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已乘黄鹤去下一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下一句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昔人已乘黄鹤去下一句是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代瞿颖《登黄鹤楼》 。

《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 , 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

【昔人已乘黄鹤去下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 ,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 , 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 , 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赏析: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 , 后半首就整饬归正 , 实写楼中所见所感 , 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 , 这是先放后收 。倘只放不收 , 一味不拘常规 , 不回到格律上来 , 那么 , 它就不是一首七律 , 而成为七古了 。此诗前后似成两截 , 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 , 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 。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 , 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 , 也最有章法 。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 , 要如骊龙之珠 , 抱而不脱 。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 , 叙仙人乘鹤传说 , 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 , 浑然一体 。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 , 要变化 , 如疾雷破山 , 观者惊愕 。疾雷之喻 , 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 , 出人意外 。此诗转折处 , 格调上由变归正 , 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 , 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 。叙昔人黄鹤 , 杳然已去 , 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 , 历历在目 , 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 , 这一对比 , 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 , 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 。《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 , 春草生兮萋萋 。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 。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 , 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 这样能回应前面 , 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 , 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