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的配伍应用与禁忌_生姜与什么药配对一起同用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鲜根茎 。各地均产 。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切片,生用 。
【处方用名】生姜、煨姜、鲜姜、生姜片、老姜 。
【饮片特征及鉴别】生姜片:纵切为厚约3mm的薄片,切断面淡黄棕色,粗糙,有纤维状的维管束外露,具香气及辛辣味 。煨姜:为不规则薄片,外皮偶见焦斑,表面显油黄色 。姜皮:为半卷曲碎片,表面灰白色或灰棕色 。
【性味归经及功能】本品味辛,性温 。归肺、脾、胃经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
【用法用最 】煎服,3~10g.呕吐甚则捣汁服 。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者忌服 。
【药理作用】生姜能促进消化液分泌,保护胃黏膜,具有抗溃疡、保肝、利胆、抗炎、解热、抗菌、镇痛、镇吐作用 。其醇提物能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心脏 。正常人咀嚼生姜,可升高血压 。生姜水浸液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黄色毛癣菌、阴道滴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杀作用,并有防止血吸虫卵孵化及杀灭血吸虫作用 。
【临床应用及配伍经验】
1.风寒感冒本品辛散温通,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可单煎或配红糖、葱白乘热服,治感冒轻证,往往能得汗而解 。也可与桂枝、羌活等温辛解表药同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 。
2.脾胃寒证本品辛散温通,能温胃散寒,对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食少、呕吐者,可收祛寒开胃、止痛开呕之效,宜与高良姜、胡椒等温里药同用 。若脾胃气虚者,宜与人参、白术等补脾益气药同用 。近用治蛔虫性肠梗阻和痢疾 。
3.胃寒呕吐本品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和中降逆,为止呕要药,可单味应用或随证配伍治疗多种呕吐 。对胃寒呕吐,可配伍高良姜、白豆蔻等温胃止呕药;若痰饮呕吐者,常配伍半夏;若胃热呕吐者,可配黄连、竹茹、枇杷叶等清胃止呕药 。某些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半夏、姜竹茹等 。
4.风寒咳嗽本品辛温发散,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多治感寒咳嗽及痰饮咳嗽 。治风寒客肺,痰多咳嗽,恶寒头痛者,每与麻黄、杏仁同用;外无表邪而痰多者,常与陈皮、半夏等药同用;治积年咳嗽可配白蜜熬膏服;治劳嗽则配伍蜂蜜、白萝卜汁、姜汁、梨汁、人乳等 。
5.药食中毒本品能解鱼蟹毒,用于治疗中鱼蟹毒呕吐腹泻等症,单用或配紫苏同用 。本品又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 。故在炮制半夏、南星时,常用生姜同制,以减轻它们的毒性 。
【单味药方】1.治急性细菌性痢疾,鲜生姜45g,加红糖30g,共捣为糊状 。每天3次分服,7天为1疗程 。(山东医刊,1966,(6):29)2.治呃逆,取新鲜多汁的生姜1块,洗净,切成薄片 。用时取生姜片放入口中咀嚼,边嚼边咽姜汁,一般嚼1~3片后呃逆为止 。伴有急性口腔炎、咽喉炎者慎用 。(新中医,1985,(2):6)3.治咳喘,取鲜生姜1块如鸡蛋黄大,去皮,切碎,放鸡蛋1个搅拌均匀,再放入油中煎成黄色 。趁热吃,每天晨起1次,7天为1个疗程 。(中医函授通讯,1991,(2):46)4.治冻疮未溃者,取鲜生姜60g,配羊角辣椒60g,置95%的酒精300ml内,浸泡10~15天,去渣,装瓶备用 。用棉球蘸药液涂擦患处,每天1~2次,治疗时间按病情而定 。(新中医,1978,(5):15)5.治晕车,取五分硬币大小的新鲜生姜片,在临上车前敷在内关穴(男左女右)上,再用胶布(或伤湿止痛膏)包扎固定 。(大众医学,1980,(9):7)6.治面神经炎(面瘫),取鲜生姜适量,剖开备用 。用剖开生姜面反复自左向右交替涂擦患侧上下齿龈,直至齿龈部有烧灼感或有发热感为止 。每天2~3次,7天为1个疗程 。(新中医,1989,(8):封三)7.治花斑癣,取生姜适量,洗净,切成薄片 。用生姜擦患处发热,再取1片姜蘸细盐少许,涂擦患处5次,擦至患处皮肤略呈淡红色,然后抹上一层细盐 。每天3次,擦后禁用水洗,用药1周即可 。(广西中医药,1987,(3):39)8.治水、火烫伤,取生姜适量,捣烂榨汁 。用药棉蘸姜汁敷于患处,灼伤轻者,敷药一次即可 。严重者可用姜汁纱布湿敷24~48h,创面干洁后自行结痂,脱落痊愈 。(《临床药物新用联用大全》) 。
【常用药对】1.生姜配竹茹生姜温中化痰以止呕,竹茹清热和胃降逆而止呕 。两药合用,和胃止呕,调中降逆 。治疗寒热互结,胃气上逆之呕逆不止 。
2.生姜配陈皮生姜温胃涤痰,降逆止呕;陈皮性温,下气止呕 。两药合用,有温胃止呕之功,适合于胃寒气逆,中气不和之呕哕反胃,腹胀,食少 。
3.生姜配茶叶生姜达肺经,发表除寒,横行有效,入胃腑,温中止呕,辛热多功;茶叶苦甘微寒,清心降火,涤垢除烦,消食行痰,解醒止渴 。前人云:“痢多挟滞”,“无滞不成痢 。”两药合用,寒温并调,消食止痢 。治疗寒热疟,赤白痢 。
4.生姜配小茴香寒湿困脾,胃失和降,则食必难人矣,生姜辛温散解,温脾和胃;小茴香辛温芳香,能散寒除湿 。二药合用,助脾胃,进饮食 。治疗寒湿困脾,食少脘闷,头身困重,口中黏腻,大便不实,舌苔白腻,脉濡细 。
5.生姜配白矾中风初期,昏厥不语,风与痰热内闭也,治宜涌吐热痰.以开窍闭 。白矾辛寒,佐以辛散之生姜,功能清热祛风痰,开窍闭,且药性上浮,易致呕吐,故可用之,俾痰出热清风散,气机畅通,则神清语出 。治疗中风初期,失音不语,昏睡不知人,然此药性猛,故体虚之人不宜用也 。
【名方应用】1.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胸为气海,是清气出入升降之道路,且内居心肺,下邻脾胃,若寒饮搏结于胸中,闭郁胸阳,阻碍气之升降出人,则可导致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胸中极度烦闷不适的病证 。由于寒饮搏结、气机受阻,而病及肺胃,凌迫于心 。故仲景治用生姜半夏汤,辛散寒饮,以舒展胸中之阳气 。而注意本方与小半夏汤药味组成相同,但分量不同,其作用也就不同 。如小半夏汤重用半夏(用量相当于生姜半夏汤的1倍),主要在于降逆化饮;生姜半夏汤重用生姜且取汁(达1升之多),主要在于散饮去结 。“小冷”服为“治寒以热,凉而行之”的反佐之意 。“分四服”,既免药力过大反刺激而呕吐;更取频频服之,以发挥药力的持续作用 。
2.真武汤(《伤寒论》):据《本草经读》言生姜“真武汤,茯苓桂枝汤用之者,以辛能利肺气,气行则水利汗止,肺为水之上源也 。”本方为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 。此缘于脾阳虚,则湿积而为水;肾阳虚,则聚水而从其类 。方中以附子之大辛大热,温肾暖土,以助阳气;伍入茯苓之甘淡渗利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辛温,既助附子之温阳祛寒,又伍茯苓以温散水气;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扶脾之运化;其用白芍者,一者取其利小便;一者取其缓急止腹痛 。或取其敛阴缓急,以解身之间动 。诸药相伍,温中有散,利中有化,脾肾双补,阳水得制,故为脾肾阳虚,寒水为病的有效之剂 。原书载:若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若呕者,去附子,加重生姜 。
3.生姜泻心汤(《伤寒论》):据《本草经疏》“生姜所禀,与干姜性气无殊,消痰、止呕、出汗、散风、祛寒、止泄、疏肝、导滞、则功优于干姜 。”又《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 。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 。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膈,冷热气 。”此方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加生姜四两(12g) 。具有和胃消痞,散结除水之功,以治水热互结,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等症 。正如王旭高云:“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 。野4.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伤寒论》):方中黄芩苦寒,清解少阳、阳明在里之热;芍药酸寒,泄热敛阴和营,并于土中伐木而缓急止痛;甘草、大枣益气滋液,顾护正气 。若胃气上逆而呕吐者,则加半夏、生姜以和胃降气,止呕 。
【生姜的配伍应用与禁忌_生姜与什么药配对一起同用】5.生姜甘草汤(《备急干金要方》):方中用生姜15g,甘草12g,人参9g,大枣12枚 。为粗末,水煎,分3次服,以治肺痿,咳唾涎沫,咽燥口渴 。本方用生姜辛温不燥以温肺,伍入参、甘草、大枣补土生金,以其甘腻而制生姜之辛散,使补而不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