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产后尿潴留效果与方法、经验

【方术内容】
①主穴取膀胱俞、次髎、阴陵泉、三阴交、肾俞(双侧)、秩边(单侧) 。配穴取中极、关元 。②体位取侧卧位及仰卧位 。先仰卧位,针刺部位局部常规消毒,采用30号1.5寸毫针刺人阴陵泉、三阴交、关元、中极,待有酸麻胀感后,行捻转补泻法,其中以阴陵泉、三阴交的针感向上传导至膝或大腿内侧为佳,中极穴的针感以向会阴部放射为好,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 。起针后侧卧位,针刺部位局部常规消毒,采用30号1.5寸毫针刺入肾俞、膀胱俞、次髎,待有酸麻胀感后,行捻转补泻法,其中针刺膀胱俞、次髎穴时,使针感向前放射到小腹部;30号3寸毫针刺入秩边穴,得气后行提插法,使针感放射至会阴部,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
【临床疗效】
治疗60例,治愈57例,好转1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6.6% 。
【治验点评】
【针刺治疗产后尿潴留效果与方法、经验】中医将产后尿潴留归入“产后癃闭”、“产后小便难”、“产后淋候”范畴 。由于产程延长、产时伤气,而使气血不通调水道;或早婚多产伤肾,产后肾气更虚,膀胱温化失司;或产后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机阻滞,升降失司,膀胱气化不利;或滞产逼脬,膀胱受压时间过长,气血运行受阻,气血瘀久化热,瘀热互结致膀胱气化不利;或过食辛热,感受湿热之邪蕴结下焦,热灼脬络;或素体阴虚火旺,移热于膀胱,影响膀胱气化而致产后小便不通 。本病病变部位在膀胱,与脾、肺、肾、三焦、任脉皆有关联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能排出,在治疗上要以通利为主,从整体出发,从水液代谢的基本原理来进行分析辩证,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故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有赖于脾之运化、肾之气化作用的正常发挥 。若脾、肾气化失常,水液升降紊乱,转输无权,都会造成小便不通,癃闭作矣 。肾俞、膀胱俞皆为背俞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通达体表的部位,临床上脏腑病变常可采用背俞穴治疗 。针刺膀胱俞、肾俞有助肾气旺盛,膀胱气化复常,达启闭通尿之效 。秩边、次髎协助膀胱俞清热利湿,通利水道,使利尿之力增强 。《千金方》曰:“癃闭重下,大小便难” 。阴陵泉乃足太阴脾经合穴,具有建中宫、促运化、调水液、利水湿之功,为渗利之要穴,《杂病病穴法歌》曰:“小便不通阴陵泉、三里泻下溺如注”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调理肝、脾、肾三经经气,清三阴经之湿热,疏下焦,利水湿,通利小便 。针刺阴陵泉、三阴交有健脾化气利水之功效 。关元有培肾固本,补益元气,泌别清浊之功 。中极为膀胱募穴,与膀胱俞配伍属俞募配伍法 。针刺关元、中极、膀胱俞具有调节膀胱气机,使清升浊降,水湿健运则溲闭自通 。诸穴合用,共奏健脾益肾、利水湿、通小便,使膀胱开阖功能恢复正常,小便通,尿闭除 。从生理学角度看,膀胱的排尿活动是神经反射性的活动 。副交感神经从脊髓骶段2~4节段侧角发出到达膀胱,支配膀胱壁和内括约肌,其传出冲动能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弛,因而促使膀胱排尿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穴位与其所主治的脏腑在神经节段上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经络、腧穴的形态解剖学发现,腧穴与内脏的联系主要依赖于神经节段,每一经穴的神经节段常位于相关脏腑的那个神经节段上,或在相关脏腑所属的神经节段范围内 。膀胱的脏腑神经节段为S2~4,而膀胱俞、次髎属S1~2,因此膀胱俞、次髎都能治疗膀胱疾病 。临床实践证明,对于支配膀胱神经完整的尿潴留患者,针刺膀胱俞、中极、关元、次髎、肾俞等穴,可以通过神经反射使副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膀胱内压随之增高,内括约肌松弛,从而调整了膀胱的排尿功能 。针刺膀胱俞、次髎可引起大脑皮质和脑干与膀胱活动有关的单位放电增加或减少,表明针效是通过排尿中枢而实现的 。故从中医学及现代医学的角度都能很清楚地表明针刺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作用机理,且针刺治疗方法简单,实用性强,无任何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