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错一步就是谬误

中医中药,是一朵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 。早在《黄帝内经》一书中,人们就强调了养生的目的是实现人体健康的最高境界“和谐”,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的和谐,脏腑气血阴阳的和谐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今后的生活中用好属于民族原创思维的中国养生学呢?最新出版的《大众医学》杂志就特别邀请了中医学专家阐述中医养生的思维方式,本刊特节选了其中部分内容与读者分享 。
[方药:运用应多谨慎]
方药在养生中的应用,主要针对人群是未病及病后者 。这两类人虽然不如患病者疾情复杂、变化多端,没有用药如用兵,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之虑,但也必须掌握组方用药的应用原则,洞悉受者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八纲状况及标本缓急之病势,明晰调和阴阳、气血、经络、脏腑及养摄精气神等用药之方略,而后才能定格予汗、和、下、消、吐、清、温、补等八法之取舍 。此外,还应把握受者体质、年龄、生活环境,以及疾病之情况和趋势 。
由上可见,临证应在全面分析受者情况后先立法,然后再选方用药 。也唯有这样才能最佳地显示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维特点和化神入境的优势 。切忌不辨证、不立法、乱套方,甚至杂而无章地集药一堆,毫无君臣佐使可言,完全失去了方药的基本要求和规格 。
除此之外,我们在单方的运用上也需要谨慎 。因为这毕竟是民间流传,很多单方的疗效仅是传闻,缺少足够的临床证据 。加上它的组成往往用药特别,多为罕用药,甚至属未入药者;有些用量偏大,甚至为常用量的数倍或数十倍,常带来毒副作用,未达到养生之目的反而成伤生之忌 。
[气功:可信不可入魔]
现在已有许多气功养生的功法通过了科学验证,或经过了大众多年实践的考验,证明是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 。例如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积极推广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等,是投入百万科研经费重新编创的传统功法;科研数据证明对改变亚健康状态、预防生活方式病、减少医药费开支等,有确实的效果 。
但要是不讲究科学,盲目地对气功达到迷信的程度,那就是拿宝贵的生命当儿戏了 。把一些没有经过循证医学验证的养生保健措施,想当然地用来医治疑难杂症,是对社会、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因此,国家体育总局特别成立了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提出“讲科学,倡主流,抓管理”的总体思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继承传统功法的基础上,积极编创新功法,保障气功事业健康发展 。医学气功则归国家中医管理局管理,只有取得医师资格的人才有条件从事医疗气功活动 。
其实,古代的气功等养生术并不神秘,以科学的观点来看,气功是以调身、调息、调心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通过自我身心锻炼,获得的一种身心调控技能 。所谓调心就是调节、控制心理活动,应当包括对自然、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并且知行统一 。调息就是调控呼吸运动,二者合起来就是内练 。调身就是调控姿势和动作,这是外练 。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三调合一就是气功锻炼 。仔细想来,人们能随意控制自己的,也只有这三调 。但是通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锻炼,确能扩大控制能力,能调控那些一般不受意志支配的生理活动 。
[谚语:取其合理内核]
医学谚语,大都具有诗意芬芳的特点,常常运用和调动各种修辞手法 。生动的比喻,是谚语中运用得最典型的手法之一 。使得一些本来枯涩难解的问题,立时就被谚语的无限魅力软化了 。
但是我们同样应该清楚地明白,事物的两面性规律是无法逾越的,伴随着谚语特殊表达效果而来的,是它的水分问题和如何处理好这些水分与医学学术的关系问题 。“四季不离蒜,不用去医院”、“十月萝卜小人参,家家药铺关大门”等,强调的都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不能把大蒜、萝卜当成包治百病的良药;“石榴止肚痛,简单又易行”、“生姜拌蜜,咳嗽可医”,说的是石榴、生姜、蜂蜜作用的一个侧面和与它们功能相对应的那些腹痛、咳嗽,既不是腹痛、咳嗽治疗的唯一方法,也不是这些药食兼用之物功能的全部 。
由此可见,谚语的泛指性与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治疗思想,是颇有距离的,我们不能用纯医学的观点去看待它、理解它、应用它 。换句话说,医学谚语不能与医学科学划等号,它是有局限性的 。我们可以发现,大量古代谚语的指向都是以黄河流域的时序和节令为基点的 。比如“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割了当柴烧”、“正月二月三月间,荠菜可以当灵丹”的说法,如放在湖广地区,时段上可能要提早一个月左右;要放在华北地区,可能就得推迟一个月左右;如放在东北地区,可能就更要向后推迟了 。
【养生 错一步就是谬误】谚语属于俗文化的范畴,部分谚语不可避免地会显露出随意流俗、言之失当的现象,有些甚至是在传达着完全错误的信息,出现与医学理论无法接通的鸿沟 。“饭后一支烟,胜似活神仙”、“妈妈嘴馋吃兔肉,孩子患病长兔唇”、“脚踏一星,能管千兵”等,显然都是受到古代历史、科学条件的限制,认识论局限的产物 。对于这样的谚语,一般不要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应采用扶正纠偏的原则,取其合理内核,纠正其不科学的因素,运用科学知识,对其加以改造或重塑,使其获得新的生命而被继续使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