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概述】
疖是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本病好发于面、颈臂及臀部等,初起为红肿痛的结疖 。后渐增大,有疼痛及压痛 。2~3天后结节化脓坏死而形成脓疡,中心有坏死的脓栓 。破溃后排出脓液,脓栓和坏死组织,肿胀减退在一周内结疤而愈 。
患者常有发热,头痛,不适等全身症状,邻近淋巴结肿大,营养不良者可引起脓毒血症,或败血症 。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多由外感风邪,内蕴湿火郁热蒸肌肤而成 。或因感受暑毒或因痱子反复搔抓破损染毒而成 。凡体质虚弱者,皮毛不固而易受外邪侵袭,更易发生本病;消渴肾病而阴虚内热者亦易致疖病 。发生于酷暑者称为“暑疖”;若发生于其他季节者称;发生于头部致头皮窜空者,称为“蝼枯疖;发生于鼻唇周围即面三角区的疖肿,称为“疔疮”;生于人中穴的“人中疔”;生于唇上的叫“唇疗” 。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本病的辨证当分清是热盛成脓还是毒盛成脓,如屡愈屡发多因体虚毒盛之故 。
(二)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为主,对屡愈屡发,体虚毒盛者还应注意调理脾胃 。
(三)分型治疗
1.轻症:凡疖轻者多无全身症状,发于暑季者治以清暑化湿 。
方药:取清暑汤加减 。处方:佩兰叶10克,青蒿15克,银花15克,连翘10克,六一散15克,(包煎)紫花地丁15克,鲜荷叶1小张,赤芍,泽泻,竹叶各10克,甘草6克 。
2.遍体生疖者:症状: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或集簇而生溃流脓水,局部皮肤潮红,胀痛,伴有发热烦渴,便秘溲赤,苔黄脉数 。
治法:清热解毒 。
方药:方取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
处方:紫花地丁,蒲公英各30克,野菊花、银花、半枝莲各15克,赤芍、丹皮、黄芩各12克,生甘草10克 。
3.若患于头顶,脓泄不畅,或切口太小,疖肿相互窜空头皮,伴神疲肢倦舌淡,脉虚数 。
治法:键脾益气,兼清热解毒 。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
处方:党参、黄芪各15克,茯苓、白术、山药各12克 。苡仁30克,扁豆15克,甘草10克,银花20克,蒲公英30克,地丁、野菊花、连翘各15克 。
4.病由湿火风邪相博而成者,多发于颈后背臀等处,可在一定部位,几个或数十个不等,反复发作,经年不愈,或全身各部散发,此起彼消,伴有大便干结,小溲黄赤,苔薄黄腻,脉滑数 。
治法:清热祛风利湿 。
【疖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方药:方取防风通圣散加减 。
处方:防风12克,薄荷10克,连翘、赤芍、泽泻各12克,栀子、黄芩各10克,生石膏30克,大黄3克,鸭咀草30克,忍冬藤30克 。
5.凡肾阴不足,内热染毒者,常伴有口渴唇燥,舌红苔薄,脉细数 。
治法:滋阴补肾,清热解毒 。
方药:方取六味地黄汤加减 。
处方:生地黄、天花粉各15克,茯苓、枣皮、山药各12克,泽泻12克,丹皮10克,黄芪15克,银花15克,连翘12克,蒲公英30克,生甘草10克 。
其他疗法:外治疗法
(1)初期:可用千捶膏敷贴,或用金黄散玉露散,用银花露,菊花露,丝瓜汁调成糊状敷于患处,干后再换 。
(2)成脓者可切开排脓或用九一丹药线引流,外盖黑色膏药,一日换1~2次 。收口期:用生肌散掺太乙膏敷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