
中元节,原为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 。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 。“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灵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 。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 。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 。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将七月半秋尝祭祖节称为“中元节”;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 。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相沿迄今 。中元节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 。
一般认为,中元节,又名“盂兰盆节”、“鬼节”;其实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误解 。正确来讲,七月十四民间祭祖节、道教中元节与佛教盂兰盆节,是分属于民间俗信、道教与佛教的说法,三者呈并列关系,而非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 。自道教兴起后,“三元说”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后期正式被固定为节名,并将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 。因此北方地区多在七月十五日过节,南方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七月十四日祭祖的传统 。
中秋节? 参见主词条: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英文:the mid-autumn festival
简介
文章插图
中秋节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是上古秋收祭月的遗俗 。中秋习俗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 。至明清时,中秋已与年节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习俗
中秋夜,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特别是月饼,边吃月饼等边在庭院赏月 。“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 。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祭月,先秦已有此神祭祀活动,称为“夜明”或“夕月” 。古时在广东地区,人们有着在八月十五晚上祭拜月娘的习俗 。赏月,早在魏晋初期民间便有了赏月活动,唐朝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到了宋朝,夜市还会通宵营业,游人络绎不绝,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拜月,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宋代以后开始在全国范围流行,至于具体的仪式,一般是到了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人们在家里或者户外摆上“月神”牌位,然后放好瓜果梨桃、月饼等供品,然后进行叩拜,祈求福佑 。观潮,中秋观潮的习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吃月饼,中秋节节日食俗;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俗称“小饼”和“月团” 。除了这些有些地方还有赏桂花,喝桂花酒,燃灯,猜谜,烧塔玩兔爷等 。
重阳节? 参见主词条: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文章插图
重阳节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据现存史料及考证,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 。古时季秋有丰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动 。《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演变
阴历的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 。同时也是中国的敬老节 。在1989年,中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我国的每个习俗节日,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与内涵,九九重阳节,亦是穿透历史而来,在岁月的河流里,散发着厚重与丰韵 。
习俗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 。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 。具体习俗如下所列:
文章插图
重阳节
①、登高②、吃重阳糕
③、赏菊并饮菊花酒
④、插茱萸和簪菊花
⑤、喝重阳酒
历史上也有农历七月十三为敬老节的说法,但于1989年时修改为九月九日 。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日 。
寒衣节寒衣节,阴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鬼头日”等 。我国北方地区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 。寒衣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 。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十月朔,秦岁首,送寒衣 。秦人过年的节日食品是“黍臛”,《荆楚岁时记》记载:“十月朔日,黍臛,俗谓之秦岁首 。”阴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 。秦朝虽然早亡,但秦岁首之习,不仅在汉初沿用,而且在汉行《太初历》之后,仍有影响 。宋人蒲积中编《古今岁时杂咏》卷38载诗人沈遘的《初冬近饮酒作》,其中咏道:“吾民久已作秦民,迄今十月犹遗俗 。”从中可以看到秦文化至宋代,仍有遗存 。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 。寒衣节是流行于北方的节日,在南方等地鲜有人知道 。
冬至节? 参见主词条:冬至
时间: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文章插图
冬至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祖等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讲法,也就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慢慢开始回升 。古人讲: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所以古人将冬至视为吉日,是冬季祭祖大节 。习俗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家家户户都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 。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而今仍有沿海一带如粤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区延续祭祖的传统习俗 。广东人冬至吃烧腊与姜饭,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 。潮汕一带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从清末明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 。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在四川却是冬至吃羊肉汤,羊肉是冬日可谓冬日滋补之首 。湖南湖北一带,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饭 。
腊八节腊八节,俗称“腊八” ,为农历十二月初八 。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相传十二月初八这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腊八”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自上古时代起,我国北方一些地方有在腊日祭祀祖先和神灵,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 。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 。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汉代前,腊祭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 。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不过在这一天并不喝腊八粥,而只是作为祭奉诸神的日子 。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 。传说喝了这种粥以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腊八粥也叫“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 。民俗专家介绍,“腊八”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
小年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 。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 。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腊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时期,都是腊月二十四祭祀 。《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 。”《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中说,乾隆一朝,每年腊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于坤宁宫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 。
除夕? 参见主词条:除夕
文章插图
各大传统节日标志
时间:农历一年最后一天,即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当年十二月是小月则在廿九,逢大月则在三十 。
简介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 。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 。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 。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 。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 。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
习俗
除夕主要有贴年红、年夜饭、压岁钱、辞岁、守岁等习俗 。除夕,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 。岁火起源于古代驱邪的需要 。除夕守岁,除了岁火外还有“燃灯照岁”的习俗,即大年夜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除夕,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北方人风俗大致一致,过年包饺子、蒸馍等等;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 。吃年晚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傍晚,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
本文章由头条百科用户万鼎星辰胖的、亦木3519、浅井惠参与编辑 。
推荐阅读
- 丁香怎么修剪
- 眼睛出血严重吗
- Bubenko,身高158厘米体重20公斤 世界上最瘦的女人Kseniya
- 晚上吃什么健康减肥
- 王祖蓝回应被判侵权 强调会更加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 减轻体重就行 减肥药的4大误区
- 重塑天鹅颈,守住优雅的最后一道防线
- 孕前染色体检查费用 染色体检查费用
- 注重医疗服务 南充东大肛肠医院好不好
- 怀孕九个月的胎儿还可以做彩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