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散的组成与功效作用

【组成用量】
人参15g,麦冬9g,五味子6g 。
【服用方法】
水煎服 。
【功效作用】
方中人参益心气、生津液;麦冬养阴滋液,五味子益气生津,敛肺止汗 。全方共奏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心肺两虚,津液不足或气阴欲绝之证 。
本方具有多方面改善心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
【辨治病证】
中医临床运用以神疲体倦,汗多气短,口渴舌干,脉虚无力为其汤证之要点 。
本方适用于各型休克、心力衰竭、热病、心律失常、复发性气胸、冠心病、克山病、失眠、新生儿硬肿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妞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糖尿病、视神经萎缩、虚劳,以及手术后调理、预防高原低氧对心肺的损害、肺结核、慢性气管炎、糖尿病、神经官能症、多发性口疮、更年期自汗症、经前舌胀、滞产等病证 。而必须症见气短多汗,口干口渴,脉虚数者之病人 。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
1.昏迷(亡阴型)治宜救阴敛阳 。
以本方加龙骨(先煎)15g,山萸肉、黄精各12g为主治方 。
若正气欲脱者,用救逆汤 。神昏舌强者,宜用加减复脉汤(于地黄、炙甘草、生白芍各18g,麦冬15g,阿胶(烊冲)、麻仁各9g) 。
2.休克(阴脱型)治宜益气养阴固脱 。
以本方合左归饮(熟地20g,怀山药、枸杞子各6g,山萸肉4g)再加黄精15g为主治方 。
【生脉散的组成与功效作用】若口干渴者,加沙参、玉竹、天花粉各15g 。心烦者,加炒栀子12g,莲子心6g.
3.急性左心衰竭(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
以本方加黄芪15g,黄精12g,茯神、炙甘草各10g为主治方 。
若心悸烦躁者,加磁石30g(先煎),生龙骨、生牡蛎各20g(先煎) 。气虚者,加人参10g(炖服) 。
4.呼吸衰竭(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救阴,补气固脱 。
以本方加龙骨、牡蛎、磁石(均先煎)各30g为主治方 。
若痰粘难出者,加沙参、玄参各15g.
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 。
以本方加生地、玄参各20g,生黄芪15g,金银花、白术各10g为主治方 。若低热不退者,加地骨皮10g,青蒿9g 。夜寐失眠者,加茯神15g 。腹胀、饮食不香者,加山楂15g,木香10g 。
6.心肌病(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 。
以本方加黄芪12g,赤芍、白芍、生地、炙甘草各10g为主治方 。
若口干口渴甚者,加沙参15g,天花粉12g 。心动悸、脉结代者,加炙甘草20g,阿胶10g(烊化) 。胸闷胸痛者,加丹参15g,赤芍10g 。
7.病毒性心肌炎(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宁心复脉 。
以本方加生地、黄芪、生龙骨、生牡蛎各15g,赤芍、枣仁各10g为主治方 。若心悸、脉促者,加阿胶(烊化)、麻仁各10g 。心悸、气短甚者,加黄精10g,桂枝6g 。烦热口渴甚者,加天花粉15g,栀子10g 。
8.高血压病(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 。
以本方加女贞子、旱莲草各15g,钩藤(后下)、生地各12g,黄芪、枣仁各10g为主治方 。
若头痛甚者,加炒白芍15g,川芎10g 。心悸、气短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各20g,桂圆肉、当归各10g 。大便溏薄者,加炒白术15g,葛根10g 。
9.糖尿病(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 。
以本方加黄芪、生地、天花粉各30g,白芍、玄参各12g,天门冬10g为主治方 。
若头晕耳鸣明显者,加代赭石20g,枸杞子12g,当归10g 。气虚明显者,加茯苓、白术各12g 。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各12g,阿胶10g 。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各12g 。
10.肺心病心表(气阴不足,痰热壅肺型)治宜益气养阴,化痰开窍 。以本方加鲜竹沥30毫升,瓜蒌18g,菖蒲、郁金各12g,胆南星、炒黄芩、浙贝母各9g为主治方 。
11.白喉(疫毒内陷,心气不足型)治宜益气养心,化瘀解毒 。
以本方加板蓝根30g,丹参10g为主治方 。
若神萎汗多者,加龙骨、牡蛎各15g 。心悸、脉数者,加西洋参4g 。
12.新生儿肺炎(热毒闭肺,气逆血瘀型)治宜宣肺清热,扶正化瘀 。以本方加杏仁、桃仁、红花、射干、天竺黄、葶苈子各5g,黄芩3g,人参、炙麻黄各2g为主治方 。
若神昏谵语者,合清营汤加减 。腹胀加枳实2g,玄明粉3g(冲) 。皮下瘀点者,加丹皮、生地各5g.
13.全身化脓性感染(热盛亡阴型)治宜养阴复脉,凉血解毒 。
以本方合清营汤加减化裁:生地、玄参各30g,丹皮、知母、天花粉各15g,五味子、麦冬各10g,西洋参5g,犀角粉3g(分冲)为主治方 。
14.并发性白内障(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 。
以本方加天花粉12g,天冬、黄芩、知母各10g为主治方 。
15.鼻及鼻窦恶性肿瘤(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清泄余邪 。
以本方加生牡蛎、沙参、天花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15g,石斛、半夏、鳖甲、黄芩各12g,土元10g为主治方 。
16.鼻咽癌(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解毒消肿 。
以本方加黄精20g,白花蛇舌草、鳖甲、女贞子、枸杞子、生黄芪各15g,山慈菇12g,甘草6g为主治方 。
若气虚为主,用补中益气汤 。气血两虚者,用归脾汤 。肾阴虚者,用六味地黄汤 。脘腹胀满,饮食不香者,加鸡内金12g,焦三仙10g 。
17.尿崩症(病久迁延,津气两伤型)治宜养阴生津,健脾益气 。
以本方加甘草12g,炙黄芪、天花粉、生熟地、黄柏、淮山药、五味子、党参、麦冬各10g为主治方 。
若烦渴思冷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者,加玉竹、石斛、知母、乌梅 。饮食不香,大便溏薄者,加茯苓、升麻、白术 。
18.急性下璧心肌梗死(气阴两虚,心阳欲脱型)治宜益气养阴,回阳救脱 。
以本方加蒲公英40g,知母、附子各12g,当归10g为主治方 。
19.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术后(气阴亏虚,夹有外邪型)治宜益气养阴,利喉祛邪 。
以本方合增液汤(玄参30g,生地24g),加黄芪30g,桔梗10g为主治方 。20.角膜穿孔并虹膜突出(气虚肝热型)治宜益气补虚,清热平肝 。
以本方加白芍、青葙子、元参各15g,石决明20g,栀子、地骨皮、银柴胡各10g,甘草3g为主治方 。
21.乙型脑炎后期(胃阴消铄,津液亏乏型)治宜益气养阴 。
以本方为主治方 。
22.心律失常(阴虚型)治宜滋阴镇心 。
以本方加柏子仁15g为主治方 。
23.新生儿硬肿症(元阳不振型)治宜调和气血 。
以本方加附子为主治方 。
24.神经官能症(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 。
以本方为主治方 。
若严重失眠者,加枣仁30g 。心悸者,加龙骨、牡蛎各15g,远志12g 。
【随证加减】
1.口渴喜饮加芦根、天花粉 。
2.心动过速、舌红加黄连 。
3.心阳不振加附子 。
4.汗多欲脱加煅龙骨、煅牡蛎 。
5.慢性克山病加茯苓、红花 。
【化裁变通
1.大生脉汤(《赤水玄珠》)
本方加天冬、黄柏、当归、牛膝、红花、生地、枸杞子组成 。主治肺热气虚、胫纵不任地 。
2.加减生脉散(《温病条辨》)
本方加生地、丹皮组成 。治太阴伏暑、汗多、口渴、舌赤 。
3.五味麦门冬汤(《外台秘要》引深师方)
本方加石膏、甘草 。适用于本方证而有内热未除,烦渴引饮;热病下后,余热未尽而津液已亏,口干,汗出、或咳逆,脉虚数 。
【注意事项】
2.慢性肾功能衰竭(阴虚动风型)治宜滋阴养血 。
以本方合大定风珠加减(阿胶烊化、麦冬各15g,生地黄、鳖甲各12g,炙甘草3g)为主治方 。
若头晕、虚烦、失眠者,加菊花、炒栀子、夜交藤各12g 。脘腹胀满,饮食不香者,加鸡内金、广陈皮各12g,砂仁6g 。面色胱白,大便溏薄者,加党参,白术各12g 。
3.荨麻疹(冲任不调型)·治宜调摄冲任,养血活血 。
以本方合二仙汤加减:珍珠母30g,夜交藤24g,大生地18g,肉苁蓉、仙茅、菟丝子各12g,全当归、杭白芍各9g,炙甘草5g为主治方 。
4.乳腺囊性增生症(冲任失调型)治宜调理冲任,温经化痰 。
以本方加益母草30g,生、炙黄芪各20g,香附、郁金、鹿角胶各10g为主治方 。
5.血栓性浅静脉炎(血热瘀阻型)治宜清热凉血,活血通络 。
以本方熟地换生地,加茯苓、红花、五灵脂、地龙、甘草各10g为主治方.6.神经性皮炎(阴虚血燥型)治宜滋阴养血,润燥止痒 。
以本方合增液汤(玄参30g,麦冬20g,生地25g),加荆芥10g,炙甘草3g为主治方 。
7.肛门瘙痒症(血燥型)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
以本方加荆芥、防风各12g,苦参20g,生甘草3g为主治方 。
8.银屑病(血分郁热,血虚血瘀型)治宜凉血清热,活血祛瘀,祛风除湿 。
以本方加海桐皮、白鲜皮、乌梢蛇、土茯苓各15g,丹皮、牛膝、大黄、紫草、甘草各10g为主治方 。
外用苦参、黄柏、蛇床子、艾叶、硫黄各等份,熬煎药液擦洗患处 。
9.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虚型)治宜补气益血 。
以本方加鸡血藤30g,黄芪20g,大枣10枚为主治方 。
10.头痛(血虚型)治宜补气益血 。
以本方加黄芪30g,白术20g,枸杞子、旱莲草各15g,蔓荆子8g为主治方 。11.再生障碍性贫血(肝血不足型)治宜补益肝肾 。
以本方加菟丝子、枸杞子、阿胶、制首乌、大枣为长期主治方、12.血管性水肿(肝血不足型)治宜补血调血 。
以本方为主治方 。
13.皮肤瘙痒症(血虚生风型)治宜补血祛风 。
以本方加荆芥、防风、蝉衣各9g,生地、生首乌各20g,酸枣仁15g为主治方 。
14.虹膜睫状体炎(血虚风热型)治宜补血祛风,辛凉益目 。
以本方加金银花15g,芜蔚子、黄芪各12g,紫草、党参各10g,防风6g为主治方 。
15.面部渗出性红斑(风湿入血型)治宜活血补血,祛风除湿 。
以本方加防风、苍术各10g为主治方 。
16.月经紊乱,(肝气郁结型)治宜疏肝和血 。
以本方加荆芥炭10g,茯苓、淮山药、柴胡各9g,香附6g为主治方 。
17.经量过多,经期延长(血热型)治宜清热固经 。
以本方加茯苓、党参、龟板(先煎)各.9g,香附、黄柏、黄芩各6g为主治方 。18.经量过少,经期过短(气血虚弱型)治宜气血双补 。
以本方加黄芪15g,党参12g,白术10g,茯苓9g,香附6g为主治方 。
19.月经期头痛(血虚型)治宜养血益气 。
以本方加黄芪、菊花、枸杞子各15g,蔓荆子6g为主治方 。
若头胀痛、耳鸣者,是为血虚肝旺,宜加龟板(先煎)12g,桑叶10g 。若倦怠无力,饮食不香,大便溏薄者,加四君子汤 。
20.月经期腹痛(气滞血瘀型)治宜行滞祛瘀 。
以本方加玄胡索、台乌药、艾叶、茯苓各9g,牛膝、青皮、红花各6g,香附、炮姜各5g为主治方 。
21.月经期腰酸痛(肝肾不足型)治宜补肝益肾 。
以本方加杜仲、茯苓、川续断各9g,菟丝子10g,香附5g为主治方 。
22.月经期全身酸痛(血虚感冒型)治宜祛风养血 。
以本方加茯苓、桂枝、羌活各9g为主治方 。
23.产后尿潴留(血瘀型)治宜养血活血,行气利尿 。
以本方加丹参、香附、泽兰各15g(名叫加味四物汤),茯苓、猪苓各15g,车前子(包)10g为主治方 。
【化裁变通】
1.桂附四物汤
本方加肉桂、附子 。治月经后期,血色淡者 。是补血和温经同用配伍 。2.四乌汤本方加香附、乌药、甘草 。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 。是补血与疏肝理气同用配伍 。
3.过期饮
本方加桃仁、红花、香附、莪术、木通、肉桂、甘草 。治瘀血月经过少,色紫黑而有瘀块,小腹胀痛拒按,血块排出后其痛稍减,舌边紫暗,脉澀 。是补血与活血行气、温通血脉三法合并配伍 。
4.芩连四物汤
本方加黄芩、黄连 。治月经先期,血色紫暗而量多者;或者赤带粘稠,面色略青,时发潮热,头晕眼花,心悸少寐,口干心烦者 。是清热调经的方剂 。
5.三黄四物汤
本方加黄芩、黄连、大黄 。治经前吐衄,属邪热壅实者 。
再加丹皮,名为“凉血抑火汤”,治吐妞初起,气盛上逆,不能下降者 。
6.地骨皮饮
本方加地骨皮、牡丹皮 。治月经先期,骨蒸潮热,入夜尤甚 。用于虚热型 。7.桃红四物汤本方加桃仁、红花 。治月经不调,血多有块,色紫稠粘者 。对于前房积血(血灌瞳神)、眼底出血(暴言)等眼科疾患也有较好疗效 。是补血与逐瘀同用配伍 。
8.玉烛散
本方加大黄、芒硝、甘草(即调胃承气汤) 。治血滞经闭,属热属实 。是补血与逐瘀同用配伍 。
9.艾附暖宫丸
本方加艾叶、香附、吴茱萸、肉桂、续断、黄芪 。治妊娠数月,小腹冷痛、腹胀大,舌淡苔白 。是补血安胎与温暖胞宫同用配伍 。
10.小营煎
本方减川芎,加枸杞子、淮山药、甘草 。治阴虚血少 。
11.当归散
本方去地黄,加黄芩、白术 。为养胎良方,妇女妊娠,宜常服此方 。
12.八珍汤
本方加四君子汤 。治疗气血两虚之病证 。
【注意事项】
脾胃阳虚,食少,便溏以及阴虚火旺者,均不宜服用本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