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伯夷和叔齐的评价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

伯夷叔齐的典故被史记撰写者司马迁列入了列传之首 , 足见典故中所弘扬的儒学思想是司马迁所尊崇的 , 非但司马迁极为敬重此二人 , 历朝历代凡事受到孔子儒学思想影响的思想家、史学家、艺术家、文人学者以及帝王将相皆以伯夷叔齐为道德典范 , 歌功颂德 。
伯夷叔齐典故讲述的是商周时期 , 商末贵族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 , 兄弟二人以恪守仁义而成为商周时期的仁义典范 , 故而将此二人的思想融汇于儒学思想中 , 流传至今 。
【对伯夷和叔齐的评价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孤竹君在其晚年 , 因偏爱小儿子叔齐 , 有意推翻嫡长子制度命次子继承家业 , 待孤竹君去世后 , 叔齐执意将家业由兄长伯夷继承 , 然而伯夷也不愿继承 , 为了避免叔齐为难 , 遂于夜深远走他乡 , 但叔齐也是恪守礼制之人 , 见兄长不告而别 , 二话不说便寻他而去 。
皇天不负有心人 , 叔齐终寻得其兄长 , 二人便决定不再回归故里 , 于是投奔周国 , 过上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但不久周国举兵讨伐商纣王 , 伯夷叔齐认为周国属于商朝的附属国家 , 以下犯上 , 视为不仁 , 便上朝劝谏 , 二人秉持仁心并未阻止此次讨伐 , 反倒激怒周武王 , 惹来杀身之祸 , 被下令拘禁 。
后来周朝建立 , 伯夷叔齐仍为出去心中的芥蒂 , 认为周朝的建立违背礼制 , 发誓不与周人往来 , 不食周朝土地上的食物 , 最后守着心中的执念 , 饿死在首阳山 。
伯夷叔齐的故事
伯夷叔齐的故事发生于商周时期 , 被儒学尊为典范 , 史记匠才司马迁将其典故载入列传之首 , 流传至今 。
伯夷、叔齐本为商代贵族孤竹君之子 , 孤竹君临死意欲将君位传于次子叔齐 , 但叔齐严守礼教 , 认为长子不继承君位 , 反倒让自己继承 , 是不仁不义之举 , 誓死推脱 。而伯夷认为弟弟叔齐贤于自己 , 要让位给叔齐 , 叔齐坚决不肯接受 , 于是两兄弟一起隐居 。
正因为如此 , 几百年后的孔子才把二人作为“贤”的代表 。当武王兴仁义之师伐纣时 , 二人却出来阻止武王灭商 。后来又以遗臣自居 , 不食周朝之粟而饿死首阳山上 。自古多说二人高义 , 但汉代东方朔却说二人愚夫 。而且颇有道理 。二人“不食周粟”是“贤”还是“愚” , 其实都有道理 。历史是统治阶级编写的 , 特别是中国历史向来是官方编写的 , 目的是为了巩固现在的统治 。需要社会安定时 , 就赞扬伯夷叔齐这样“贤者” , 需要改革时就批判这些“顽固派” 。其实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需要 。
伯夷叔齐是商末周初人 , 商朝是中国鬼神论的顶峰时期 , 一切事情都要问卜后才执行 。商王更被看作是上天的代表 , 他的统治是上天的意志 , 商王“贤”与“不贤”有上天判断 , 凡人是不能反抗的 。所以放在这样的历史局限下 , 伯夷和叔齐的作为就不难理解了 。
伯夷叔齐孤竹君
商朝时期有一片封地被称为孤竹国 , 该国的君主就是孤竹君 , 据《史记》记载孤竹君有两个儿子 , 伯夷和叔齐两兄弟 , 极为贤能 , 颇得孤竹君的器重 , 尤其是弟弟叔齐谦逊有礼 , 更受孤竹君的偏爱 。
孤竹君年迈时 , 有意提拔叔齐来接受处理封地大小事务 , 叔齐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父王对他的特别用意 , 碍于不能触怒父王的权威 , 只得尽心办事 , 但却从未在巩固地位的事情上花心思 , 行为处事云淡风轻 , 尽量不与官员深交 , 叔齐认为自古子承父业都按照嫡长子世袭制 , 这是古制不能违背 , 尽管孤竹君有此意 , 但他自己一定要死守这道防线 , 万不能犯下这大逆不道之罪 。
孤竹君去世后 , 叔齐拒不接受王位 , 执意举荐兄长伯夷继承 , 而伯夷也是恪守规章之人 , 既然叔齐是孤竹君临终授命的继承者 , 那么他便不可夺人之位 , 伯夷念及手足之情 , 不愿看到叔齐深陷囹圄 , 便不告知任何人 , 深夜收拾行囊远走他乡 , 叔齐得知后 , 便执意追寻伯夷而去 。
跋山涉水 , 翻越崇陵 , 兄弟二人终于市井之中相遇 , 伯夷被叔齐的执念所动容 , 便答应叔齐抛弃家业重担 , 相约不再回归孤竹国 , 投奔周国 , 一起过上寻常百姓人家的生活 。
对伯夷叔齐的评价
古代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极高 , 他们是备受先贤盛赞、品格高尚的隐士高人 。他们的高风亮节被《论语》、《孟子》、《庄子》、《吕氏春秋》等典籍高度赞扬 。太史公司马迁把他们放在列传之首 , 加以褒扬 。
但将伯夷叔齐的事迹放置今日 , 并加以评头论足 , 会有很多以当世思想难以理解的地方 , 我们会认为伯夷叔齐正是恪守陈规、不懂变通的教条主义者 , 是老古董 , 在历史进程中是要被时代所淘汰的 。不过正因为我们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 ,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君王到臣子学士皆视伯夷叔齐为思想最高标准的理由 , 正是因为伯夷叔齐的思想符合了当世社会制度 。
把伯夷、叔齐上升到“饿死不食周粟”的高度 , 使他们成为忠孝道德观的典范 , 更有利于教育臣民 , 恪守君臣父子之道 , 严格遵守社会统治秩序 , 保证统治者牢牢把握政权 。春秋战国期间 , 各国王侯为争王位 , 争霸权而发生的子弑父、臣弑君的流血事件 , 层出不穷;如果都像伯夷、叔齐那样谦虚让位 , 与世无争 , 逃离尘世 , 社会也就平安无事了 。因此 , 伯夷、叔齐的结局很可能是诸子百家为说教诸侯 , 减少纷争 , 而加以发挥利用的素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