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长荣重用柴胡经验医案

柴胡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微寒,味辛、苦;归肺、脾、肝经 。其基本功效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多用于透表泄热、和解少阳、诸疟寒热证、肝胆湿热证等 。临床常用量为3~9 g 。
【俞长荣重用柴胡经验医案】俞长荣重用柴胡经验
福建著名伤寒学家俞长荣教授指出,小柴胡汤为少阳病主方,本方主药柴胡用至半斤,虽汉制与现代不同,但与麻、桂、芍、姜等比较,几多至3倍,可知其功用甚广,而柴胡必须重用方为遵仲景原意,用诸临床,颇有所得 。
如治董某崩漏,精神刺激诱发,形体壮健,面红,断为热入血室,重用小柴胡汤:柴胡125 g,半夏100 g,黄芩45 g,甘草45 g,人参15 g,大枣30 g,生姜45 g,4剂后阴道出血止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少阳司天之政……血崩胁满 。”血室在躯壳之里、肠胃之外,属半表半里之少阳部位 。因少阳不能透达所致之崩漏,取透热宁血法,重剂起沉疴 。李可老中医治刘某急性胆道蛔虫症合并急性胰腺炎案,重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用至125 g 。服第一剂药,2小时后腹中雷鸣,频转矢气,呕止,痛去十之七八,后将两次药汁一并服下 。2小时后,痛全止,热退净 。
叶桂(天士)“柴胡劫肝阴”一说,影响颇大,现临床用量多在6~12 g 。但俞氏在临证中发现,如遇发热患者,上述剂量难以奏效 。应用柴胡作为和解退热药时,一般用量在30 g 左右,如遇高热不退(39~40℃),用量则可至50 g,并同用大枣、生姜,抑制其苦寒疏泄太过的副作用,可保无虞 。而作为升提或引经药时,用量可最小,用于疏肝解郁时,用量稍大 。
如治孙某,男,63岁,因左肝叶切除术后低热2个月就诊 。1995年 B 超发现左肝内结石,遂于7月初行左肝叶切除术 。术后引流不畅,有较多积脓,经多次排脓,仍有少量脓汁无法抽出 。患者术后低热2个月余,体温晨起正常,下午升至37.5℃左右,伴轻度畏寒,晚6时左右汗出热退 。刻下症见:低热,乏力,小便微黄,大便偏稀,舌淡红,苔白厚腻微黄,脉沉弦略滑数 。既往因胆石症于1994年底行胆囊切除术 。西医诊断:左肝叶切除术后;中医诊断:内伤发热 。中医辨证:胆腑郁热,少阳枢机不利 。治法:和解少阳 。处方:大柴胡汤加减 。药用北柴胡30 g,炒子芩18 g,清半夏6 g,枳实15 g,赤芍15 g,大叶金钱草30 g,蒲公英30 g,鲜荷叶30 g,生姜3片,大枣5枚 。上方1剂后,体温复常,5剂服完,体温一直未再升高 。因舌苔仍厚,上方加佩兰叶9 g,淡竹叶6 g,减柴胡、黄芩用量,继用5剂,舌苔亦退 。复查 B 超,积脓消失 。
肝胆疾患多属柴胡汤证 。本例发热乃术后引流不畅感染所致,热虽不高,但午后发热,微恶风寒,傍晚汗出而解 。特征类似柴胡证“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之发热 。方中重用柴胡30 g 为君,意在取其退热疏解之功 。柴胡用量不同,则各有专攻,小剂量长于升散,一般剂量用以疏肝,大剂量则重在清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