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多囊病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案

患者陈某,女性,63岁,家庭妇女,住承德市承钢北一区24号楼408,于2001年9月28日就诊(辛巳年丁酉月甲午日) 。
患者于1991年开始发病,至今病史已10年 。经常反复性浮肿、夜尿多、血压高,波动在200~180/120~100mmHg之间,恶心、呕吐、头痛、头晕、乏力、大便干结,有反复泌尿系感染史,反复尿血史 。经多家医院多次B超、彩超、CT等检查证实为多囊病(多囊肾、多囊肝等),多方治疗,病情反复不定,控制不好,于今日来我院门诊就诊 。
现患者浮肿以下肢明显,呈指凹性,夜尿多,头痛头晕,时轻时重,乏力,间断出现恶心、呕吐、大便干结,血压180/110mmHg,B超及CT检查结果同前,化验尿素氮28.5mmol/L,血肌酐380mmol/L,ALT60u/L,血红蛋白80g/L 。舌质暗红,有裂纹,黄白腻苔,脉沉弦略滑 。临床诊断为多囊病(双肾及肝多发囊肿)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失偿期,氮质血症,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 。病情较为复杂 。中医辨病依据其肾、肝多囊病变,可触及腹部肿块,当属“癥瘕”、“积聚”、“痞块”之范畴;夜尿多,平素小便短小,上为呃逆,又为“关格”之病;血压高、头痛、头晕乃属“肝阳上亢” 。证属痰淤内阻,气化不利 。治以活血化淤、化浊降逆,急则治标之法,处方如下:
坤草30克,赤芍30克,丹参20克,王不留行20克,泽兰叶15克,红花10克,蜇虫6克,酒炒大黄5克,山茨菇12克,生黄芪15克,煅牡蛎30克,半夏10克,佩兰叶10克,草果9克,炙附子9克,3剂 。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一处分早晚2次服 。注意低盐饮食,限制蛋白质食物等 。
二诊:服上药3剂后,症状略好转,浮肿渐消,尿量增多,无恶心、呕吐,仍大便干结,乃于上方去黄芪,改酒炒大黄为12克,加知母12克、黄柏12克,继服3剂,煎服法同前 。
三诊:药后症状趋于缓和,但血压仍高,180/100mmHg,仍贫血,拟攻补兼施、化淤补肾、丸药缓图之法,处方如下:
生大黄100克,蜇虫100克,丹参100克,丹皮100克,赤芍100克,三棱100克,莪术100克,牛膝100克,刘寄奴100克,苏木50克,红花50克,炮山甲50克,黄精200克,山萸肉200克,熟地200克 。
上药一料,研细面,蜜丸9克重,每次口服一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下 。
【中药治疗多囊病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案】服上药一料后,症状稳定,贫血改善,HB为100g/L,血压趋于稳定,肌酐、尿素氮化验指标有所下降,再依上法配置一料继服 。观察追访近半年,疗效较好,近期效果满意 。
按语:多囊肾为一种肾脏的先天畸形病,常为双侧 。其婴儿家族型为隐性遗传,而成人家族型为显性遗传,本例即为成人家族型 。多在40~60岁发病,可伴有肝脏等囊肿,故称为多囊病 。临床表现有腰、腹部不适,疼痛、肾绞痛、血尿、腹部痞块、泌尿系感染、高血压症群及肾功能不全等 。本病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无特殊疗法,多以对症处理为主,极少考虑切除 。
中医无此病名,类似于“腰痛”、“腹痛”、“血淋”、“癥瘕”、“积聚”、“痞块”、“关格”、“癃闭”、“肝阳上亢”等 。《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少阴涩则病积溲血 。”张子和《儒门事亲》云:“此积虽不伤人,亦与人偕老 。”指出本病可为终生性疾病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云:“血积轻者,干漆、桃仁、牡丹、归尾、赤芍药、红花;甚者大黄、?虫、水蛭、穿山甲、花蕊石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云:“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 。”综合古人之论,结合本例之实际,余以为此病应以淤为中心,虚实夹杂为本质,攻补兼施为突破点,保住肾功能为关键 。本例初诊时由于淤积日久,浊毒上逆,故急则治标,以坤草、赤芍、丹参、泽兰、红花、?虫、酒大黄、王不留、山茨菇以大剂活血化淤以攻其积,炙附子辛热以温肾阳而助气化,煅牡蛎收敛而吸附浊毒,生芪益气扶正,半夏、佩兰、草果以化湿浊,止呕,合用以活血化淤,化浊降逆,3剂使症状趋缓 。针对大便干结等乃去黄芪、加大酒大黄量,更增知柏清利湿热化浊,故二诊后使病情得以控制,再根据病情,缓则治本,以攻补兼施、化淤补肾、丸药缓图之法,方中以生大黄、?虫、丹参、丹皮、赤芍、牛膝、红花以活血化淤,刘寄奴、苏木、炮山甲以破淤消积,三棱、莪术软坚散结,合用以攻邪 。更用黄精、山萸肉、熟地倍其量而用之,以填精补肾而固本,制成丸剂以便长期服用,终于用二料而收良效,近期疗效满意 。然须指出,似这等肾功能损害严重,病程又长,程度又重之人,虽能收效,但远期疗效难于预料,一般预后不良,值得中西医诸同仁今后深入研究探索,在此仅供参考,拋引玉之砖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