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疗新生儿二便不通医案大全

医案一
施某,13天 。
1977年12月26日初诊 。出生后除第1天尿布有小便渗湿,沾有黑色黏便外,以后二便一直闭结,继即呕吐不食 。强制灌入,亦必吐出 。曾去某医院诊治,诊为新生儿肠梗阻 。婴儿面色苍白,精神委顿,哭声不扬 。腹诊尚软,仅脐左侧摸及条状硬块 。因思二便不通,又见呕吐,与“关格”症似较符合;腹中有块,与“肠结”亦相近 。今上下不通,宜疏其中,治宜通肠导积,兼顾正气 。仿黄龙汤意 。
处方:炒枳壳6克,生大黄2.5克,川厚朴2.5克,党参10克 。
1剂后解出酱色粪便较多,小便亦通,吐渐止,能开始少量吸乳 。前症已减,原方加用炒白术6克,茯苓6克,藿香5克 。连服2剂,大便已由酱色转黄,量多,小便也正常,能按时吮乳,然食后仍有轻度恶心,啼声较前响亮,神情较前活跃,腰部柔软 。乃以四君子汤加味调理善后 。
【老中医治疗新生儿二便不通医案大全】按语:本案患儿临床表现为二便不通、呕吐不食、腹中条状硬块、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症,与现代医学胎粪性肠梗阻相类似,属中医“关格”“肠结”范畴 。《诸病源候论》有“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之外格,二便不通为关格”的记载 。其治疗应以通下为主 。但此患儿症候虚实并见,宜攻补兼施立法 。用生大黄、枳壳、川厚朴泻热通便,理气除满;党参益气补虚;再以白术、茯苓健脾和中 。诸药相伍,共成标本兼治之剂 。(《浙江中医药·吕志连治初生儿二便不通案》) 。
医案二
谢某,男 。
出生35小时未排尿 。体重4千克,足月顺产,未见异常 。26小时后烦躁不安,时时啼哭,即发现未排尿 。妇产科给服西药及热敷等处理无效,而来针灸科就诊 。检查婴儿体质发育良好,症见小腹胀满,轻按则啼哭更甚,哭声高昂,唇红口干,舌质红,按热蕴膀胱处理,取中极,用平补平泻手法,毫针直刺1厘米,均匀地捻转提插,起针后即小便,排出尿约100毫升 。按之小腹柔软,不哭 。次日随访,小便正常 。
按语:新生儿出生应在36小时内初次排尿,此时小便不通、无尿,是由于肾脏或尿道畸形所致,但大多是因肾分泌较晚而造成 。中医认为,多因胎热蕴结膀胱,气化功能失于宣通,或因母体虚弱,以致早产形成先天禀赋不足,元气虚弱,膀胱气化失调,使水道不利而小便不通 。本案采用针灸治疗,取中极穴,用平补平泻手法,以宣通下焦,疏利膀胱气机,使下焦邪热得清,膀胱气化功能复常而小便自出 。陈先仁用此法治疗多例新生儿小便不通,均获良效,可资参考 。(《新中医·陈先仁治新生儿小便不通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