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疗痰饮医案大全_痰饮方法经验

医案一
曹某,男,18岁,农民 。10多天来咳嗽、气短,咳时牵胸胁疼痛,尤以左侧明显,只能向左侧卧,走路则喘,口干不欲多饮,食欲不振,二便尚调 。舌苔薄、浅黄,脉象沉细数 。西医学检查:左胸叩诊实音,心浊音界消失 。心脏有移,在胸骨有侧才可听到心音,未闻杂音 。胸部X线透视:左侧渗出性胸膜炎、左胸腔积液,纵隔被迫右移 。四诊合参,诊为悬饮 。治以消饮逐水之法,用源堤归壑汤稍事加减 。处方:全瓜蒌30克,川花椒9克,桑白皮12克,葶苈子9克,广橘红9克,泽泻12克,猪苓15克,茯苓15克,车前子12克(布包),杏仁9克,枳壳9克 。水煎服,5剂 。二诊时,诸症略减轻,上方去橘红,加桂枝5克,冬瓜皮30克 。15剂 。服药后,小便显著增多,自云曾有一夜排尿一大盆,5剂药服完后,已不咳不喘,能平卧及向两侧卧,心脏听诊已复位 。又服5剂,诸症消失,食欲增加,每日可吃500克,已能干农活 。仍投第二诊方,前后共服10剂 。2个月后X线胸透:胸水完全消失 。以后追访,体健,正在干农活 。
【按】一般来说,痰饮源于肾、动于脾、贮于肺,治疗痰饮要从肺、脾、肾人手 。治肺是“导水必自高源”,治脾是“筑以防堤”,治肾是“使水归其壑”;所以要顺气、化湿、利水 。对于水饮结积久者,还要兼用消饮破痰之剂攻之 。前人有“治饮之法,顺气为先,分导次之,气顺则津液流通,痰饮运下,自小便而出”的经验 。又有“及其结而成坚癖,则兼以消痰破饮之剂以攻之”的主张 。《金匮要略》
中虽有治悬饮的十枣汤,但因其药有毒性,攻力猛峻,不适于常服及体弱者 。笔者根据其多年临床经验,参《医醇b义》
之椒目瓜蒌汤方,加重其用量增减其药味,组拟成源堤归壑汤 。方中用川花椒、瓜蒌、葶苈子、桑白皮,逐水消饮;以杏仁、枳壳、橘红顺气、降逆、化痰;茯苓、冬瓜皮,利湿健脾;又以泽泻、猪苓、车前子,导水下行自小便而出 。《金匮要略》
中指出,治疗痰饮“当以温药和之”,故又加桂枝助阳化气以导利水饮从膀胱气化而出,实践证明,于方中加人桂枝后,患者的小便量明显增多 。本方采用了“导水必自高源”的精神,从治肺(顺气、消痰饮)入手,结合利水(治肾)、化湿(治脾),并运用“以温药和之”的经验,屡用于临床,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引自《树德中医内科》
医案二
王某,男,27岁 。1965年3月24日初诊 。患者有结核病史 。1964年春,曾有右胸侧腋下部剧痛发作,深呼吸时疼痛加剧,伴有低声咳嗽 。经某市人民医院确诊为结核性干性胸膜炎 。给予异烟肼配合镇痛药,治疗数月后诸症悉平 。又继服异烟肼3个月停药 。1965年3月初,患者又感胸侧部疼痛,右背部亦有引痛,发热、咳嗽又作 。近1周来,发热明显,兼见恶寒,肢冷,汗出,体虚肢乏,精神萎顿,食减,并略感呼吸急促 。右胸侧位X线片,显示有中等量以上的胸腔积液,纵隔位置尚未见明显改变,诊断为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该院医师建议抽胸腔积液并住院治疗 。因限于条件,患者对频抽胸腔积液又有顾虑,遂请余氏疏为治 。诊见面色微现青黯,右胸肋间隙饱满,叩诊:胸腔积液体征 。肝上界未能叩出 。呼吸34次/分,脉搏102次/分,体温38.9℃ 。其脉双手弦数,舌体胖嫩,苔薄白微黄 。病属悬饮,治当以逐饮为大法 。方用破积导饮丸(《杂病源流犀烛》
方)加减:木香4.5克(打),槟榔15克,青皮、陈皮各6克,黑牵牛子、白牵牛子各9克,枳实、三棱、莪术、半夏、川楝子、防己、干姜各9克,神曲、茯苓各15克,泽泻12克,甘草9克 。每日1剂,水煎服 。先连服10剂,休息1~2天后,继服10剂 。4月中旬二诊:用上方后,排尿量有明显增多,或泻稀便,量亦较多,体温于服药半个月左右退至正常,胸、背部疼痛明显减轻,咳嗽亦见好转,自觉呼吸较前爽利畅快 。胃纳较差,有时仍感胸闷不适 。脉象微弦,苔薄白 。本着效不更方的原则,以上方去防己、川楝子,加谷芽、麦芽各9克,怀山药12克 。再服20剂(服法同前) 。5月上旬三诊:服上方后,诸症续见减轻,偶有右胸部微痛发作 。前天去医院作X线检查,仅遗留少量积液 。投下药以善后:木香18克,槟榔36克,青皮、陈皮各21克,枳壳、三棱、莪术、半夏、神曲、麦芽、茯苓、干姜、泽泻各30克,黑牵牛子、白牵牛子各36克,甘草24克,巴豆15粒(去油) 。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后接患者来信云:服上述丸药2料后,诸症悉痊,体力亦渐恢复 。经医院胸透复查,除胸膜显稍厚外,胸腔积液已全部吸收 。后劝患者接服异烟肼1年,未见再发 。
【按】本案为余瀛鳌治疗痰饮验案之一 。悬饮一证,相当于渗出性胸膜炎,临床以结核性最为多见 。汉·张仲景以十枣汤治之 。但十枣汤、控涎丹辈,药力峻猛有毒,用之不慎,可能造成流弊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浊》
的破积导饮丸,主治“饮水成积,胸胁引痛,沥沥有声”,从证候分析,当属悬饮 。此案用该方只是略作加减,而未变其法 。初以汤剂治疗时,未用巴豆,是考虑患者胃气弱、食减,恐不胜药力 。复诊调整处方时,加入健脾开胃之品,末以此方加减,水泛为丸治之 。“丸者缓也”,症势轻缓,可改丸剂收功,方药组成大致与沈氏原方同,其中巴豆用量略减,在制法上强调“去油”,使其毒性大减 。是故丸方虽有巴豆,而全方药性并不峻猛,对继续驱除胸腔积液,巩固疗效,实有裨益 。此案可见余氏运用前人方剂,灵活变通之经验,颇有实用和借鉴意义 。
引自《古今名医医案赏析》
医案三
刘某,女,24岁 。初诊:素患痰饮证,近因感受外邪而加重,在某医院X线拍片确诊为“自发性气胸”,住院月余,经穿刺抽气配合抗生素点滴等疗法未效,转而求治于中医 。患者呈慢性病容,症见胸脘满闷,呼吸困难,昼夜不得平卧,外形微肿,心悸失眠,小便不利,食纳不佳,时而作呕,精神疲惫,头晕疼痛,目眩,查舌质淡,苔白厚腻,舌边有齿痕,脉弦细 。辨为痰饮,证属脾虚湿盛,支饮阻肺,肺气不利 。治宜健脾利水,泻肺逐饮,仿《金匮》
之法,投以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茯苓20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白术12克,葶苈子12克,党参30克,半夏10克,陈皮9克,大枣10枚 。水煎服,10剂 。二诊:服药后喘息稍平,睡眠转佳,饮食增进,但因贪食油腻食物过量,又致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呕恶不思食,气短不得息,予前方加减治之:山药20克,薏苡仁20克,焦三仙30克,茯苓20克,莱菔子10克,白术20克,桂枝6克,葶苈子15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党参15克,木香6克,砂仁10克,连翘10克,大枣5枚 。水煎服,8剂 。服药后查舌苔薄白,脉象和缓,诸症悉平,精神健旺 。经X线透视检查,未见气胸病灶,左侧胸膜肥厚,其他尚可 。嘱服香砂六君子丸1个月善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
【按】本案患者素患痰饮,因感后触发,水停心下,水气凌心,故心悸气短,不得眠;支饮阻于胸膈,故肺气不利而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饮积于胃而胃失和降,故时作呕恶;脾虚湿滞,运化失司,故肢体微肿,食欲不佳,倦怠乏力,小便不利;清阳不升,湿浊上扰,故头晕痛而目眩 。仲景治痰饮主张“以温药和之”,今仿《金匮要略》
中“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芩桂术甘汤主之”,“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之法,故取芩桂术甘汤与葶苈大枣泻肺汤合香砂六君子汤,三方合用,具有温饮泻肺,健脾祛湿等功效,师古变通,复方妙用,故疗效甚佳 。
引自《肖进顺医案医论与祖传方药》
医案四
康某,女,52岁 。住本院传染科106病房,1980年1月23日诊 。宿有喘疾,人冬必发 。近因天气骤冷,喘咳加甚,吐白沫痰,日夜倚坐,不能平卧 。门诊以结核性胸膜炎、肺气肿收住 。20天来,几经抽水、吸氧、雾化吸入、输液、抗痨药应用等,胸腔积液虽有减少,但渐至饮食不进 。本来体瘦肌削,今更越发支离 。诊其脉细微若无,舌苔薄白,面色萎黄,气息奄奄 。病因痨瘵所致,肺病及脾,土虚不能行水,纳运失其功能 。治当重用培土生金之法,以期转危为安 。处方:太子参30克,山药30克,白扁豆30克,茯苓20克,炒白术20克,鸡内金12克,杏仁12克,厚朴12克,半夏15克,百部12克,毛橘红10克 。水煎服 。上方4剂 。二诊:咳减痰少,已思饮食,此胃气将复,治之有望 。然夜眠欠安 。原方加酸枣仁15克,枸杞子30克,人参10克,山楂10克,炒莱菔子12克 。加减出人,连服20剂,诸症均平,已能外出活动,X线摄片提示,右侧胸腔积液全部吸收,两肺无活动性病变 。遂带药出院 。此后随访2年,面润肌丰,强过往昔 。
【按】本例悬饮,乃土虚不能行水所致,故西医单用抗痨、消炎、抽水,一味攻伐,不能奏效,盖因其形瘦神衰,难任峻逐之剂 。张老以补土生金立法,用药以人参、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大补脾肺,崇土制水;以杏仁、半夏、橘红、厚朴平喘利气,化痰止咳;佐以百部抗痨;鸡内金助运 。表面看,虽不利水,但水自利,故药后饮去喘平,加上胃纳已复,脾土渐旺,终致形体日复,疾得愈 。
引自《张鹤一医案医话集》
医案五
田某,女,27岁 。初诊(1977年4月12日) 。患者为胸膜积液,胸闷咳嗽,右胁胀满,吸气牵痛,饮食尚可,二便如常,二脉软滑,舌苔厚腻 。痰浊阻积,病属悬饮 。
陈皮4.5克,半夏9克,白芥子6克,杏仁9克,竹茹9克,茯苓9克,炙甘草3克,全瓜蒌12克,旋覆花9克,桑白皮9克 。7剂 。二诊(4月19日),胸闷较舒,胁胀亦减,吸气仍痛,纳和便调,脉滑数,苔薄润 。饮浊盘踞,尚须通络化痰 。陈皮3克,橘络4.5克,芥子9克,丝瓜络9克,冬瓜子9克,杏仁9克,茯苓9克,浙贝母9克,郁金9克,半夏9克 。7剂 。三诊(4月26日),西医检查胸膜积液已去其半,胸胁胀痛初和,惟嗳气时痛,二脉弦滑,舌苔薄润 。上方见功,仍宗原法 。上方去除陈皮、郁金,加瓜蒌皮9克,竹茹9克,炙甘草3克 。7剂 。四诊(5月3日),诸症大减,咳嗽已除,胃纳一般,脉细而弦 。仍步原法治之 。陈皮3克,橘络4.5克,芥子9克,丝瓜络9克,冬瓜子9克,杏仁9克,茯苓9克,浙贝母9克,半夏9克,竹茹9克 。7剂 。药后检查,积液已消,再经调理而安 。
【按】胸膜积液,病属悬饮;症见胸痛发热、咳嗽气短,中医谓其饮聚胁下、痰热蕴结论治 。故初方即以二陈合小陷胸汤加减之法 。方中陈皮、半夏、芥子化痰行饮;瓜蒌、竹茹、旋覆花利气开结;桑白皮、杏仁止咳化痰,茯苓、甘草渗利和胃 。服后即见初效;但久病无速功,续用化痰通络 。以上方去桑白皮、旋覆花,加人橘络、丝瓜络通络化痰,冬瓜子、浙贝母化痰止咳,郁金疏气解郁 。基本上宗此为法,使积液全消而愈 。
引自《董延瑶医案》
医案六
魏某,男,56岁 。患者咳嗽痰多,脘部胀满作痛,大便时溏,舌苔薄白,脉象缓细,中阳不足,饮邪内滞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水积于阴则为饮,饮凝于阳则为痰 。故仲景云:病痰饮者以温药和之 。拟温养脾肺以化痰饮 。蜜炙桂枝八分,炒白术二钱,炒党参三钱,半夏二钱,炒紫苏子三钱,陈皮一钱五分,杏仁三钱,五味子八分捣,干姜一钱,茯苓四钱,旋覆花二钱(包),炙细辛五分 。二诊:前方服后,脘腹胀痛已除,咳嗽、气逆均平,舌苔薄白微腻,脉缓小,再宗原法出人 。米炒党参三钱,炒白术二钱,清炙甘草一钱五分,仙半夏二钱,五味子八分,淡干姜六分,款冬花三钱,炒紫苏子三钱,陈皮一钱五分,茯苓四钱,杏仁三钱,煅赭石五钱 。
【按】本案为脾虚中阳不足之痰饮 。史氏遵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准则,以苓桂术甘汤合细辛、干姜、五味子温养脾肺,通阳蠲饮,药后咳嗽、气逆顷即平复,二诊改为健脾温中,化痰降气法,符合叶天士“外饮治脾”之旨 。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一史沛棠》
医案七
某女,37岁,住湖北省枣阳市农村,农民,1950年4月某月就诊,发病2月:全身振振动摇欲倒,不能自持,小便黄,脉沉 。乃寒饮内结,正阳受阻,治宣温阳利水,拟真武汤加味:附子10.克(炮),白术10克(炒),茯苓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细辛6克 。以水煎服,每日2次 。
【按】脉沉为阴 。《伤寒论·平脉法篇》
中说:“沉潜水蓄 。”水饮邪气蓄结于内,正阳被遏不能外出,故脉见沉象 。阳不化气,则小便黄 。寒饮阻遏阳气,阳欲通而不能通,不能通而又欲通,正邪交争于体内,故身体振振动摇而欲倒,《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中说:“......头眩身晌动,振振欲瓣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温正阳以化寒饮,加细辛散寒以助之 。药服一剂而病愈 。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一李今庸》
医案八
曹某,男,70岁 。1997年1月4日初诊,住院号68691 。老年痰饮,初见其症为咳喘、气促、黄脓痰,面色潮红,舌红而紫少津,脉弦而小数,下肢浮肿,胸胁饱满,心悸不适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肺心病 。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因见其痰黄而脓,脉数弦滑,舌红等热性症象,认为水饮壅肺煎熬成痰,痰热壅肺为标,肾阳虚气化无权为本 。标本各异,治法迥然,犹豫不定 。审脉论证,认为舌质虽红,但体胖有津,脉虽弦数,但弦中有沉,结合下肢浮肿,胸胁支满,心悸,尿少等症状,认明是肾阳不足,气化无权而致水气上凌于心 。《金匮要略》
中云:“水在肾,心下悸;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心下有痰饮者,胸胁支满 。”皆与本病相符,患者虽有痰热之象,但其根本仍在肾阳亏损,当守温化之法,冀水气得化,诸症可除 。张介宾谓:“善治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治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以少量清化痰热之药中迭投济生肾气、局方黑锡丹及利水药同用;下肢浮肿消退,咳喘症状减轻,舌质由红转淡,光润有津 。患者经温化痰饮后舌苔津液增多,其原因即温运水湿加强气化 。所谓气化,殆指脾、肺、肾三经功能的生化,肾为先天生化之源,肾气不足于下,脾肺失却其本,治节不行,气机不化,水必不利,水饮积聚于下,故舌上津不足,下焦之真气得行,津液转化 。下焦真水得其位,清浊分消,而愈水肿,识乎此,守法有据,处方不致彷徨 。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一颜德馨》
医案九
周右,27岁 。一向脾胃不强,食少作心,清水常上溢,头晕目昏,腿浮,面少血泽,六脉沉细 。此乃胃虚停饮,拟香砂六君子加减以温补之:贡于术三钱,炒潞党参二钱,白云茯苓四钱,化橘红一钱五分,法半夏三钱,西砂仁一钱五分,川厚朴一钱五分,川芎一钱五分,明天麻二钱,广木香一钱三分,甘草一钱,大枣三枚,生姜五片 。二诊:上方服3剂,诸症俱减,唯天水周年未见,腹中如敌,不胀不痛,无痞块,时见作心,腹中常有水声,脉仍沉细 。此脾虚湿胜之象,宜崇土胜湿以治之,不能投通经之方:焦苍术、白术各二钱,广陈皮二钱,白云茯苓四钱,豆蔻一钱五分,明天麻二钱,甘草一钱,法半夏三钱,川厚朴一钱五分,川芎一钱五分,广木香一钱三分 。
三诊:上方服3剂,作心止,清水不上泛,唯脉仍细濡,舌白口淡,仍宜香砂六君子加味以治之:野于术三钱,白云茯苓四钱,法半夏三钱,川厚朴一钱五分,建神曲二钱,薏苡仁四钱,炒潞党参二钱,化橘红一钱五分,西砂仁一钱五分,广木香一钱五分,木防己二钱,甘草一钱,干姜一钱,大枣三枚,冬瓜皮三钱 。四诊:服方3剂,他症俱愈,谷食增加,唯天水仍未通,拟四物加味治之:全当归二钱,干地黄二钱,贡于术二钱五分,香附子三钱,桃仁二钱,广木香一钱五分,川芎一钱五分,酒白芍二钱,白云茯苓三钱,肉桂一钱,牡丹皮二钱,甘草一钱 。五诊:上方服2剂,月水已通,血色亦正,唯正气尚避,仍宜香砂温补,并嘱休养一时为宜:野于术三钱,炙黄芪二钱,砂仁一钱五分,法半夏二钱,广木香一钱二分,川芎一钱五分,炒潞党参二钱,白云茯苓三钱,化橘红一钱五分,藿香梗二钱,天麻二钱,甘草一钱 。
【按】此痰饮之作,为脾胃虚弱,阴盛阳衰,津液凝滞,不能输布而成 。若真元充足,胃强脾健,饮食不失其度,运行不停其机,何饮之有?故用温药蠲饮再诊获效 。病女一向脾胃不强,而天水周年不至,或因痰湿阻滞,经络不通者耶?古有“血不利则为水”,血气不通,犹可导致津液停聚而成饮,先生深知也 。遂于第四诊时以四物加味专事月事,活血调气胜水,又安有不通之理!
【老中医治疗痰饮医案大全_痰饮方法经验】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一徐恕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