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监退休后何去何从?
说起古代皇宫大家首先都会想到皇帝一家,但其实论起人口来说皇宫中最多的还是宫女和太监!宫女到了一定的年纪退休之后还可以出宫嫁人,但太监们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那他们退休之后有什么下场呢?
想知道答案就快点开视频一起看鉴真相吧!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c7000083c12bae1a6f8", "vname": "", "vid": "bee80011aa8247f2b111923c1f561c9c", "thumb_width": 640, "src_thumb_uri": "30b700040fe740e6a7a4",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c7000083c12bae1a6f8", "video_size": {"high":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9882082}, "ultra":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19341589}, "normal":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7060395}}, "md5": "0a646fa531b0b6faa8f4f43bab619086", "duration": 192.36, "file_sign": "0a646fa531b0b6faa8f4f43bab619086", "thumb_uri": "2c7000083c12bae1a6f8", "vu": "bee80011aa8247f2b111923c1f561c9c"} --}
其他网友观点中国最后一个太监
文章插图
孙耀庭出身于天津市静海县一个贫农的家庭 。一家6口,父母和4个弟兄,孙耀庭是老二 。他出生时,合家只有7分地,两间上房 。村里,有个私塾教师,家有七八十亩地 。孙耀庭的父亲为他种地,母亲为他做饭,孙耀庭因此得以在这个人手下读了四年的书,并且不必另交学费 。但是,这种“好景”不长 。孙耀庭失学了,父母沦为乞丐 。迫于生计,孙家早想把这个儿子送去当太监 。但不久,武昌城登高一呼,清皇溥仪不得不在养心殿签署“退位诏书” 中华民国成立了 。
文章插图
孙家送子当太监的路被堵塞了 。几年后,军阀袁世凯演出了称帝丑剧 。此剧虽然顷刻散场,但封建主义的幽灵仍然游荡在神州大地,住在养心殿的溥仪依然受着皇族、奴婢的膜拜 。而且,溥仪公然不顾民国的禁令,重新在民间征太监,招婢女 。紫禁城的幽魂,又勾起了孙家送子当太监的企望 。1916年,孙家辗转托人介绍,把孙耀庭送进了紫禁城 。他忍受了人格的最大污辱,当上了太监 。其时15岁 。
艺术作品光影世界
文章插图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是由张之亮执导,莫少聪、温碧霞等主演的历史题材影片 。影片描写清末快将亡国之时,小孩汪康苦苦哀求父亲让他净身当太监,给家人换来丰衣足食 。不料入宫不久,清朝就被推翻,于是到京城学戏,其后巧遇儿时女友招弟,有意过正常的家庭生活,但身份被揭露后未能如愿 。在军阀横行时,来喜再度躲进紫禁城当太监,目睹了荒谬时代的种种怪事 。
文章插图
故事描述在国内外掀起反清高潮、清王朝大势已去的宣统三年,宫中太监见朝廷衰落,纷纷辞官回乡 。河北省东柳木村一个8岁的穷孩子来喜见到本村太监小德张“衣锦还乡”,却顿生羡慕之情,哀求父亲净身,以求得全家丰衣足食,成为无知的牺牲品 。不久,民国推翻清朝,废除帝制,宫内不再招用太监,来喜的一场美梦化为泡影 。于是,父亲便送他进京学戏 。10年后,来喜学艺有成,在妓院巧遇儿时的女友招弟 。招弟误认为他是革命党人,有心以身相许并约定一起逃走 。在他身份暴露后,招弟痛苦离去,他为逃避军阀追踪重又混入紫禁城当了太监 。当时宫中盛行贪污,他又遭奸人所害,幸得太监总管丁公公相救才免于难 。不久,皇上借一次火灾驱走了所有太监,来喜在京城重逢招弟,二人共同生活了数年 。后来,丁公公来访说服来喜同去侍候被软禁在日本领事馆的溥仪 。不料,丁在领事馆门外惨遭日本人杀害,而当来喜再回到招弟身边时,她的革命党丈夫也同时来到把她接走了……
文章插图
这里是熊二读史 。(本文约600字,阅读需时2分)
不管是一时权倾朝野,还是默默无名,太监都会走到老退的那一天 。
而太监年迈退休后,都有什么去处呢?还能继续留在深宫中吗?
文章插图
晚清时的老太监
年迈后的太监,主要有三条路可走 。
如果太监知道自己的老家,并且有亲人关照,在太监年迈时,离宫返家养老,这是一条路 。但是伤残肢体成为太监入宫侍人,多为家人亲族所不齿,能走这条路的太监不多 。
文章插图
晚清时的老太监
二、京城成家,妻儿送终 。一些混的比较好的太监,退休后也能攒下一笔资产,就可以在京城买房置地,甚至收娶妻子过继儿子,过上貌似完整的家庭生活,最后有妻儿养老送终,也算是太监中的佼佼者了 。
文章插图
晚清时的老太监
三、投奔京城寺庙这应该是大多数太监的选择 。受人歧视的太监群体,老来无依无靠,古代有没有养老院,而道观、寺庙确是众多,佛、道宣扬的众生平等和轮回观念,也为太监们提供了很好的精神安慰和寄托 。因此就有太监供养寺庙,而寺庙接纳太监养老 。并且还会在寺庙的周围专设冢域,作为太监过世后的葬身之所 。
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的碧云寺就是明清太监养老送终之地 。
北京的海淀区有“中关村”,在明清就称为“中官屯” 。这里原是一片荒地,太监们将此地买下作为“义地”,修建大小庙庵,太监们尚能活动时便时常过来上香祈福,出资供佛,年老时就过来养老,彼此也相互照应,身故后便葬在附近 。这也是“中官屯”一称的由来 。
文章插图
晚清时的老太监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熊二读史 。
其他网友观点感谢邀请!
“太监”一名最早源于北魏,本是女官称号 。比如北齐后主高纬的皇后穆邪利,刚受宠幸后便被称为“舍利太监” 。等到了宋代,这个职位还是高级女官的职称 。而对于那些“皇室服务员”,自东汉以后,一般称为“宦官” 。
文章插图
太监这个官名实际上早期是一个女官的称呼 。在清朝,太监大多是出身于贫苦的劳动人民家庭,都是为了生活所迫,而走上这条悲惨道路的 。包括像有权有势的大太监李莲英,也是出身极其贫寒的,九岁就被阉割了送入宫中 。要不是李莲英聪明,对主人忠心耿耿,又十分会做人,恐怕也只能凄惨一生了 。
文章插图
年轻时,太监们在宫里为奴,伺候主子,一旦年老体衰,失去了劳动能力之后,大多就不能留在宫中了 。说不能留在宫中,这只是委婉的说法,其实就是被逐出宫外 。出了宫的太监们,他们会到哪里去呢?当然不能回家 。毕竟太监是不完整的男人,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歧视 。清朝的太监被称为“老公”(对,那时候老公是太监专用的),如果谁家有个“老公”的话真是奇耻大辱,是不能进祖坟的 。
文章插图
所以,清朝的太监们会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就要早早为自己的晚年生活作打算 。清朝太监们到了晚年,往往寄居于寺庙 。不过要进寺庙,也不是你说来就来的,必须要给寺庙钱才行,寺庙也不能养闲人嘛 。
文章插图
那时候,比如北京西郊的恩济庄、八里庄,八宝山护国寺、海淀蓝靛厂、金山宝藏寺、北京万寿山等等地方的寺庙都是清朝太监们退休之后的大本营 。据说,光北京西郊恩济庄、八里庄一带,就有太监墓三千多座!
清朝末年的时候,太监们还成立了一个太监养老会,这个会是专门为太监养老服务的 。要入这个会,首先得交几十块钱 。当太监老了退休之后,便可到太监养老会所对接的寺庙里去养老,吃住都不用花钱了 。如果事先连这几十块钱也交不出的话,那就只得流落街头,饿死冻死,各由天命了……
其实,太监寄居于寺庙这种情况早在明朝时候就开始了 。只不过那时候往往是有权有势的大太监退休后去寺院,并且一去就当人家的住持 。明朝大太监们去寺院的目的多半是为了装逼,俨然一副得道高僧的样子 。这跟清朝太监寄居寺院的情况迥然不同 。
其他网友观点古代太监命运悲惨,在年老体弱的时候,美其名曰“退休”,实际上是没有用了,被皇帝从皇宫里赶出来了,这些退休的太监鲜有好的归宿,大多数下场悲惨,有以下几个下场:
文章插图
一是出宫摇身一变成了爷,娶几房老婆,抱养一个孩子,自立门户 。当一些皇宫中有权有势的大太监退休后,因为之前早就为退休做了准备,捞了大把的银子,在退休后,买个大宅子,娶几房老婆,丫鬟下人一应俱全,摇身一变成了老爷,再抱养个儿子,过上了富家翁的生活 。
文章插图
二是投靠亲属,苟活于世 。大多数太监都是在很小的时候由于家里穷才送进宫中做太监,一般都有兄弟姐妹,鲜有有自己子女的,或者认了一个干儿子 。在太监退休后,他们会投靠亲属,这些亲属好的话,会给他养老送终 。如果这些亲属不好的话,往往会榨干老太监们的退休金,然后再将他们一脚踢出门,自生自灭 。
文章插图
三是在寺院、道观出家 。一些太监在刚进宫的时候,就开始谋划后路,他们会定期向寺院、道观捐钱,到退休的时候,他们可以到寺院、道观出家或者养老,也算有一个比较好的归宿 。
文章插图
四是太监养老会,退休的太监交一定的钱可以加入这个机构,到太监养老会所对接的寺院、道观等地养老,供吃供住,也算不错 。
文章插图
五是流落街头,成为乞丐,自生自灭 。有一些贫困的太监,没有什么积蓄,没有去处,要么花完可怜的退休金,沦为乞丐,乞讨为生,要么就直接生无可恋,被逼无奈,上吊自杀,一了百了 。
文章插图
总之,退休后的太监不仅养老是个大问题,而且他们被人们指指点点,遭受精神上的打击,大部分人下场悲惨,太监是封建社会对人类的血泪史 。
其他网友观点其实大多数的太监是没有那么幸运的入寺为僧,书中有不少记载明、清太监一担失去劳动力被逐出宫中,不久便会病魔缠身而死,有些太监在宫中积蓄少被逐出后又没有亲人可投,不久便孤独而死 。太监:是封建社会对人类历史留下的残酷的血泪史 。
其他网友观点太监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悲惨的一个职业,对于贫苦人民来说,若非走投无路是不会走上这条道路的 。太监在很多影视剧中是经常出现的,由于身体受到残害,他们于正常男子不一样的,丧失了生育的能力 。原本进宫后,常年就见不到家人,甚至很多太监都是没有家人,所以当太监熬到可以出宫的年龄时,可以说是独身一人,那么他们最终的结果都如何呢?太监到了一定年龄,由于年事已高,很多都是被赶出皇宫的,这时候他们有三条路 。
文章插图
第一条,早年认一个干儿子帮自己养老,这条路通常情况下是哪些比较受宠的太监的会选择的道路,毕竟想要养一个干儿子,并且自己就要有足够的资本认干儿子,要别人愿意才行 。只有哪些受宠的太监,在主子面前说得上话,还可以得到一些小费积攒下来,因此收的干儿子才会对自己忠心,老年以后才会有人为他养老 。但是就算是亲儿子也有虐待老父亲的时候,更何况是干儿子,加上自己的干爹还是一个身体残缺的太监,其实就此来看,即使有人为他们养老,这些太监老年生活未必过得很好 。
第二条,提前为自己找好住所,以及安排后事 。有一些有钱的太监,离宫后若是有钱,可能会买一个一个住所安顿下来,但是这种情况下还是比较少的 。因为毕竟年迈的太监当生活无法自理的时候,一个住还是非常凄惨的,有人说可以雇一些下人,然而所雇的下人哪知他忠心不忠心,当太监生活年迈时,这些下人可能就是不是下人,而是家里的主人 。
因此大部分的太监选择的住所大多数是寺庙,平时自己多为寺庙捐一点香火钱 。离宫后,留在寺庙中,过着清静的生活,死后还有善良的僧人为他处理后事,其实这算的上是一个比较好的出路,但是寺庙中,生活虽然安静祥和,但是在吃住上还是比较清苦的 。
第三条,直接去太监养老处 。这个地方其实并非是太监养老处,而是太监的坟墓处,大多数的太监死后,若是没有人打理后事,通常情况下,都是直接埋在此处 。可想而知这里的生活条件或者环境是非常不好,然而选择这里的太监,大多数都是没亲人,在宫中还没有攒下钱财的人 。
太监这一个职业原本就是足以让心可怜,在宫中此后伺候皇家主子,一不小心还会丢掉性命,然而好不容易活着出宫,却是另一个悲惨生活的开始 。
其他网友观点清朝,雍正时期考虑到太监的生计,曾赏赐生息银两给内监,即皇帝赏赐太监数万之资,用作本金进行经营,滋生的利息以用作太监的用度 。
在城内或圆明园内开设当铺等,严禁放贷和亏空,产生的利息,用在太监红白喜事,或外出当差上 。
后雍正十二年,皇帝“复念宫殿监首领侍苏培盛,正侍李英、谢成、副侍王太平、刘玉、安泰、徐起鹏、周世辅等奉御勤劳,特予恩旨,令以次相承世序”,考虑到为自己辛勤服务的太监们后事,雍正帝又赏银万两,赐建太监茔地一区,名恩济庄 。并于其地勅建关帝庙,于乾隆三年二月落成 。
恩济庄即是后来有名的太监坟 。
这是清帝为太监料理身后事之始 。
乾隆朝后期大量收撤生息银两,虽雍正帝有言额外特赏的二万两银子,是“永远滋生”,但在那样的大环境下,是否尚存,不得而知,但是太监坟茔却一直存留至清末 。
据国朝宫史续编记载,太监茔地一应所需及庙宇香火所费,均取自地租 。
嘉庆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养心殿总管梁进忠奉谕旨:总管内务府大臣缊布奏,查抄入宫西直门外白石桥地一顷零九亩,著赏给宫内、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太监等取租,以为永远料理众太监等恩济庄庙宇香火,并太监等莹地需用之费,其应得执照,著缊布办给 。
二十三日奉谕旨:昨赏太监等地一顷零九亩,所取租银,不敷一年香火等项之用 。此外尚有地一顷八十亩,与此地毗连,著加赏众太监及南府、景山太监等取租 。嗣后南府、景山总管首领太监亡故者,亦于恩济庄太监茔地内埋葬,不必入于外学教习学生茔地 。
当然,这些只是一般用度,像一些颇首皇帝宠信的大太监,身后还会有额外赏赐,比如苏培盛历事三朝,为雍正帝所宠信,后于乾隆朝病逝,虽然乾隆皇帝在继位初曾对他严谕相责,但在他去世后仍然赏银两百两料理丧事 。而苏培盛诰封通议大夫,又抚养了他弟弟的儿子苏世英为嗣,礼部侍郎陈邦彦(传说中的海宁陈家)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还是比较风光的 。
当然这只是大太监,若是一般的小太监,日子则未必如意 。有些太监因病,由总管奏请或改派地方任事,或放归为民 。无依无靠,比较凄惨 。
乾隆七年十月初九日,上谕:太监李昇多病,不应在随侍处当差,将伊恩加一两钱粮革退,尔总管酌派地方当差 。再,太监等有恩加一两钱粮、五钱钱粮者,原为奖励勤劳,如患病,给假一月尚可;倘至两月仍不当差,将所食恩加钱粮暂停 。其本处亦不必出缺另补,俟伊病痊当差,再行添给 。永远为例 。其食二两钱粮太监,仍照旧例行 。乾隆七年十二月初九日,上谕:久病太监贾仲义等三人,朕俱认识,著赏给钱粮养病 。李成等三人,各赏银五两为民 。此系特恩,不为例 。以後为民太监,著总管分别具奏 。其他网友观点
太监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与任何群体都不相同,因为其既不是健全的男人也不是女人,缺少男人的命根子,导致不能生育没有孩子,这样一来养老问题便成为了太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太监退休后一般有三条出路 。
文章插图
【古代太监退休后何去何从?】太监一生奉献给了宫廷皇室,并且还为此割去了男人最宝贵的“命根子”,如果一旦岁数大了,没有用了,就将其攆出宫让其自生自灭,实在是有点缺少人情,政府出于人情考虑也想到了这点,还有就是也为了让太监们打消这个顾虑,尽心尽力的为自己卖命,于是政府专门设定了一个部门奉养岁数大的退休了的太监,直到他们死后入土 。但是这样一来由于退休的太监大都是岁数大的,没有什么生存能力,而这个机构又完全是出于人情考虑的,完全是赞助的,所以服务态度,生活条件只能说是一般吧 。
文章插图
宫廷里的太监们也分三六九等,而有些混的好的也会拥有不小的权势,以及收集一笔不小的金银,这样一来即便是退休了,自己也是有退路可寻的 。这些有一定的财富的太监们往往会在其没退休的时候就认一些干儿子,而在其退休之后则会带着自己一辈子所积攒的财富去投奔自己的干儿子,或者自己购置一些宅院,让自己的干儿子来抚养自己 。因为其有钱,外加以前父子的感情,干儿子大多数会尽心尽力的抚养自己的干爹的,毕竟待其颐养天年归天之后,干爹一辈子所积攒的财富都会归自己所有,所以这样的退休太监生活的还算是不错的 。
文章插图
由于太监们的养老问题比较特殊,很多太监年轻的时候便会考虑这一点,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就会广结善缘,为一些寺庙进行烧香捐款,或者借助自己的职务做一些有利于寺院的事情,结交方丈大师,以便在自己老后,可以出家进入寺院生活养老,这种出路其实也不错,算得上是安享晚年了 。
文章插图
很多人认为太监老后会被直接赶出皇宫,流浪街头自生自灭,虽然也有这种情况,但是也是少数,因为其本身就知道自己的养老是个问题,所以其一生也在为自己的养老做着准备,即便再不济也不过是去宫廷养老罢了,虽然条件差点,但是却也是个归宿 。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其他网友观点
写一写《太监谈往录》里提到的:
清代太监养老去处有二:1.出家;2.加入“太监养老会” 。
先说第一条 。
很多太监都在寺观中挂个名,当个名义上的和尚或老道 。好等到老了之后有所归宿 。有能力的甚至联合同事人,自己办个庙观,开山传派 。所以老北京寺庙很多都和太监有关系 。
纯粹用于太监养老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北平市北长街万寿兴隆寺”,一个是“平西黑山护国寺” 。
再说第二条 。
太监养老会明朝就有 。《太监谈往录》的作者信修明自己曾经办过“恩济慈善保骨会” 。清朝末年,北京太监养老义会规定:入会的太监先要交百八十块钱,三年之后,可以到养老义会所属的寺庙养老,寺庙供应食宿 。
当然,太监的命运也和他们的权位富贵有直接关系 。如李莲英、小德张那一等人,当然完全不用考虑养老问题 。比他们次一等但也算有钱有势的,凭借财势,在寺庙中也能过上好日子 。比如西太后下边的二等太监刘多生,后来做了白云观的方丈 。
而最底层的太监,连养老义会的入会费也交不起,只有流浪各处,冻饿而死了 。
推荐阅读
- 古代对女子的审美标准
- 松针枕头的功效与作用
- 石斛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 近亲结婚的危害 原来近亲结婚危害如此大
- 中国古代神话体系是怎样分布的
- 最知女人心 古代女人的缩阴秘方
- 简述古代东方文学的特点
-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的副作用
- 退休金可以贷款买房吗
- 《斛珠夫人》BL剧情太多?陈伟霆演太监劝退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