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太监寇连材为何会被慈禧太后处死?他到底做了什么事?
宦官群体 , 几乎等同于“奴隶状态”的群体 。这些皇宫里的太监们 , 其真实生存状态 , 堪称生活得黑暗而悽凉 。平日里身份低微的太监 , 一般只能忍气吞声地活着 。但清末的皇宫却出了个“太监异类” ——寇连材 。
连材生于1868年 , 北京昌平人 。初时的寇家原有几十亩田土 , 家境还不错 。寇连材15岁时结婚 , 并生有两男一女 。
后来 , 冠连材之父亲与邻村的大户打了一场官司 。因官司失败 , 寇家倾家荡产 , 寇连材的父亲也卧病不起 , 含恨而死 。
寇连材为了家人活命和家族的存续 , 毅然选择了阉割入宫 。机缘巧合中 , 做了慈禧的梳头太监 。再后来 , 深受慈禧器重的寇连材还被慈禧派去监视光绪皇帝 。总之 , 机敏过人的寇连材成了“老佛爷”慈禧太后眼睛里的红人…
1896年 , 身处奴才地位的太监寇连材 , 却突然做出令人万分震惊事:他上折慈禧太后 , 提出十大建议:
一、以纸贯通天下 , 以兴利弊……
二、国家用人 , 宜以利为先……为官不忠 , 系养廉甚薄之故……
三、编户练军 , 二十里建造一个炮台 , 士兵”头戴英雄帽,足蹬连袜鞋“……
四、宜多修工以养天下之民……
五、天下各处宜设立官学教人院 , 不拘男女 , 均十岁入学 , 十五岁考等次 。选差使 , 各处均由学中挑选 。天下婚姻合配均按学中等次相配……
六、修铁路、洋药是中国之大患 , 均宜裁撤……洋军器宜撤 。海内用战船宜用本国人 , 外国人宜撤之……
七、天下各犯宜赦 , 亦宜各赏给命牌一件 。赦前罪宽免 , 自后再有不法之事 , 从重治罪 , 决不宽恕……
八、天〈下〉各处官员 , 均宜三年一任 , 不宜连任 。京官调外官 , 外官调京官 。京知外边情形 , 外知京内情形 , 内外一气 , 天下自平……
九、天下风俗、银平、斗秤、尺寸、地亩清目 , 各处均不相同……
十、我国现今无嗣 , 就此可选天下文武兼全、才学广大者过继 , 不可按亲友过继……
寇连材的奏折 , 洋洋洒洒超过千言 , 梳理之下最让慈禧恨得咬牙切齿的是:请太后不要揽政 , 归政于光绪;不要修圆明园;皇帝没有后嗣 , 择天下之贤 , 立为皇太子等奏言!
寇连材的奏折 , 满篇都是忠诚于大清国的肺腑之言 , 都是忧国忧民的真诚表述 。同时也是当时满清国里头脑还算清醒的官宦们 , 想说但又不敢说的话 。
慈禧看了冦连材的奏折 , 立即变脸勃然大怒 , 她暴跳如雷地大声呵骂面前这个“不知天高地厚 , 胆大妄为”的小奴才 。
慈禧本乃爱权如命之人 , 她深知权力给自己带来的无限风光和无尽享受 , 而一旦把权交与光绪 , 自己不成了政治僵尸 , 不成了行尸走肉 。你寇连材要我慈禧交权 , 那不是要人的老命?
慈禧声色俱厉地质问寇连材是受何人指使?但寇连材咬定全系自己一人所为 。
盛怒之下 , 慈禧以宦官干政的罪名 , 把寇连材关押起来 , 不久又指令移交刑部处斩 。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二月 , 寇连材被押往菜市口处斩 。临刑时 , 寇连材镇静自若视死如归 。知道这被处斩的小太监犯事是因忧国忧民 , 围观的百姓为舍身取义的冦连材的壮举感动 , 不少人流下同情之泪 。
据说 , 光绪皇帝听到噩耗 , 痛苦流涕 , 几日不思饮食……
一名地位卑微的皇宫太监 , 在国受外侮 , 慈禧揽权误国 , 明知进谏必无好结果 , 仍然挺身而出 , 冒死直言 。
冦连材 , 为国为民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 , 让人钦佩 。
寇连才 , 中国历史上最值得受人尊敬的一名太监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其他网友观点
寇连材究竟作了什么事情 , 会导致杀身之祸呢?实际上 , 在历史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 一种大气凛然 , 一种自私营利 。
文章插图
【一】首先我们看大气凛然的说法 。
寇连材因为家中变故 , 父亲去世 , 无力抚养老婆孩子 , 逼不得已进入北京 , 在熟人的帮助下阉割进入宫中 , 专门负责为慈禧梳头 , 深得慈禧的赏识 , 所以给他的待遇也是很雄厚 。但是正值光绪要实行维新变法 , 于是慈禧将寇连材派到光绪身边 , 名为侍候光绪 , 实则是监视皇帝 , 慈禧要求其将光绪的一举一动都要向她通报 。但是 , 寇连材进入宫中后 , 对慈禧的专横霸道 , 不顾人民生死的态度非常曾恒 , 在慈禧派他到光绪身边后 , 他不仅没有向慈禧汇报光绪的动态 , 反而将慈禧很多所作所为向光绪帝进行了汇报 , 后来慈禧看到寇连材在光绪那探听不到什么消息 , 于是将其召回在自己的身边 。
文章插图
知死而不顾 , 冒死纳谏 。在回到慈禧身边后 , 面对慈禧对国事的麻木 , 以及不顾外敌入侵 , 反对维新变法 , 仍然过着奢侈享受的生活 , 他在内心做出了一个决定 , 要冒死上书纳谏 。他知道最终的结果是自己必死 , 所以 , 在上书之前 , 特意回家进行了探望 , 交代了后世 , 回到宫中将自己的积蓄分给身边的其他太监后 , 开始了他上书纳谏 。
1896年2月15日 , 他将早已写好的奏折交给慈禧太后 , 奏折共10条内容:
1. 请太后不要揽政权 , 归政于光绪 。
2. 不要修圆明园 , 幽禁光绪 。
3. 要顾及京师特大水灾 , 立即停止擅自动用的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 。
4. 赎回被日本占领的台湾 , 宁可赔款 , 不可割地 。
5. 不宜去掉忠直之臣而专用阿谀奉承之人 。
6. 皇帝没有后嗣 , 请择天下之贤者立为皇太子等等 。
这些内容 , 字字饱蘸血泪 , 条条切中时弊 , 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 , 都是当时许多人绝不敢说的话 。而寇连材居然将这些内容写进了奏折 , 并且直接递给了慈禧 。这奏折里条条都是针对慈禧 , 而且条条说的都是事实 , 以慈禧的那胸怀 , 她怎么可能忍受得了 。
一开始慈禧怀疑寇连材是受别人指使写的 , 寇连材光明磊落地说是自己写的 , 与别人无关 , 当场将奏折内容一字不落的背了一遍 。慈禧没想到 , 自己身边的太监竟然会写出这样的奏折指责自己 , 不禁怒火中烧 , 最终以“内监言事者斩”的朝例 , 再加上“私通宫外 , 泄露宫内事”的罪名 , 将寇连材送交刑部 , 立即正法 。
文章插图
【二】其次是自私营利的说法 。
翻看史料 , 一名当时的老太监回忆 , 给出了迥异于主流的说法 , 寇连材素来与慈禧太后的掌案太监王俊如来往甚密 。王俊如被珍妃卖官牵连 , 发往奉天充军 。寇连材异想天开 , 想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 想上一个奏章 , 自以为如果太后采纳了 , 可为升官之道 , 如太后不喜欢 , 仅是充军奉天 , 还可以与王俊如相聚 , 也是发财的一种途径 。因为清朝太监充军外地 , 人还未到 , 当地就先有人代办沿路车马饮食费用 , 到了军所 , 将军以下的官长无不高看 , 因是近侍太监 , 谁也不敢得罪 。但寇连材上了奏章后 , 不仅没有博得慈禧的喜欢 , 反而获一死罪……奏章并不出奇 , 交司房存库了 。
两种说法 , 截然不同 , 一个忠义大义凛然 , 为国为民 , 一个自私自利 , 自作聪明 , 历史上究竟是哪一种更符合历史的真实 , 还需要大家的各抒己见 。
其他网友观点历史的真相有时候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 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下 , 有些人会刻意抛出正面 , 但尘埃落定后 , 显现出来的往往又是反面 。
慈禧斩杀小太监寇连材就是这样一枚历史的硬币 。
文章插图
1943年 , 抗日战争进展到最关键的时候 , 有一出历史话剧在陪都重庆连续上演了三十多场 , 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这出话剧就是《清宫外史》三部曲之第一部《光绪亲政记》 , 该剧以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之间的权力斗争为主线 , 其中穿插了各种人物的不同命运 。
清宫小太监寇连材在这出历史大戏中 , 被塑造成了仗义执言、慷慨赴死的义士 , 他因为上疏慈禧太后 , 要求释放光绪帝 , 最后被暴怒的慈禧太后下令推出斩首了 。
此剧在当时的重庆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 大家在同情光绪帝遭遇的同时 , 也深刻地记住了这位“身残志坚”的小太监 。
太监尚知国家大义 , 我等中华儿女怎能不去作支持抗战的有志之士 , 热血战士!
文章插图
那寇连材是不是真如话剧所演绎 , 是一个忠烈爱国的有志之士呢?
近百年来 , 各种野史笔记和民间传说都是这样渲染的 , 源头是由梁启超开启的 。
梁启超在他的《戊戌变法记》中特意写了一篇《烈宦寇连材传略》 , 一方面大肆赞扬了寇连材的爱国情怀 , 另一方面又将慈禧处死寇连材渲染成了暴君的丑恶罪行 。
值得注意的是 , 当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六日午时 , 寇连材在北京菜市口被斩杀后 , 不光是梁启超 , 京城的清流党、维新派也纷纷站出来大力赞颂了寇连材的忠烈之举 , 许多人说他敢言他人之不敢言 , 甚至还有人将之比作了大明朝的直臣杨继盛 。
民间流传的基本也是这样的说法 , 都说寇连材因为忠君爱国 , 不顾清朝“太监不得干政”的祖制 , 公然上疏慈禧太后 , 因他的上疏牵涉了深宫秘事和敏感时政 , 终致被杀 。
文章插图
然而 , 当时一些理智有判断力的有识之士却不相信清流党、维新派以及民间流传的说法 。
理性智者不相信的理由主要有这么两点 。
第一点 , 寇连材被塑造成忠烈义士的时候 , 正值慈禧太后打压朝中清流党、维新派 , 联系到一些清流名士被罢官 , 维新派的强学会被查禁 , 因此有人认为寇连材是清流党、维新派刻意塑造出来的 , 其用意是抹黑攻击慈禧太后 。
第二点 , 寇连材所谓的上疏太有主张见地了 , 他一个粗通文墨 , 整日深处宫闱的小太监简直成了维新派的代言人 。
寇连材在上疏中具体都说了什么呢?
完全就是维新派的主张:归政光绪帝、赎回被日本占领的台湾 , 宁可赔款 , 不可割地、停止勘修圆明园、李鸿章不宜出使外洋、停止修建铁路、停用李鸿章和张荫桓、召回安维峻 , 等等 。
因为这两点 , 当时的《申报》便讲出了另一种真相:寇连材被杀是因为在皇帝面前妄谈 , 而非上折慈禧太后;临刑之前 , 寇连材也不是大义凛然 , 而是面有惨色——
拨开历史的迷雾 , 哪种说法才是历史的原本真相呢?
文章插图
回答这个问题 , 最好先来看看寇连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寇连材 , 原名寇成元 , 北京昌平南七家庄人 , 家中独子 , 十来岁时与顺义一张姓女子成亲 。光绪十六年 , 寇家遭遇变故 , 其父与一赵姓财主因为地界纠纷吃了官司 , 最终家破人亡 , 寇连材因此抛妻弃子 , 流亡京城并自宫入宫 , 成了一名小太监 。
入宫之时的寇连材十七岁 , 初在奏事处当差 , 是最低级别的太监 , 光绪二十一年 , 因为得到了总管太监崔玉贵的赏识 , 被补到了储秀宫 。
在储秀宫 , 寇连材从李莲英那里学来了一手梳头的功夫 , 并因此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欢心 。
从寇连材的经历来看 , 他就是一个被锁深宫的小民 , 根本不可能接触到外界的新思想、新主张 , 另一方面 , 他是个伺候女人的阉人 , 身上也难有忠烈血气 。
既然如此 , 那他为何又被杀了呢?
都是人性中的投机取巧在作祟 。
文章插图
据宫中老太监信修明回忆 , 寇连材与慈禧太后的掌案太监王俊如来往甚密 , 王俊如因为牵涉到了珍妃卖官的不法事 , 被发配奉天充了军 。
不曾想 , 王俊如的经历让寇连材产生了投机取巧的奇思妙想 , 他琢磨着凭借慈禧太后的恩宠 , 上一份折子 , 如果慈禧采纳了 , 自己一定可以升官;如果不采纳 , 惹到了慈禧 , 顶多跟王俊如一样 , 充军奉天 , 那也是一件坏事中的好事 。
怎么讲呢?
按照晚清的惯例 , 宫中近侍太监充军到外地 , 很多时候人还没到 , 当地就有人帮着代办沿路车马饮食费用了 , 到了充军军所 , 将军以下的长官无不对其高看一眼 。
在寇连材看来 , 这样的充军几乎可以当成到外面开眼界来看待 。
【清朝太监寇连材为何会被慈禧太后处死?他到底做了什么事?】只能说 , 寇连材不光身残 , 而且脑残 。
文章插图
打定这一主意后 , 寇连材便告假出宫 , 五天之内 , 他草就了一道折子 , 然后直接就去了颐和园乐寿堂 。
那天早上 , 慈禧太后刚起床 , 正在床上坐着梳头 , 寇连材头顶折子到慈禧面前高声嚷说:“奴才有事奏 。”
这股子讨厌劲让慈禧瞬间就怒了 , 她大骂一句:“这东西 , 不是找死吗?”
骂完 , 慈禧就成全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 , 让李莲英将他押到刑部治罪去了 。
因为清朝有太监不得干预朝政的祖训 , 于是刑部不问缘由 , 直接就把寇连材推到菜市口斩了 。
所以说 , 历史一经有心之人打扮一番 , 别有用心的假象就变成了真相 。
现实社会中的许多事也一样 。
聊这么一段历史 , 有一句话值得记住 , 事出反常必有妖——
推荐阅读
- 清朝皇帝打赏的金瓜子是干什么用的?对此你怎么看?
- 清朝男人的辫子多久洗一次?为何有人说英国传教士直呼令人感到恶心呢?
- 朱元璋设立不许宦官干政铁牌被哪个太监砸碎?
- 古代太监退休后何去何从?
- 余裁缝巧制慈禧衣
- 清朝是怎样选秀的?
- 清朝时期,宫女多大岁数可以出宫?
- 清朝妃嫔们的月俸禄有多少?如果放在现代是什么水平?
- 清朝的太监有多少工资?他们都怎么花的?
- 有些古代宫女为何要认太监做干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