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木通的配伍应用与禁忌

本品为毛莨科植物小木通Clematis armand i iF ranch或绣球藤Clematis montana Buch-Ham的干燥藤茎 。春、秋二季采收,除去粗皮,嗮干,或趁鲜切薄片,晒干 。
【处方用名】怀木通、白木通、油木通、小木通 。
【饮片特往及鉴别】川木通片为椭圆形斜薄片,短径2.0~3.5cm 。切面边缘不整齐 。黄棕色或黄褐色;木部浅黄棕色或浅黄色,有黄白色放射状纹理及裂隙,其间布满导管孔;髓部较小,类白色或黄棕色,偶有空腔 。质坚硬,不易折断 。无臭,味淡 。
【性味归经及功能】本品味苦,性寒 。归心、肠、心、膀胱经 。利尿通淋,清心泻火,通经下乳,通利血脉 。
(用法用量】3~6g,水煎服 。现有报道,关木通用量过大(60g)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另外,古今木通和通草在名称上不同,今之所用木通,古称通草,今之所用通草,古称通脱木,出知其异,不可混淆 。
【药理作用】动物实验有木通明显利尿作用,煎剂对动物心脏有兴奋作用,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所含马兜铃酸有抑制肿瘤生长作用 。
【临床应用及配伍经验】1.热淋涩痛,水肿脚气本品苦寒能利水消肿,下利湿热入小肠、膀胱经,使湿热之邪下行从小便排出,湿热下注膀胱,小便赤涩热痛者,常配伍萹蓄、瞿麦、车前子、滑石,小便癃闭、水肿脚气者,配伍猪苓、桑白皮、苏叶、槟榔等 。
2.心火上炎,口舌生疮本品苦寒上清心火,下泻小肠之热,性滑利趋下行,能使心与小肠之热随小便而出,故用于心火上炎,口舌生疮或心火下移小肠所致的心烦尿赤,常配伍生地、草梢、竹叶等 。
3.乳汁不通本品能通利血脉,通经下乳,故用于乳汁少或不通,常配伍王不留行、穿山甲 。
4.血瘀经闭本品能通利血脉,故用于气血瘀滞,脉道不利所致的经闭,常配伍桃仁、花丹参、当归尾 。
5.湿热痹痛,关节不利本品苦寒能清热,又可通利血脉,通关节,故用于湿热痹证,常配伍桑枝、海桐皮、忍冬藤 。
【单味药方】1.治急性结膜炎,川木通15g,开水冲泡,熏洗眼部,每日3~4次 。(《临床药物新用联用大全》)2.治周期性麻痹,川木通50~75g,加水煎成50~100ml,每次25~30ml,每天2~3次,口服 。(辽宁中医,1977,(1);18)3.治尿路感染,川木通10g,马齿苋50g,水煎服 。每日2剂 。(《临床药物新用联用大全》) 。
【川木通的配伍应用与禁忌】【常用药对】1.川木通配防风川木通味苦性寒,功能利湿通淋泄热,除在里之湿热,防风辛甘微温,其性升散,善行全身,祛风胜湿解表,散肌表之风湿 。二药相合,一内一外,使风湿内外分消 。治疗风湿腹胀之证,症见发热身重,不能转侧,一身尽痛,心腹胀满,外连头面,内外皆热 。
2.川木通配羌活用木通味苦气寒,功能清热利湿开结,可使湿热火邪从小便泄出,故可清泄里热;羌活辛温气雄,善人太阳经表,具有祛风散寒止痛之功,故可发散表邪 。二药伍用,寒热并用,相反相成,可使表解里和,邪去正安 。治疗伤寒热结膀胱,恶寒身痛发热,小便不利 。
3.川木通配黄连川木通苦寒,能上清心火,下利湿热,有清泻心火,使湿热之邪下行从小便排出 。黄连苦寒,善清心经实火 。二药伍用,一清一利,则心火自平 。治疗心经蓄热,夏至则甚者 。
4.川木通配枳壳肝经行少腹,肝气郁结,必致小肠气滞,使其泌别失司,小水后走,故前为不利,后为泄泻 。川木通利小水而实大便,以枳壳理肝气而调肠滞 。二药伍用,则水谷自分,二便自调矣 。治疗泄泻,小便不利,因于小肠气滞者 。
5.川木通配冬葵子川木通苦寒,可清心降火,利水通淋;冬葵子性寒质滑,为滑下利窍之品,善通利二便 。二药相辅为伍,清利湿热,畅通气机 。治疗湿热壅滞下焦,气机不利,小便不通者 。
【名方应用】1.万全木通散(《医学入门》):本方用木通清热利水,伍滑石、茯苓、车前子、车前草、瞿麦利水通淋,清热化湿,治膀胱有热,小便难而黄者 。据现代药理研究,关木通易导致肾功能衰竭,故临床上只使用川木通,禁止使用关木通 。
2.分心气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用木通通心清肺,宣通经络气血,伍紫苏、青皮、陈皮、大腹皮、桑白皮、赤茯苓、半夏、肉桂、赤芍药、羌活、甘草、生姜、大枣,理气化湿,宽胸散郁,治一切气不和,或事不随意,气机郁滞不散,停于胸膈等症 。《本草述》云:“木通于肺胃之交,真有为之承接脉络,使其气化通而血化利者 。使胃上注而肺下降,如所谓和调五脏,洒陈六腑者,以能助其功,使清气人营,入肺而流贯手诸经,即上下九窍无不通焉 。”又汪昂说:“君火宜木通,相火宜泽泻 。”此方用木通亦有清泄气郁化火之功 。3.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本方用木通导心火下行小肠,泻膀胱而利水湿,伍生地黄、生甘草、淡竹叶养阴清热,治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淋疼痛,面赤狂躁,口糜舌疮,咬牙口渴者 。
4.木通汤(《圣济总录》):本方用木通下乳,伍漏芦、石钟乳、天花粉、生甘草、粟米养阴血而滋化源,通乳窍而泄滞气,治产后乳汁不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