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临死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如何评价黄皓姜维对蜀国灭亡的责任?


诸葛瞻临死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如何评价黄皓姜维对蜀国灭亡的责任?
文章插图
谢谢邀请,欢迎关注头条号“市井讲史”看更多原创历史文章 。诸葛瞻死前说“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更多的是从父亲诸葛亮的角度发出的感慨,同时也是对不能保住蜀汉基业而发出的感慨!

【诸葛瞻临死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如何评价黄皓姜维对蜀国灭亡的责任?】
诸葛瞻临死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如何评价黄皓姜维对蜀国灭亡的责任?
文章插图
但这里“除黄皓”和“制姜维”应该是两个层面的意思:黄皓是蜀汉后期乱政的重要宦官,是他从内部瓦解和排斥了蜀汉本就已凋零的人才网,削弱了蜀汉的力量,所以应该除掉;姜维是蜀汉后期唯一有能力阻挡曹魏的军事将领,但诸葛瞻说“不能制他”,应该主要指没能阻止他多次举兵伐魏,空耗国力 。所以,他说的姜维和黄皓在这里应是两回事 。


诸葛瞻临死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如何评价黄皓姜维对蜀国灭亡的责任?
文章插图
黄皓对蜀汉后期国家发展起的作品用很坏,这主要是因为他能左右皇帝刘禅的想法,而且他还是一个有政治野心的小人 。像诸葛瞻这样前丞相诸葛亮的儿子,现皇帝刘禅的姑爷最后都遭到黄皓排挤和打压,另外连大将军姜维都害怕被黄皓加害而躲在外面屯兵,不敢轻易回成都,这足可见黄皓对蜀汉后期国家政局的坏影响有多大,对蜀汉政权不能吸引人才起到的坏作用有多大!所以有人将蜀汉灭亡的责任扣到他头上,说“蜀汉亡于黄皓”也不是一点依据都没有 。


诸葛瞻临死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如何评价黄皓姜维对蜀国灭亡的责任?
文章插图
姜维在蜀汉后期对国家的发展应该说是正反作用都有,首先他对蜀汉的忠诚度是没问题的,其次他的军事能力也是比较出色的 。但姜维被一些人诟病的是他掌兵权后,主导对曹魏进行了多次无效的北伐行动,使蜀汉国力虚耗 。但现在看他始终抓着兵权不放,并数次主导北伐可能也是无奈和自保的手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手中的兵权更稳固,才能不被黄皓等轻易加害 。


诸葛瞻临死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如何评价黄皓姜维对蜀国灭亡的责任?
文章插图
其实,总的来看,蜀汉后期的困局主要责任还在刘禅身上,是他不能正确用人和主导国家发展,所以才使蜀汉越走路越窄,而在邓艾数千疲兵杀到眼前时,他顿时全无应对之策,只好投降了之 。所以,诸葛瞻在“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之前应再加一句“上不能佐皇帝”才更恰当!(文/讲史论教)

其他网友观点

“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这是诸葛瞻在绵竹之战时的遗言,这句话可以反映出他的无力回天,也可以看出诸葛瞻在内心中认为,黄皓和姜维是导致蜀汉败亡的元凶 。那么诸葛瞻这样说到底对不对,下面我就按照《三国志》的内容来分析一下 。


诸葛瞻临死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如何评价黄皓姜维对蜀国灭亡的责任?
文章插图

一、诸葛瞻其人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独子,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只有8岁,而且承袭了父亲的爵位,成为蜀汉最牛的官二代 。诸葛瞻的能力比较一般,诸葛亮曾说“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意思是害怕他过早养尊处优,缺乏锻炼,难以成器 。

知子莫如父,诸葛亮言中了 。诸葛亮死后,刘禅虽然废除了丞相,也没有给诸葛亮立庙,但却相当重用诸葛瞻 。不仅把公主许配于他,还一路火箭提拔,33岁时诸葛瞻就已经官至平尚书事、代理都护、卫将军,可以说位极人臣 。

但正因为此,诸葛瞻和黄皓、姜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内政方面有黄皓弄权、军事方面有姜维常年领兵在外,这让诸葛瞻这个“权臣”显得有名无实 。


诸葛瞻临死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如何评价黄皓姜维对蜀国灭亡的责任?
文章插图

二、诸葛瞻与黄皓、姜维的斗争

有矛盾就有斗争,诸葛瞻也不例外 。诸葛瞻虽然对黄皓有意见,但因为刘禅的庇护和黄皓在朝廷的人脉圈子,诸葛瞻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他把矛头指向了姜维 。

姜维虽然贵为大将军,但在蜀汉朝廷内地位并不高,主要是因为他常年北伐引来许多人的不满 。262年姜维在汉、侯和被邓艾击败后,黄皓就想让左将军阎宇替代他,诸葛瞻也想借机剥夺姜维的兵权 。得知消息的姜维向刘禅上疏,希望能除掉黄皓,而刘禅却劝说姜维大度一点,不要和黄皓斤斤计较 。姜维一看这阵势,吓的带着主力部队留在沓中屯田,自此再也没有回过成都 。

到最后诸葛瞻是谁也没有扳倒,自己还是哪个有名无实的“权臣”,可见他内心是十分郁闷的 。所以诸葛瞻的那句遗言多少有些个人私怨在里面,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


诸葛瞻临死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如何评价黄皓姜维对蜀国灭亡的责任?
文章插图

三、黄皓、姜维与蜀汉灭亡的责任

蜀汉灭亡是多方合力的结果,但黄皓和姜维确实有些责任 。黄皓不必多说,他仗着刘禅的宠信,结党营私,把朝政弄得乌烟瘴气,罪不可赦 。姜维的责任主要有两点,一个是屯田沓中,一个是汉中防守 。

屯田沓中是姜维躲避政治陷害的无奈之举,但他把主力部队放在西北边陲,使得成都空虚,给了曹魏可乘之机 。曹魏《代蜀诏》中明确指出“蜀所恃赖,唯维而已,因其远离巢窟,用力为易 。”所以在姜维屯田的第二年,曹魏就发动了全面灭蜀的战役,这在之前是没有的 。

而姜维的汉中防守策略也值得商榷 。姜维面对曹魏对汉中的进攻,抛弃魏延、王平等人拒敌于国门之外的防守策略,而是选择“敛兵聚谷”的防守策略,使得钟会十万之众长驱直入,致使汉中失手,使蜀汉丧失了最后翻盘的可能,这个锅姜维是甩不掉的 。

四、其他人的责任

单单把锅推给黄皓和姜维是不合适的 。黄皓之所以能乱政,和刘禅的庇护,陈祇的党同,群臣的附阿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此时的蜀汉朝政已经烂到根子上了 。

而心有不甘的诸葛瞻对蜀汉灭亡也有很大责任 。其一,他位极人臣却没有制止黄皓 。其二,他临危受命阻截邓艾,本来形势大好,却不听黄崇的建议,优柔寡断贻误战机,被邓艾全歼于绵竹,简直是神坑 。

蜀汉灭亡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身实力的弱小,再加上内部斗争尖锐、朝政黑暗、军事失利,岂有不亡之理 。

感谢您的阅读,请点赞关注支持一下,谢谢!

其他网友观点

蜀汉灭亡最主要还是国力不济所导致,黄皓和姜维,包括诸葛瞻都加速了这个过程,但是这终究是末节,最核心问题还在于国力悬殊太大 。

诸葛亮时代的曹魏和姜维时代的曹魏最大的区别在于,姜维时代的曹魏北方边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很多人都说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虚耗蜀汉国力,这么看的人也许只看过《三国演义》;事实上诸葛亮时期的曹魏面临的军事压力丝毫不比蜀汉小,在曹魏的西面有蜀汉,东面有孙吴,在正北面有统一的漠南鲜卑,在东北有公孙渊,这里不要小看公孙渊,当时东北地区人口按照后汉书和晋书的统计,差不多有60万人口,公孙渊也差不多有10万军队,仅从军队人数而言,已经和蜀汉军队数持平了 。

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在战略上是没有问题的,蜀汉困难,曹魏比蜀汉还有困难,兵力还要紧张 。

然而,姜维时代的曹魏北部边境压力大大减轻了 。

首先是曹魏幽州刺史派人刺杀了漠南鲜卑头领轲比能,导致漠南鲜卑再次分裂,而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慕容鲜卑氏、慕容宇文氏和慕容段氏纷纷向曹魏请降,而解除了鲜卑压力的曹魏立刻就对盘踞东北的公孙渊动手,鲜卑各部还派人助战,司马懿很快就平定了公孙渊 。

漠南鲜卑的重新分裂,公孙渊被平定这就意味着曹魏可以从北部边境差不多十万主力可以回撤,而且这十万军队可不是类似民夫一样的郡国兵,而是长期和游牧民族打交道的边军!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晚明突然蒙古林丹汗和后金都挨了两颗陨石被消灭了,明朝能从九边抽调十万边军用于平定李自成起义,那是个什么概念 。

而反观蜀汉这边,无论诸葛亮如何有能力,蜀汉毕竟只有一州之地;诸葛亮在出师表所说“益州疲弊”真不是虚言,因为在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时,蜀中情况已经到了地方官吏能足额把应征壮丁带到汉中就会受表彰的地步,诸葛亮一死,蜀汉军队就出现士兵大量逃亡的情况 。

因此,姜维时期的蜀汉所面临的曹魏军事压力是诸葛亮时代的两倍都不止 。事实上曹爽带16万军队伐蜀已经让蜀汉疲于应付,而且当时曹魏本钱也大到曹爽大败而不损曹魏根基的地步,如果不是曹魏出现司马懿杀曹爽、淮南三叛这种内乱的话,曹魏只要持续进攻,蜀汉可能更早支持不住 。

当然,如果姜维能更具有战略眼光,不要盲目出击,也许能在曹魏内乱中收获更多,甚至真的能实现诸葛亮割据凉州的愿望,但是也许割据凉州蜀汉亡国会更快,因为凉州并不是什么有钱的地方,而曹魏主力都集中在关中 。

姜维真拿下凉州,势必会和曹魏发生长期交战,而长期缠斗,蜀汉真没有这个本钱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不战而得三郡,为什么在马谡丢掉街亭后主动放弃街亭?不是因为诸葛亮的蜀汉主力打不过张郃,而是蜀汉本钱太小,打不起消耗战,即使击败张郃,后面还有曹真呢 。

至于诸葛瞻,他与董厥并平尚书事短暂成为蜀汉执政官后,曾经企图用阎宇替换掉“穷兵黩武”的姜维,当然,如果诸葛瞻成功了也许蜀汉命运会发生一些改变,诸葛瞻不但没有成功替换掉姜维,反而激化了蜀汉内部矛盾,姜维提前行动,以北伐的名义避祸沓中 。尽管蜀汉内斗相比其他两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弱小的蜀汉来说,这也足以致命了 。

黄皓、姜维以及诸葛瞻在蜀汉灭亡过程中都有责任,俗话说的好嘛,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

但是,说到底还是曹魏国力优势太明显,当曹魏解决北部边境军事压力后,曹魏和蜀汉、东吴攻守之势自然就会发生转换,即使蜀汉在炎兴元年躲过了,但是只要曹魏北部边境没有大的军事压力,曹魏用国力消耗也能消耗光蜀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