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找各种理由逃学、一临近考试就生病、见了人就躲闪……发生在孩子身上的种种现象,常被家长忽视 。殊不知,这些很可能是一些心理疾病的征兆 。日前,一项调查显示,七成儿童心理问题被忽视,并给他们今后的人生设置了障碍 。
学校恐怖症
小时太溺爱长大怕上学
案例:张先生的儿子在小学一二三年级一直表现得非常优秀,成绩名列前茅,跟同学也相处得非常好,三好学生年年有他的份 。到四年级时,因为工作调动,张先生举家迁往另一个城市 。换了个学校之后,张先生觉得儿子整个就像变了个人 。老师总反映他上课不听讲,和同学也很少交流,这可愁坏了张先生一家 。
“其实,孩子不愿意上学,多少是种可以理解的行为,就像许多大人也不愿意上班一样 。”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解释说,这属于一种适应障碍 。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小学到中学,由于孩子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就很有可能出现“恐学”的表现 。还有一种情况,可能孩子在学校里不能跟同学融为一体,或是经常被老师批评、有其他同学欺负他,都有可能导致“恐学”的产生 。
“恐学”并不像“广场恐怖症”、“高楼恐怖症”等,有明确的定义,真正因为怕上学到了病态的比较少见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上学、换班、换学校都是一种可以适应的状态 。杨甫德说,那些不能适应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小家长过度溺爱、过度保护,觉得自己的家就是一座大山,突然要上学要离开这座大山了,内心觉得失落,无法适应这种分离状态 。尤其是到了学校可能面对老师的批评或同学的孤立,就更加不想上学了 。如果孩子从小就跟小朋友们一起玩,提早 “适应”了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处理,出现“恐学”的几率会低得多 。
所以,家长一定要寻找孩子不肯上学的原因 。当发现孩子有不肯上学的现象时,家长应该与他们谈心,尽可能了解所有与他们上学有关的情况 。要注意开导,不要采用简单恐吓的办法,迫使孩子去上学,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创伤 。要正面诱导,讲清上学和将来工作的关系,让孩子在认识上有所提高,切忌各种强迫性、惩罚性的言行 。
考试焦虑症
平常考试化 考试平常化
眼看着一年一度的中考、高考即将来临,来医院咨询的考生父母也越来越多 。“我家的孩子平时学习都挺好,但是一到考试就失手 。平时小考也就算了 。万一高考也这样可咋办?”“我们家孩子现在茶饭不思,晚上也睡不好觉,考试是重要,万一试没考好把身体弄坏了就得不偿失了 。”……
其实,在考试前,绝大多数考生都会出现或轻或重的焦虑情绪 。想想这不仅是一次考试,而是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择和分岔口,有些紧张其实是很正常的 。其实,适度的焦虑有助于孩子在考试时发挥到最佳状态,如果孩子真的一点都不紧张,一脸无所谓的样子,家长们反而需要有所担心了 。
但是,也有些孩子身上的焦虑情绪表现得比较明显 。他们在心理上表现为过度的紧张、担忧、恐惧;在躯体上则出现吃不下饭、呕吐、腹泻、头晕、头疼等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 。具体说来,他们可能会上课心不在焉,十分焦急自己马上临考却仍然什么也记不住;烦躁不已,见到任何事情都有发火的欲望;坐立不安,总觉得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浪费时间;吃不好,睡不香,精神一直萎靡不振 。通常,在临考前一个月左右,孩子出现这些症状的几率最大 。
【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可能有些人会问,是不是平时成绩特别好或是特别不好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考前焦虑?其实也不绝对 。考前焦虑其实是压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主要来源于两点:一是期望值过高,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实际水平;二是对于结果的接受程度差,因为过分关注成绩而怀疑自己的能力 。因此,从心理调节上来说,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有一颗“平常心”——平常考试化,考试平常化 。平时的模考要认真对待,让自己多体验进入考场的感觉,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学上常用的“脱敏”疗法 。其次,要树立足够的自信,相信自己能考好,即使不超常发挥,也能保持一贯的水准 。同样,假设自己可能发挥不好,那就想想,也许是题目比较难,其他同学也有可能失手 。再次,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哪怕一天不看书,舒舒服服睡上十几个小时也没有问题 。最后,多运动让自己出出汗 。对于考前的孩子来说,运动可以让他们从头到脚重新寻求一种新的平衡——让大脑从兴奋到平静,让身体从平静到兴奋 。有张有弛,身体才能保持最佳的状态 。
选择缄默
多交几个朋友
如果孩子在家里好好的,到了学校和人多场合就不说话了,很多家长就问,这是不是说明孩子过于内向了?
其实,孩子这种选择场合开口的情况,也被称为选择性缄默 。“要明白选择性缄默绝对不是孤独症,家长们可以不必担心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季建林指出,该病的起病年龄可能在四五岁或七八岁 。孩子在发病前智力正常,已有相当的语言能力 。对少数熟悉的人,孩子可正常讲话 。但与外人交往时仅用手势、点头或摇头表示自己的意见,偶尔也用文字表达 。
“说到原因,除了遗传因素外,主要就是现在的孩子过得太独了 。”季建林表示,一旦突然进入幼儿园或学校,很难适应这种和同龄人交往的场合 。从某些意义上来讲,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交恐惧 。
对此,家长不要强行逼迫孩子说话 。如果孩子还小,要让他们多和陌生的孩子玩 。大点的孩子,可让他们与一个熟悉的人在一起 。还可以让他们通过电话、网络聊天等方式与人交流,直到他们能直接沟通 。
攻击性行为
小霸王多是跟父母学的
案例:黎女士说起自己的儿子就头疼不已 。在学校里,他是出了名的小霸王,隔三差五就把同学的文具弄坏,或是把同学打哭 。老师三天两头地往家里打电话,其他家长也反映我儿子就像《机器猫》里的胖虎一样,别人见了都得躲着 。我是好话说尽了,打骂也用上了,他就是改不了这欺负人的毛病 。
家里有这样的小霸王确实让人挠头 。“一般来说,孩子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大概因为以下两类原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儿童精神医学学组委员梁月竹说,一类是“心理冲突”,属于发育问题;另一类则属于病态的范畴了 。有些孩子,可能因为在家里、学校比较受冷落,希望通过“暴力”的方式寻求别人的关注;还有些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习得性”的,他们从父母或电视里学到这些,认为暴力才能解决问题,“这两种有原因的攻击性行为,都属于发育问题” 。还有些孩子,因为自身烦躁、心性不稳定,或是有被害妄想而无缘无故地去攻击他人,就是病态了 。
梁月竹解释说,孩子出现这种行为,跟父母和管教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有可能父母关系不和,在家里经常吵骂,孩子潜移默化就会把这种交流方式学了去 。也有可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稍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就打骂孩子,同样会让孩子觉得,在解决和其他同学的争端时,也要采取这样的方式才能达到目的 。但是,一旦家里出现了小霸王,很多家长不是过分迁就就是过分苛责,这样,不但没有办法纠正孩子的行为,反而会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影响 。严重者可能会危害社会,轻者会处理不好跟同事、朋友、亲人的关系,与社会格格不入 。
因此,如果家里有了小霸王,父母首先应该检讨纠正自己的行为 。并且阻止孩子接触不良传媒,特别是暴力影视剧 。此外,还要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告诉他们,遇到的是什么事情;要考虑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应该选择哪一种最好的方法去解决 。比如可以问问孩子,如果你想得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你该怎么办?在孩子不知情的状况下,可以创设真实的情景,检查他是否真正学会解决问题 。如让一个学生假装不小心,把他的书本碰掉,看他如何解决 。家长和老师可根据解决途径的好差,给予奖励或建议 。
因此,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