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倾斜式棚架栽培设施及栽培技术

在提高日光温室间空地的土地利用效益上,既要兼顾日光温室空地间的温度、湿度、日照等不均匀的气候条件,又要考虑其成本及收益,是较为困难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将传统的葡萄避雨栽培设施改进为倾斜式棚架栽培设施,并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既节约成本,又可达到节约耕地、提高日光温室棚间空地综合效益的目的 。


1 葡萄倾斜式棚架设计
葡萄倾斜式棚架与传统的葡萄避雨栽培设施不同,传统的葡萄避雨栽培设施,一般是建在一片空地中,前后左右均无遮挡物,而葡萄倾斜式棚架是在 2 个日光温室之间的空地上,有日光温室后墙的遮挡,并且空地面积有限,倾斜式棚架设施在此基础上进行建设 。
棚架的东西向相邻日光温室北墙并与其同长,避雨棚面和栽培架面呈南高北低倾斜式平面,棚架四角和长边上有立柱支撑,相邻 2 道立柱间用钢管横梁连接,棚架长边每3.5~4.0 m 立 1 道立柱 。避雨棚面宽度比日光温室间距小1.6~2.0 m ;避雨棚面前高 2 m ,栽培架面前高 1.5 m ,避雨棚面后高 2.5 m ,栽培架面后高 2 m ,栽培架面与避雨棚面上下呈一体,由支柱连接,保持平行 。棚架四角柱用内倾式顶柱稳固,所有立柱底部用混凝土柱墩固定,避雨棚面由横向和纵向铁丝构成棚膜支撑网络,形成坚固美观的架体结构 。
棚架前立柱上有 2 根铁丝在东西方向连接各立柱,用于葡萄枝蔓攀爬上架,架面上东西方向连接有 7 根铁丝 。前立柱上连接的下层铁丝距地面 50 cm 左右,上层铁丝距离架面上最近的一根攀爬铁丝的垂直距离约为 50 cm ,使苗木成 45° 弯角爬上架面,改变葡萄下段的生长势,使葡萄可在距离地面 40 cm 直至上架段均可留结果母枝着生葡萄,改变过去上架与架面成直角弯,下部成空杆的设计弊端 。


2 栽培技术
2.1 品种选择
不同葡萄品种对土壤、气候条件要求差别较大,选择适宜的品种与适合的栽培方式,是栽培成功的根本保证。由于日光温室棚间空地特殊的环境,除了考虑产量和品质外,宜选择抗逆性和生长势强的葡萄品种,目前表现较好的品种为黑芭拉多和夏日阳光 。
2.2 栽植方法
由于葡萄无主根,对坚硬的土壤根系穿透力差,吸收根属肉质根状,大部分都集中在 50~60 cm 的范围,采取挖定植沟的方法定植,每条定植沟内均匀撒施无土栽培废弃基质和鸡粪有机肥 1∶1 的混合物,撒施量为 85~90 kg/m 3 ,以利于改良土壤,提高肥力,扩大吸收根区肥土面积 。苗木栽植时向西南方向倾斜 45° ,有利于葡萄上下架防寒埋根颈部打弯,接口部分不易断裂,浇水先浇透根区即可,然后逐步分期浇水,以避免定植沟局部下沉,高低不平,苗木出现东倒西歪现象 。苗木定植后需及时叠后埂、整线沟,可有效解决葡萄安全越冬和集中肥水管理问题 。
2.3 整形修剪
葡萄倾斜式棚架苗木幼苗阶段采取双主蔓整枝,3 年成型后改造成单主蔓整枝 。
2.4 肥水管理
生长期追施速效肥,4月中旬至6月中旬生长季节前期以氮肥为主,6月下旬至8月上旬生长季节中期以氮、磷、钾肥为主,8 月中旬至 9 月中旬生长季节后期以钾肥为主 。一般 15~20 d 追施 1 次速效肥,定植第 1 年每次施50g/株,第2年施100g/株,第3年以后施150~200g/株 。
【葡萄倾斜式棚架栽培设施及栽培技术】 葡萄埋土前及出土后要及时浇水,旱季视墒情每隔 7~10 d 浇 1 次透水,结合追施速效肥进行 。雨季一般基本可满足葡萄生长结果的需水量,但要根据墒情灵活浇水,雨涝时要及时排水 。
2.5 病虫害防治
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葡萄常见病虫害有炭疽病、霜霉病、白粉病、螨类、蚜虫等,这些病虫害一旦大面积暴发后将很难防控,因而在发病高峰期,要密切关注田间情况,实现在发病前施治,以防治为主;冬季清园时,及时喷施石硫合剂,清除过冬虫卵、病菌等 。


2.6 越冬防寒
北方葡萄栽培地区,冬季葡萄枝蔓一般需下架防寒埋土,要采取分期埋土 。北京通州地区,第1次要在立冬时修剪浇足水后开始埋土;第2次在小雪前,地面开始冻结时,将定植沟内全部加一层厚为 8~12 cm 的土层;第3次要在小雪后大地封冻前,往沟面加厚度为 40~50 cm 的土层,要显现出苗根处略高的土堆状,以免出土时挫伤苗根,并将定植沟埋成前边略低、后边高的缓坡形沟面,有利于冬天太阳直射沟面,减少冻土层厚度和安全越冬 。冬季防寒埋土不宜过早或过迟,过早不利于枝条营养充分积累,过迟枝蔓易受冻害,特别是在新定植苗木遇上早霜冻来临早的年份,葡萄根颈部易受冻伤,影响苗木萌芽和成活率 。
3 结语
中国日光温室的面积增加迅速,日光温室间空地大量浪费,而葡萄避雨栽培是我国设施栽培优质葡萄的主要形式 。本文将传统的葡萄避雨栽培设施改进为适合日光温室棚空区建设的倾斜式棚架,节省材料、节约成本的同时,又可增加葡萄结果面积,结合相应的栽培技术,实现了提高耕地利用率和增加效益的目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