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的儿子为什么在八旗里面不同的旗?是怎么分配的?

皇族没有旗属 。只有在哪个旗领牛录 。

多尔衮死后,顺治夺回权力,抢得正白旗,镶黄正黄正白就是上三旗 。

上三旗没有旗主,都是皇帝近支子弟分管牛录负责民政,兵马为皇帝亲将 。下五旗兵马牛录则是皇族远支的旗主、王、贝勒、贝子、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分领 。

康熙时期,因为当皇帝时间长,所以皇权极度扩张,派不同人选担任驻防将军以控制下五旗的兵马,之后又开始试探性地分封自己的儿子去下五旗分领牛录,面对康熙的公然抢劫与背盟(皇太极曾公开盟誓,不能随便抢夺兵马牛录),这些宗亲已经无力反抗 。

雍正时期又设置旗务大臣,与旗主等共同主持下五旗的民政 。所以,到乾隆中期,干脆废黜已经空头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下五旗旗主等均已被彻底架空,皇帝也就开始肆意分封儿子去夺取牛录 。

其他网友观点

清朝的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归皇帝亲掌、下五旗由入八分宗室分掌,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 。那么,何谓入八分宗室呢?从字面看,是指这些人享受八种特殊待遇,即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 。在清朝,只有获得入八分辅国公以上爵位的宗室才能享受这八项特殊待遇 。自不入八分镇国公往下,都没有这个待遇 。其实,这些也只是“浮云”而已,入八分宗室的另一项特殊待遇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旗份 。


清朝皇帝的儿子为什么在八旗里面不同的旗?是怎么分配的?
文章插图

▲八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为上三旗

何谓旗份?旗份指的是获得入八分辅国公及以上爵位的宗室在封爵时可以分得的八旗牛录 。根据爵位高低,从亲王至入八分辅国公,分得的牛录多少不等,爵位越高分得的旗份越多 。入八分宗室所领牛录下的旗丁、包衣等,必须视他们及他们的后代为“主子” 。这也是为何年羹尧被称为清世宗雍正帝“潜邸奴才”的原因所在 。因为康熙四十八年潜邸时期的雍正帝受封雍亲王时,年氏家族所在的镶白旗下某汉军牛录被划拨给了时为雍亲王的雍正帝作为旗份!说到这里,想必诸君也大概其知道旗份有什么意义了吧?


清朝皇帝的儿子为什么在八旗里面不同的旗?是怎么分配的?
文章插图

▲清世宗雍正帝的“潜邸奴才”年羹尧

不知道诸君发现没有?康熙年间,清圣祖康熙帝划拨给儿子雍正帝的牛录并不在上三旗,而是下五旗的牛录!除了镶白旗汉军的几个牛录之外,潜邸时期的雍正帝还分得了镶白旗满洲几个牛录 。换句话说,在康熙年间,雍正帝也是下五旗的、是镶白旗 。只不过,他的身份是“主子”、而不是“奴才” 。如果雍正帝后来没有成为皇帝,那他的后代基本都会在镶白旗 。原因很简单,皇帝之所以亲掌上三旗,就是为了对下五旗的入八分宗室形成绝对优势,又怎么可能把上三旗“化整为零”呢?所以,清朝入关之后划拨给入八分宗室的旗份都在下五旗 。结果就是,上三旗“雷打不动”,而下五旗被越分越零散,已然无力抗衡上三旗了……


清朝皇帝的儿子为什么在八旗里面不同的旗?是怎么分配的?
文章插图

清朝的上三旗虽然归皇帝亲掌,但皇帝儿子们的旗份却都不在上三旗,除非他还没有封爵或者将来也成为皇帝 。除了早年间在关在时就已经被编入上三旗的一些比较远支的宗室之外,入关之后的入八分宗室及其后代,几乎都在下五旗 。换言之,上三旗虽然“尊贵”,但在上三旗的宗室并不“尊贵” 。宗室在上三旗,说明他们与大宗的血缘非常疏远……下五旗的入八分宗室才更加“尊贵”!


清朝皇帝的儿子为什么在八旗里面不同的旗?是怎么分配的?
文章插图

皇帝的儿子最初是没有旗份的,在封爵之后才会被划拨给一定数量不等的牛录作为旗份 。因为清朝的皇子封爵基本以贝子为下限,所以皇子基本都能分得下五旗的旗份,仅仅是多少不等而已 。当然,偶尔也有像乾隆帝的皇十二子永璂那样终生没有获得封爵的皇子,那他自然是没有分得旗份的,只能跟着老爹、留在老爹乾隆帝的上三旗里 。不过,他的过继而已绵偲后来受封贝子,还是分得了旗份的 。


清朝皇帝的儿子为什么在八旗里面不同的旗?是怎么分配的?
文章插图

至于入八分宗室的旗份如何分配,主要看各旗牛录空缺情况,同时也兼顾平衡 。尤其是给皇子的旗份,通常不会都分外同一旗下,相对都比较分散 。这个也好理解,皇子之间的利益冲突本来就比较大,如果再分外同一旗下,那不是得炸锅了?但通常情况下,某一位入八分宗室所分得的旗份还是相对比较集中的,基本没有这一旗分几个牛录、那一旗分几个牛录的情况 。


清朝皇帝的儿子为什么在八旗里面不同的旗?是怎么分配的?
文章插图

综上所述,清朝的上三旗虽然“最贵”,但上三旗下的宗室并不“尊贵”!要么是没有封爵的皇子、要么是在关在时就被分外了上三旗的远支宗室!入关之后,皇子的旗份基本都在下五旗,除非成为皇帝后重新“洗牌”,否则他们的后代也都在下五旗、而不是上三旗 。


清朝皇帝的儿子为什么在八旗里面不同的旗?是怎么分配的?
文章插图

其他网友观点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 。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入关后,虽然八旗领主王公的旗权逐步消失,但皇帝及宗室王公对原领旗的领属关系却始终保留 。自八旗分为皇帝统上三旗、宗室王公领下五旗的统领格局后,皇帝固定领上三旗,上三旗旗人为皇帝、皇室的直属属人 。下五旗固定由宗室王公统领,而且由于继续实行领主分封制,皇帝的子孙封王公后,也人封下五旗而统领旗下属人 。而下五旗原王公的子孙,也世代承领祖上的旗人 。


清朝皇帝的儿子为什么在八旗里面不同的旗?是怎么分配的?
文章插图

因而,有清一代,八旗旗人对皇帝、宗室王公的私属性始终延续残留 。皇帝对上三旗属下的统领相对固定,延续性的领主分封,主要是在下五旗 。

一、皇子皇孙的入封下五旗

入关后,由于八旗“八分”体制的瓦解,皇帝已打破人关前八分制下只能在自领之旗分封子孙的旧制,将其皇子入封下五旗 。

这是入关前后八旗分封的最大不同点,它也是皇帝用“众建以分其势”的方式,继续削弱宗室王公领旗势力的一种手段 。其间经过了四个强化步骤 。

第一步,以皇子入封下五旗中王公势力最弱之旗,以及与皇室宗支关系较近之旗,并由皇帝将上三旗自领之佐领分予皇子带入所封之旗 。

第二步,封入下五旗中的所有旗分,并由汝封皇子分占下五旗王公的部分佐领 。

第三步,雍正朝以后,基本上全部进占下五旗王公之佐领 。

第四步,乾嘉时期,继续实行雍正朝及以前的定制 。

第五步,道光朝,限定下五旗中清初军功王公后裔所领祖先佐领的数额 。

最早入封下五旗的皇子是顺治帝的三个皇子福全、常宁、隆禧,所入封之旗为镶白旗、正蓝旗 。镶白旗的旗人,多数是豪格生前的正蓝旗人,被多尔衮霸占后调入镶白旗 。多尔衮死后,顺治将兄豪格之子,即其皇侄富绶封入此旗,应算是“物归原主” 。正蓝旗除原阿巴泰一支外,另一支便是在顺治八年后曾遭帝室及郑亲王等严重打击的多铎后裔 。


清朝皇帝的儿子为什么在八旗里面不同的旗?是怎么分配的?
文章插图

这两旗,一旗属皇室近支之旗,一旗的原旗主多铎已被追降郡王,后裔也是遭压制的罪属,旗主后裔势力最弱 。所以这两旗是当时皇帝有较大处置权的旗分,皇子入封下五旗,最初也是这镶白、正蓝两旗 。

二、康熙朝皇子始封下五旗

皇子分封下五旗的具体制度,从康熙六年开始制定 。

康熙六年,康熙皇帝将顺治帝次子福全封裕亲王,入封镶白旗凡分封皇子,各按爵秩,奏简领侍卫内大臣、内务府总管,会同该旗办理 。应给旗下满洲、蒙古、汉军佐领,并内务府三旗佐领、内管领,应给府第,候旨指给……

又奏准:给亲王旗下满洲佐领十、蒙古佐领六、汉军佐领四;内务府满洲佐领一、旗鼓佐领一、内管领一 。

从以上分予旗分佐领包括满洲、蒙古、汉军三种佐领的情况来看,皇子入封何旗,便在所入封的该色旗下领有满洲旗、蒙古旗、汉军旗三个旗中的佐领,这种分封及其统领状况,正是入关前受封宗室领主不仅领有满洲旗,而且领有蒙古旗与汉军旗这一领旗制度的继续,这一领旗制度,在以后的八旗分封制中始终延续存在 。这段史料中所记分给亲王的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佐领数,也正是分给当时入封镶白旗的裕亲王福全所领之佐领 。


清朝皇帝的儿子为什么在八旗里面不同的旗?是怎么分配的?
文章插图

康熙十四年十一月,顺治帝的另两个皇子恭亲王常宁、纯亲王隆禧分封人旗,谕旨指令所封之旗:

恭亲王常宁,著在正蓝旗;隆禧,著在镶白旗 。

两位亲王都是满洲佐领六个、蒙古佐领三个、汉军佐领三个 。从二人所得佐领的来源看,全部是由皇帝自领的上三旗中分拨而带人下五旗所人封之旗,其中:

常宁的六个满洲佐领,由镶黄、正黄、正白三个满洲旗各拨给两个 。三个蒙古佐领,一个由镶黄旗蒙古拨出,另两个由正白旗蒙古拨出 。三个汉军佐领,全部是从正白旗汉军中拨出 。所分予的佐领,是带入正蓝旗;隆禧所分予的旗分佐领,同样拨自上三旗,六个满洲佐领,三个拨自正黄满洲旗,两个拨自正白满洲旗,一个拨自镶黄满洲旗三个蒙古佐领,全部拨自镶黄蒙古旗,三个汉军佐领,全部拨自正白汉军旗 。所分予的佐领,是带入镶白旗 。

他们所分予的包衣佐领,也全部出自皇帝的内务府包衣三旗 。

以上两位亲王分封佐领的数量,也成为以后皇子封为亲王、郡王应予佐领之数的定制 。

康熙帝所以将自领的上三旗佐领分予他们带入下五旗,是因为当时皇室旁支的下五旗王公对各自所领之旗的佐领尚有较强的私领性,皇帝本支之人不能随意侵占 。


清朝皇帝的儿子为什么在八旗里面不同的旗?是怎么分配的?
文章插图

康熙三十七年,清圣祖的六个皇子受封,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封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封为贝勒 。因此又制定郡王、贝勒两个爵级应分予的旗下佐领数额 。

当年,两位郡王分府入旗,经奏准:“给郡王旗下佐领及内务府佐领、内管领,视(康熙)十四年分给亲王之例 。”也即按照前述分予恭亲王常宁、纯亲王隆禧的数额 。

次年封四个贝勒入旗,则制定了皇子封贝勒应得佐领之数,《大清会典事例》记为:

“(康熙)三十八年奏准:给贝勒旗下满洲佐领三、蒙古佐领一、汉军佐领二,内务府佐领、内管领如王例 。”

此次分封发生两个重要变化,一是皇子开始入封下五旗中正蓝、镶白二旗之外的其他旗,胤禔、胤祉二人便是封入镶蓝旗;其他四人仍封入镶白、正蓝二旗 。

二是开始进占下五旗王公所领有的佐领 。他们的入封及进占佐领虽无明确记载,但以下记录揭示了这一状况 。


清朝皇帝的儿子为什么在八旗里面不同的旗?是怎么分配的?
文章插图

康熙四十七年,皇长子胤禔因暗害皇太子胤礽被削郡王,康熙帝谕令领侍卫内大臣等:“胤禔着革去王爵,即幽禁于其府内,凡上三旗所分佐领,可尽撤回,给与胤禵;将镶蓝旗所分佐领,给与弘王 。其包衣佐领及浑托和人口均分,一半给胤禵,一半给弘王” 。

这段谕旨表明,胤禵分封是入镶蓝旗(其后裔始终在镶蓝旗也可证明),所分旗分佐领,既有由上三旗带入者,又有“镶蓝旗所分佐领” 。皇四子胤禛入封镶白旗,所分佐领,就有该旗显亲王的佐领,常费一家就是显亲王原佐领下人 。而受封皇子所分得的包衣佐领,则主要来自下五旗王公的府属包衣佐领 。

康熙四十八年,因有皇子封贝子,又定贝子分封之制 。这一年,康熙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禵俱封为贝子 。


清朝皇帝的儿子为什么在八旗里面不同的旗?是怎么分配的?
文章插图

当时规定,贝子分府入旗,所予旗分佐领及包衣佐领、管领之数,与贝勒相同 。康熙四十八年,清圣祖第十子胤?被封郡王,入正红旗(雍正年间,圣祖第十五子胤禑、第十七子胤礼,分别封为贝勒、郡王,这二人也入正红旗) 。

三、雍正朝以后的皇子入封下五旗定制

雍正元年,世宗又以镶红旗庄亲王博果铎无后,以清圣祖第十六子胤禄过嗣,入封镶红旗,袭庄亲王 。至此,下五旗五个旗中已全部有皇子入封 。雍正八年,因有皇子封公,又定公爵分封之制,这也是应该封有旗下佐领之爵的最后一等——入八分公的受封之制 。

这一年康熙帝第二十三子胤祁封为镇国公入封镶白旗,遂规定公爵应分予的旗分佐领,为满洲旗佐领与蒙古旗佐领各一,内务府佐领、管领下人丁二百名 。

雍正以后再封皇子,就现在所见,没有从上三旗带佐领入下五旗的记录,较合理的推测,应该是全部进占下五旗的佐领,康熙时期尚属过渡阶段 。雍正时期撤销贝勒、贝子、公的汉军旗佐领,又有将一些王公惩罚,撤其部分佐领“归公”、“存于公处”,分予分封之皇子等之记载,也可说明这点 。


清朝皇帝的儿子为什么在八旗里面不同的旗?是怎么分配的?
文章插图

雍正八年,清世宗又将贝勒与贝子所分予的汉军佐领裁撤,适当增减其满洲佐领、蒙古佐领,作为以后定例实行 。至此,皇子封爵入旗,或其后裔封爵、袭爵,其应拥有的分封佐领数都有了固定数额,并成为乾隆以后诸朝皇子分封遵行的定制,其应分予佐领之制如下(旗分佐领):

亲王、郡王,给满洲佐领六、蒙古佐领三、汉军佐领三 。

贝勒,给满洲佐领四、蒙古佐领二 。

贝子,给满洲佐领二、蒙古佐领一 。

八分公,给满洲佐领一、蒙古佐领一 。

不人八分公及以下爵级不分予佐领 。

乾隆以后的皇子分封,政书及清实录等文献资料均缺乏记载,某些档案有零星反映,如内务府掌仪司档、宗人府档、盛京内务府黑图档 。

乾隆皇八子永璇封仪郡王,入封镶白旗 。

乾隆皇长子永璜,追封定亲王 。其嫡次子绵恩袭定郡王,入封正蓝旗 。

乾隆皇十一子永瑆封成亲王,入封正红旗 。

嘉庆皇五子绵愉,于道光八年封惠郡王,入封镶蓝旗 。

道光帝皇六子奕訢,于道光三十年封恭亲王,入封镶蓝旗 。

道光帝皇长子奕纬,其嗣子载治于咸丰四年袭贝勒,入封镶红旗 。

皇子封爵,或他们的后裔袭爵,若有升爵者,则按以上规定之数额以所晋之爵增拨佐领 。若降爵,按制裁减佐领 。

(正文完)

【清朝皇帝的儿子为什么在八旗里面不同的旗?是怎么分配的?】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