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1到第25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最后的终极大招给大家带来了 ,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1到第25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1到第25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21课《文言文二则》
2、“锺子期死 , 伯牙破琴绝弦 , 终身不复鼓琴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 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
意思:锺子期死了 , 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人了 , 于是 , 他把心爱的琴摔碎 , 终身不再弹琴 。
3、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
四川有个杜处士 , 喜爱书画 , (他)所珍藏的宝贝有数百件 。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 , (他)尤其珍爱 , 用锦缎作画囊 , 用玉作画轴 , 经常随身带着 。
有一天 , 他摊开了书画晾晒 , 有一个牧童看见了这幅画 , 拍手大笑 , 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啊 。牛相斗 , 力气用在角上 , 尾巴抽缩在两腿之间 , 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摇着尾巴在斗 , 错了 。"杜处士笑笑 , 认为他说得对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情应当去问农民 , 织布的事情应当去问婢女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第22课《月光曲》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说说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人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 , 又弹一曲 。
答:弹第一曲因为贝多芬被女孩热爱音乐、善解人意所感动;弹第二曲因为失明姑娘爱音乐 , 懂音乐 , 贝多芬遇到了知音 , 激发了他创作的欲望和灵感 , 所以弹完一曲 , 又弹一曲 。
2、反复地朗读第9自然段 , 想象描绘的画面 , 感受乐曲的美妙 , 再背诵下来 。
听着贝多芬的琴声 , 我们可以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 , 平静的海面上“洒遍银光” 。此刻 , 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 , 音乐轻幽、舒缓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 , 穿过天空出现的“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 。随着景象的变化 , 音乐气势逐渐增强 , 曲调出现了波折 。第三幅:“忽然 , 海面上刮起了大风 , 卷起了巨浪 。”强音乐骤然响起 。月光照耀 , 浪花“涌过来” , 气势凶猛 , 音乐高昂激越 , 节奏越来越快 。
3、小练笔:
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 , 展开联想和想象 , 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
示例:
静静的夜晚 , 我站在窗前 , 把心情放在吹拂的凉风里 , 任凭满天星辰擦亮我暗淡的记忆 。我带上耳机 , 按下“play”键 , 听着那自己最钟爱的乐曲 。这夜 , 赠人以思考的氛围 , 这乐曲 , 赠人以梦境的温柔 。我闭上双眼 , 一切烦恼随风流逝 , 只有乐曲使我遐想:我那高高的山梁后面 , 是家乡那一片可爱的秋……
在缓缓的钢琴前奏中 , 我仿佛推开了一扇窗 , 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 , 一直通往很远很远的地方 。我漫步在山间小道上 , 路两旁是一棵棵火红的枫树 , 手掌形的枫树叶正随着连绵悠长的乐曲有节奏的下降 , 一片一片又一片 。我完全沉浸在这火红色的世界中 , 不禁轻轻举起双手想拥抱这奇妙的世界 。继续往前走 , 一条小溪横在我的面前 , 溪水随着乐曲中“叮叮咚咚”的声音往前流 , 它的对岸是一间正冒着炊烟的田间小屋 , 几只小鸟在空中自由的歌唱 , 唱出了一首《秋之韵》 。溪水旁的一丛丛野菊花像在对我微笑 , 好似在告诉我:“秋来了 , 秋来了 , 欢迎来到秋的世界” 。
第24课《少年闰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背诵第1自然段 , 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
(1)朗读提示:
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 在朗读中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我”的好奇、佩服、自叹不如;闰土的聪明、热情、纯朴等) , 并读出感情来 。比如:第一自然段 , 写月夜少年刺猹的场景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碧绿的西瓜 。”朗读景物描写要用舒缓的语气 , 体现出静谧的特点 。人物描写略带兴奋的语气来读 , 要能把人物的机敏勇敢通过语气体现出来 , 用稍快的速度朗读 。又如:第四自然段 , 写“我”和闰土见
面的情景 。“我”早就想见到闰土 , 闰土来了 , “我便飞跑地去看” 。朗读时要用急切的语气来读 , 速度稍快 。再如:“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 ...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_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一段写“我”向往农村生活 。第1句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 由衷地赞扬闰土知识的丰富 , 要读得舒展些;第2句 , 要强调“不知道”、“只看
见”、“不”和“只”为重读 , 突出自叹不如的情感 。
(2) 背诵指导:
课文第1自然段按照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 , 先写了“深蓝色的夜空、金黄的圆月” , 再写海边“一望无际的沙地、碧绿的西瓜、看瓜刺猹的闰土” 。背诵课文要在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 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 。
(3)体会形象 。
课文开头描绘了一幅在月光下的西瓜地里 , 一个少年刺猹的鲜明图画 , 生动具体地勾画了闰土这个勇敢机敏、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 。这个美好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 以至于时时浮现在脑海里 , 三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
2、课文写了记忆中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 我”讲新鲜事的闰土 , 结合相关内容 , 说说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1到第25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 从月夜瓜地 , 少年刺猹时“带”、“捏”、“刺”的动作 , 猹反身逃时“扭”、“逃”的动作中 , 可以体会到记忆中的闰土是一一个可爱、勇敢、机敏的少年 。
(2) 从初次见面时看到的闰土的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 , 头戴一顶小毡帽 , 颈上套--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 神态描写“见人很怕羞 , 只是不怕我”可以体会到相识时的闰土是一一个健康、朴实、天真、可爱的农村少年 。
(3)从闰土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 可以体会到给“我”讲新鲜事时的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知识丰富、机智勇敢的少年 。
3、读句子 , 注意加点的部分 , 说说从中感受到“我”怎样的内心世界 。
A、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一一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
B、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C、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 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1) 从句中的“并不知道”“也没有知道” , 可以感受到“我”对少年闰土的敬佩 , 以及感叹自己的孤陋寡闻之情 。
(2)“素不知道”中的“素”是“从来、向来”的意思 , 从这个词语中同样可以感受到“我”对少年闰土的敬佩 , 以及对自己见识太少、知识贫乏的感叹之情 。
(3) “所不知道”指的是“我”和“我”往常的朋友一这些有钱人家的少爷 , 过着不劳而食的生活 , 生活天地狭小 , 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 , 只能“看见院子里高墙 。上的四角的天空”眼界狭窄、知识贫乏、见识太少 。这里用对比的手法形成的鲜明的对比 , 突出了“我们”与闰土的不同 ,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闰土的敬佩、尊重的感情 。是闰土打开了“我”的眼界 , 才知道院墙之外还有如此广阔的天空 , 才产生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 对少年闰
土的喜爱 , 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
小练笔:
照片凝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 。从你的照片中选一张 , 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写 。
提示:第1自然段的写作顺序是从上到下 , 从景物到人物 。
仿写示例:蓝蓝的下面是一条弯弯的小河 , 旁边开着一树树的鲜花 。花丛中 , 有一个九岁的小姑娘 , 扎着长长的马尾辫儿 , 穿着粉红色的连衣裙 , 仰着脸甜甜地笑着 , 右手轻轻地把一朵白色的鲜花放到头发 。上面 , 微微眯缝着眼睛 , 陶醉地嗅着芬芳扑鼻的花香.....这个小姑娘就是我可爱的妹妹 。
第25课《好的故事》
1、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 , 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 , 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
初读课文时 , 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再读课文时 , 试着联系 。上下文理解它
们的意思 。
朗读指导:在读一些比较生涩难懂的文章时我们不要苛求一遍就读懂 , 可以通过反复阅读 , 逐渐理解文章内容 。本文的语言表达与我们现在相比有较大的差异 , 一方面是一些词语的含义与现在有差异 , 另一方面是句子的语序的差异 。比如朗读第1自然段时我们会对“石油又不是老牌”这样的语句以及作者描写环境的作用等产生疑问 。对于这些疑问我们可以先略过去 , 在通读完全文后 , 再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语句的含义 , 分析其作用 。
2、”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这个故事的”美丽 , 幽雅 , 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
这个故事的”美丽 , 幽雅 , 有趣“体现在:景物具有江南特色 , 画面充满生活气息;景物的色彩鲜艳明丽 , 画面中的景物兼具静态美和动态美 , 摇曳多姿 , 充满生机与活力 。另外 , 作者将各种景物置于荡漾的水中 , 景物本身与倒影交相辉映、虚实相间 , 趣味十足 。
这个故事的美丽 , 幽雅 , 有趣 , 包含了水乡景象之美和“我”游历的感受 。这里的幽雅 , 大约指这--世外桃源与尘世隔绝 , 在水乡的深远处别有洞天 。这样的幽雅之景 , 一是记忆中山阴道的河上景观 , 二是“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的景观 。这里的有趣 , 表达“我”游历时的主观感受 , “我"在看到“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时 , 很想凝视 , 在美景失去“骤然- -惊”时 , “我”还想"追回他 , 完成他 , 留下他” , 可见梦幻中所见水乡美景的魅力之大 , 让“我”极度神往 。总之 , 这一水乡之景 , 是一个梦幻的景象 , 作者没有写水乡的真实情景 , 而是写水乡的水中幻影 , 本身即有幻想之意 , 这种美丽 , 幽雅 , 有趣的景象和感受来得快 , 去得也快 。
3、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 , 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
作者想要表达他对故乡的热爱 , 他想要追回他 , 完成他 , 留下他梦里那阳光普照的故乡作者用“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暗 , 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痛恨 。而“好的故事”中则隐含着作者的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夜”就总会过去 , 天总是要亮的 , 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的 , 展现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1到第25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