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昂白氏病案

患者王某,女性,34岁,承德市林业局职工,于1997年11月4日就诊 。(丁丑年辛亥月庚戍日)患病3个半月,开始左面部感觉异常,有蚁行感、针刺感、紧张感、瘙痒及麻木感等,逐渐出现面部刀痕样萎缩 。曾经多家医院诊治,服用中药及神经营养剂等(具体用药时间、剂量、品种等情况不详)无任何效果,病情缓慢进展,病人十分苦恼,乃求治于我院门诊 。
现患者左面部有蚁行、针刺、紧张、痒、麻木等感觉异常,逐渐出现左面部肌肉萎缩,先从眶上、颧部开始,起点呈条状,与中线平行,皮肤皱缩,呈“刀痕样萎缩”,半侧面部有少许脱毛及色素沉着,出汗少,全身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均无异常所见,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细 。中医辨病当属“痿证”之范畴,证属痰淤阻络、气血不荣于面 。治当活血通络、祛除风痰、益气养血为法,方用神效黄芪汤、牵正散、当归补血汤合方加减,处方如下:
黄芪20克,葛根20克,当归12克,丝瓜络12克,白芍15克,白附子10克,白僵蚕10克,天麻10克,全蝎6克,白芷6克,大蜈蚣一条,炙首乌15克,秦艽15克,红花10克,鸡血藤20克,白术12克,7剂 。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一处,分早晚2次空腹温服,7剂为一疗程,间隔一周,再行第二疗程 。忌烟酒、辛辣之物 。
针刺治疗:以阳明经为主,结合七星针局部叩刺 。取足三里(双)、合谷(双)、阳白、四白、下关、颧髎、地仓、颊车穴(均患侧) 。合谷穴用泻法,足三里及患侧局部穴位用补法,毫针刺,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4~5天 。针刺后另用七星针打刺患侧面部,自上而下,轻叩法,以皮肤微红为度,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 。
二诊:针药结合治疗后,已服药7剂,休息一周,针刺已完成一个疗程,自觉感觉异常减轻,无其他变化,偶有患侧面肌痉挛现象,乃以上方加重葛根为30克、白芍30克继服7剂,针刺同前不变 。三诊:麻木刺痛感消失,偶有蚁行感,肌肉萎缩未再发展,前额等处刀痕样萎缩消失,改原方中全蝎量为10克、大蜈蚣2条,连行2个疗程计14剂,配合针刺 。
四诊:面部感觉恢复正常,偶有面部紧张、沉重感,面肌萎缩亦好转,口角、颧部仍有浅的刀痕样萎缩,面部已出汗,舌苔转白腻,乃于上方加桂枝10克、苍术10克以化痰湿,继用一个疗程7剂,配合针刺治疗 。
药后症状消失,面肌萎缩基本恢复,停止服药,继续用针刺方法巩固一个疗程,完全治愈,经追访未再复发 。
【针药结合治疗昂白氏病案】按语:昂白氏病(Romberg's disease) 又称进行性颜面半侧萎缩症,1846年由昂白氏命名 。该病病因不明,认为与植物神经系统疾病有关 。或与感染、损伤、三叉神经痛、胶原疾病、遗传变性等有关,女性多见,病程亦长,均为逐渐出现的半侧面部肌肉萎缩,一般从眶上、颧部开始,起点呈条状,与中线平行,皮肤皱缩而呈“刀痕样萎缩”,渐及半侧面部,可有脱毛、色素沉着、少汗或多汗、有麻木等感觉障碍,个别伴有面肌痉挛,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 。中医无此病名论述,仅元·李杲《东垣十书》云:“脾气热生肉萎,故痹而不仁 。”又云:“脾虚则肌肉消削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云:“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 。”明·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云:“妇人素有郁抑者,当舒郁 。….痰挟死血,宜活血行气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云:“浑身麻木不仁,或左,或右,或面,或头,…并神效黄芪汤 。”依据历代记述,综合本例具体情况,认为乃痰淤阻络,气血不荣所致 。故以神效黄芪汤、当归补血汤以益气养血;以牵正散祛痰通络;加葛根、红花、天麻、鸡血藤、秦艽、丝瓜络以熄风通络活血;炙首乌滋养肝肾,白芷循经入阳明经,合用以活血通络,祛风除痰,益气养血,使面肌得以荣养 。针刺取“治痿独取阳明”之意,以足三里、合谷为主,配以面部局部取穴以疏通经络,调畅气血,加梅花针轻叩局部,以活血泽肌,治疗近2个月,收效良好 。据此,余在临床治疗本病数例,均可使症状消失,面肌萎缩恢复,仅遇1例7年病史者,亦可使其停止发展,但遗留有面肌萎缩和痉挛,特提出供临床参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