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摸索出至今仍可仿效的饮酒时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古人为使饮酒时的情绪达到状态,也摸索出了至今看来仍可仿效的办法:
1、选择合适的时间:如凉月好风,袂雨时雪;花开满庭,新酿初熟;旧地故友,久别重逢时饮酒,可达到宾主奸欢的愿望;而在日灸风燥,渡阴恶雨;近暮恩归,心情烦躁,不速客至,而有他期之时,则不宜饮酒 。
2、选择合适的场合:无论在花前月下,泛舟中流的露天场合,还是在宅舍酒楼,只要使人感到幽雅、舒畅,便是饮酒的场合 。
古人有“山饮”、“水饮”、“郊饮”、“野饮”之习,颇喜在游览观光中饮酒 。因此,他们饮酒的处所,往往不在大雅之堂,不在闹市之肆,而在山峦之巅、溪水之畔,或在郊野之中,翠微之内,周穆王畅饮于昆仓瑶池,无为子独酌于莲花峰上,何点致醉于钟山之阿,桓温置酒于龙山之顶,客于舟中,李白“长歌吟松风”,杜牧“与客把酒上翠微”,等等 。置身于这秀丽的山光水色之中,呼吸著新鲜空气,会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饮兴自然倍增 。襄阳的“好风日”、石鱼湖的“大浪”,使得唐代诗人王维和元结浮想联翩,发出了“留醉与山翁”、“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的欢声;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更使宋代文人苏轼赤壁江中畅饮竟夕,写下了千古流芳的《赤壁赋》;李白也用“路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 。白鸥闭不去,争拂酒筵飞”的诗句描述了在湖光山色、白鸥拂筵翻飞的令人陶醉的意境中饮酒的欢乐 。其情趣,确实是在高堂明烛下所难以领略到的 。
3、聚饮:明末情初人张潮在为其友黄九个的《酒社刍言》所作的小H中,就提到了友人聚饮的好处:“盖知己会聚,形骸礼法,一切都忘 。惟有纵横往复,大可畅钗情怀 。”徐坷也认为:“食时宜与家人或相契之友,同案而食,笑语温和,随意谈话,吉者发舒其意旨,听者舒畅其胸襟,心中喜悦,消化力自能增加,合卫生之旨 。试思人当谈论快适暗,饮食增加,有出于不自觉者 。当愤怒或愁苦时,有撰当前,孑食自鲍 。其中之理,可以深长思焉 。”聚食、聚饮对一般人尚且有如此好处 。对老年人来说就更为重要了 。老人忌寂寞 。我们现代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老人们可以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以达到娱乐、养生的目的 。古代就不同的,古人除了儿孙绕膝之外,大部喜欢与友人相聚饮酒以为乐 。其实他们聚饮的目的也并不在于吃喝,而主要在于活动筋骨、舒畅身心 。
据史籍记裁,西汉宣帝时(公元前七十三)前四十九年一,太傅疏广、少傅疏受告老离职后,便不措金银,经常“卖金买酒与故旧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极喜以酒会友,在他七十岁那年,他还邀约了胡杲、吉畋、郑株、刘真、处真(原待御史)、张浑、锹兼暮、卢喜(原河南尹)八位老人,宴集于洛阳,聚会欢饮,一时成为美谈 。后人参称其为“九老会”,并给“九老固”;北宋的补相李,退休后也仰学白居易,组织了新的“九老会” 。太尉文彦博留守洛阳时,也召集洛阳城中年高望采者十三人为“耆英会”;南未的史浩,八十大意时,也曾“置酒高会”,与他八十四岁的姐姐和六、七十岁的弟弟们欢聚一堂,极了一时之盛 。这种老龄聚饮之风一直延续到清代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三月三日,十二位老人:钱陆灿、孙栩、盛符升、徐乾学、徐秉义、尤个、何桀、黄与坚、王日澡、许赞缯、周金德、秦松龄又聚饮于遂园 。十二人的年龄总共是八百四十二岁 。为纪此盛事,的宫廷画家禹之鼎还特意绘制了一幅《逐园耆年楔饮图》 。
【古人摸索出至今仍可仿效的饮酒时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