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方有哪些?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 发表温经两法彰;
若非表里相兼治 , 少阴皮热易能康 。
(一)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组成与功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由附子9克 , 麻黄6克 , 细辛3克组成 。水煎服 。
本方具有助阳解表、温经散寒之功效 , 是主治少阴与太阳两感证(即阳虚兼外寒证)的首选方剂 。
临床应用以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四肢不温、欲卧和脉沉细为其辨治之要点 。但阳气衰微 , 下利清谷 , 脉微欲绝 , 虽有外感 , 当以救里为急 , 非此方所宜 , 应加注意 。
凡属阳虚兼外感之感冒合并心肌炎、寒性哮喘、风湿性脊柱炎、头痛、背冷痛、腰腿痛、肾绞痛、面神经瘫痪、三叉神经痛和太阳穴痛等病症 , 用治有效 。(二)加减方法D如因恣食生冷而致腹痛者 , 加干姜、公丁香 , 以温胃肠而祛寒止痛 。②因受寒遭冻而下肢疼痛者 , 加木瓜、牛膝、威灵仙、当归、五加皮 。③产后水肿 , 合五芩散 。
(三)名中医用方心悟
宋·郭坦(履道)(宋代医学家)
指迷附子细辛汤 , 即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川芎、生姜 , 治头痛连脑户 , 或额问与眉相引 , 如风所吹 , 其脉微弦而紧 , 谓之风冷头痛(摘自《十便良方》) 。
明·王肯堂(明代医学家)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 治肾咳 , 咳者腰背相引而痛 , 甚则咳涎;又治寒邪犯脑 , 致脑齿痛(摘自《伤寒证治准绳》) 。
明·赵献可(明代医学家)
有头痛连脑者 , 此系少阴伤寒 , 宜本方 , 不可不知(摘自《医贯》) 。
清·张璐(路玉)(清代医学家)
暴哑声不出 , 咽痛异常 , 卒然而起 , 或欲咳而不能咳 , 或无痰 , 或清痰上溢 , 脉多弦紧或数疾无伦 , 此大寒犯肾也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 , 并以蜜制附子噙之 , 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摘自《张氏医通》) 。
赵明锐(名老中医)
有部分患者 , 当外感寒邪之后 , 恶寒、体痛、骨节疼痛、头项强痛、咳嗽或喘等表证具备 , 惟不发热、脉迟缓 。此为阴虚无力抵抗外邪 , 属阴虚里寒之证 。必须用温阳、扶正 , 兼散寒邪 , 补散兼施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去麻黄 , 加白术、炙甘草治疗此病 , 应手获效 。
素体阳虚 , 复遭风寒之邪 , 侵袭肌表 , 滞于脉络 , 证见肢体疼痛 , 手足不温 , 得热则痛减 , 遇寒则痛甚 , 春夏好转 , 秋冬增剧 , 脉沉迟等一派阴寒脉证者 , 服麻黄附子细辛汤可以获效(摘自《经方发挥》第136页) 。
颜德馨(上海铁道医学院教授)
临床尝见顽固性哮喘 , 用大量激素亦不为功 , 端坐喘息 , 日以继夜 , 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每味用量皆为9克) , 一剂而安(摘自《名医特色经验精华》第120页) 。
王临轩(四川遂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附子先煎24克 , 麻黄10克 , 细辛6克) , 加茯苓14克、白术12克、葱白10克、甘草3克组成“温阳撤邪汤” , 具有温阳撤邪 , 调化交济 , 消利固守之功效 。主治以水肿、蛋白尿、高胆固醇血症和低蛋白血尿等特征的肾病综合征(摘自《名医名方录》第4辑第73页) 。
李介鸣(中医专家)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炙麻黄、北细辛各6克 , 制附子10克)合生脉散(人参15克 , 麦冬、五味子各12克) , 加黄芪20克 , 桂枝、甘草各10克 , 丹参18克组成“温阳益气复脉汤” , 具有温阳益气 , 和络复脉之功效 。主治心肾阳虚 , 心阳不运所致脉象迟滞结代 , 心悸怔忡 , 胸憋气短等症 , 包括现代医学的病窦综合征以缓慢为主者 , 以及单纯性窦性心动过缓 。临床应用多获良效(摘自《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第142页) 。
朱宝贵(中医专家)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芷、生黄芪、防风 。治疗外感风寒 , 清涕淋漓 , 前额疼痛 , 神疲乏力 , 欲寐、畏寒、纳差、脉沉稍细或弦滑、舌淡、舌薄白而润 。证属阳气不足 , 卫外无力之鼻炎 , 多能收效 。
治疗外感风寒湿 , 凡证见头重、晕、痛 , 眼皮发沉 , 目欲闭合 , 肩胛疼痛不举 , 恶寒尤重 , 发热无汗 , 舌胖、苔薄白 , 脉沉细者 , 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1~2剂即愈 。无论一般外感风寒或夏日伤寒 , 其辨证要点为明显恶寒 , 尤其是整个背部有异常寒冷的感觉[摘自《浙江中医杂志》1990;(2):84] 。
靖占元(中医专家)
如老年人感冒发热用解热镇痛药发汗解表而未获效 , 反而发热日趋严重 , 是少阴本虚兼太阳外感所致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 多能获效[摘自《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14(4):24] 。
曹庄(中医专家)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半夏、茯苓各10克 , 百部、炙甘草各6克 。治疗久咳病人30余例 , 常获良效 。如果寒邪犯肺 , 肃降失权 , 肾不纳气而久咳者 , 以本方加紫石英15克 , 茯苓10克 , 干姜3克 , 五味子2克;如果症属脾肾阳虚 , 肺部有散在干、湿啰音而久咳者 , 以本方加桔梗、炒白术、苏梗、炙甘草各5克 , 半夏3克 , 莱菔子1.5克 , 常常可以奏效[摘自《辽宁中医杂志》1980;(3):20] 。
薛玉山(中医专家)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小儿寒痰喘嗽70例 。均用西药无效 , 而改用本方(各药均3~6克) 。每日1剂 。水煎服 。7天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治愈51例 , 占72.9%;显效15例 ,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7.2%[摘自《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6):377].
李文华(中医专家)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10克 , 炙麻黄6克 , 细辛3克)为基本方 , 加味治疗病窦综合征21例 。如畏寒肢冷者加桂枝、肉桂;气虚加党参、黄芪、炙甘草;血淤加川芎、丹参、桃仁、红花;胸闷痛加瓜蒌、薤白、郁金;心悸重加琥珀、龙骨、牡蛎 。每日1剂 , 水煎服 。15天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显效19例 , 无效2例[摘自《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3;(1):30] 。
孟昭全(中医专家)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炙麻黄、细辛各9克 , 制附子12克)加炙黄芪24克 , 桂枝、川芎、当归各12克 , 肉桂6克 , 甘草9克 , 生地黄20克 , 麦冬15克 , 五味子10克 。每日1剂 。水煎服 。30天为1个疗程 。治疗病窦综合征50例 。治疗结果:显效14例 , 有效27例 , 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82% 。本药副作用有口干、上腹饱胀、纳差12例 , 阵发房颤5例[摘自《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5):280_ 。
谢雁鸣(中医专家)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方 , 加味治疗32例老年窦性心动过缓 。如心气虚合生脉饮化裁;心阳虚合炙甘草汤化裁;阴阳失调合柴胡桂枝龙蛎汤化裁;连续服药30天 。治疗结果:治愈(心率60次/分钟 ,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 有效6例 , 无效2例[摘自《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1;(2):20] 。
庄福渊(中医专家)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制附子各10克 , 细辛6克)加味治疗心动过缓60例 , 如淤血痹阻较甚 , 加丹参、川芎;痰浊阻闭 , 加瓜蒌皮、薤白;心气虚加党参、炙甘草;心血虚者加当归、阿胶;心阴虚者加麦冬、五味子 。每日1剂 , 水煎服 。3周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显效52例 , 无效8例[摘自《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4;(4):16].
董福轮(中医专家)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 , 加味治疗肺心病心功能不全55例 。如形寒肢冷者加松杖、干姜;喘促不得息者加紫石英、鹅管石、射干;浮肿明显者加凤尾草、车前子;吐血色泡沫痰且量多者加苏子、白芥子;发热加石膏、黄芩;汗出、口干、舌绛者加南北沙参、五味子 。治疗结果:痊愈10例 , 好转43例 , 无效2例[摘自《黑龙江中医药》1994;(5):13] 。
郭振营(中医专家)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制附子12克 , 炙麻黄10克 , 细辛3克)治疗低血压 , 常常可以收到满意的疗效 。因麻黄碱能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 作用缓慢持久 , 细辛煎服也可以升血压 , 附子强心 。故服5~7剂 , 升压效果明显[摘自《河南中医》1987;(6):211 。
李云芳(中医专家)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各药均为10克)加桂枝30克 , 党参20克、炙甘草10克 。每日1剂 。水煎服 。治疗低血压(低于90/60mmHg/8kPa) 20例 。治疗结果:显效5例 , 有效14例 , 无效1例 。本方虽然剂量很大 , 但无1例出现副作用[摘自《湖北中医杂志》1994;(3):封3 。
李学贤(中医专家)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各药均为6克)加川芎30克 , 白芥子、远志、石菖蒲、牛膝各15克 , 红花10克 , 甘草6克 。治愈顽固性头痛60例 。每日1剂 , 水煎服 。治疗结果:痊愈28例 , 显效32例 。总有效率为100%[摘自《山东中医杂志》1986;(4):184](按:川芎用量不宜过大 , 也不宜久服 。临证用当慎之) 。洪智林(中医专家)以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15克 , 麻黄、细辛各6克)治疗均有泌尿系结石病史的肾绞痛12例 。这12例均在服药后半个小时疼痛减轻 , 1个小时内疼痛消失 。
张振东(中医专家)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制附子60克 , 麻黄10克 , 细辛6克)治疗脱疽初起21例(多为阴寒凝结四肢末端 , 经寒络痹 , 血脉运行不畅而致 。先煎附子1个小时后 , 再下麻黄、细辛 。治疗结果:治愈15例 , 好转4例 , 无效2例[摘自《浙江中医杂志》1988;(6):254] 。
邓宪武(中医专家)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干姜、桂枝、川芎、通草、甲珠 。治疗素体阳虚 , 寒邪侵袭肝肾经络 , 有明显表证而无热象的乳腺炎20例 。均取得显著疗效[摘自《云南中医杂志》1982;3(1):56」 。
魏道雷(中医专家)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乳香、没药、红花、柴胡、黄芪、狼目、郁金、生姜 。治疗10余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 均取得较好疗效[摘自《新中医》1992;(1):17j 。
余立中(中医专家)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黄芪、白术各30克 , 薏苡仁20克 , 当归、生赭石各15克 , 甘草5克为基本方 。加味治疗原发性面神经麻痹132例 。如风胜者加防风、僵蚕各10克;湿者加苍术15克 , 防己12克;寒胜者去当归、黄芪 , 加桂枝10克 , 羌活6克;病久者可选用全蝎、牡蛎、白芍、石决明、木贼、地龙和乌梢蛇等 。治疗结果:治愈118例 , 好转11例 ,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8%[摘自《四川中医》1985;(3):11] 。
谢海洲(名老中医)
我在治疗寒痹证常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基础方 , 配伍鹿角胶、补骨脂、巴戟天等温肾之品 。若寒甚者 , 以易附子为炙川乌、夹草乌 , 以增强散寒之功;心悸者慎用麻黄 , 因麻黄可致心慌与汗出 , 也可以去麻黄 , 加黄芪、茯苓、五味子等养心安神之品 。又大动脉炎用当归四逆汤效果不明显时 , 可考虑加人此方·以增强疗效 。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二仙汤、生脉饮 , 经常用来治疗脉迟症(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我也曾将此方加味用于脉迟而不能安起搏器或安起搏器失灵的患者 ,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对于阳虚型感冒患者 , 应用本方也颇能取效(摘自《谢海洲临床经验辑要》第316页) 。
日·须永隆夫(日本汉医学家)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愈眩晕证 , 证见时有眩晕 , 平素畏寒 , 稍进冷食即腹泻 。服本方而痊愈[摘自王克勤翻译的《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2;(4):34 。
日·三谷和合(日本汉医学家)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颗粒治愈数例痰钦咳嗽 , 效果显著[摘自戴豪良翻译的《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5;(1):201.
日·冈天道三(日本汉医学家)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愈自发性气胸1例 。病人患小叶性肺炎 , X线显示5~6肋间自发性气胸 。用本方治疗1周 。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 X线拍片复查气胸消失[摘自韩胜保翻译的《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0;(5):39].
日·清水宏幸(日本汉医学家)
以温阳散寒通窍之麻黄附子细辛汤 , 治愈1例因肺脾阳虚所致的过敏性鼻炎15年的女病人(证见喷嚏、流清涕、鼻塞、易疲劳、肢冷、舌淡体胖、有齿痕、苔白和脉沉)[摘自王克勤翻译的《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2;(4):34_.日·坂东正造(日本汉医学家)10年前 , 用小青龙汤治疗过敏性鼻炎 , 多能取得良好疗效 。但近年来却难以见效 , 而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则能获良效 , 用其他药物对鼻塞无效时 ,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也有效果 。
日·佐藤弘(日本汉医学家)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咳喘 , 面色苍白 , 舌淡少苔 , 有齿痕 , 鼻内有大量分泌物) 。服药数周 , 局部和自觉症状均好转[摘自傅德之翻译的《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4;(2):22] 。
日·吉益为则(东洞)(日本汉医学家)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方有哪些?】麻黄附子细辛汤 , 治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发热、脉沉、四肢不温)而不急迫 , 有痰饮之变者(摘自《方极》) 。
治手足冷 , 发热 , 脉沉者 , 或脉微细而恶寒甚者(摘自《方机》) 。
日·大塚敬节(日本汉医学家)
麻黄附子细辛汤多用于虚弱者及老人之感冒、支气管炎 。其适应证为恶寒微热、脉沉细、全身倦怠、无气力和好横卧等 。有以上症状者 , 如用此方可去恶寒恢复气力 , 诸症即快愈 。在虚弱者咳嗽、时时背部觉恶寒 , 有稀薄水样咳痰、尿稀薄且多量 , 脉象沉细 , 贫血性、无气力者 , 用之有著效 。但脉浮紧、病状发扬者不可用之(摘自《汉方诊疗实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