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翦父子掌管秦国六十多万的兵权却不敢谋反?
王翦率军灭楚时,兵力达60万,大秦几乎“空国中甲士” 。
其间,王翦更是率军坚壁不出达1年多,长期坐拥大军 。
绝大部分军队都长时间委任于一将,一般情况下君王是睡不着觉的 。
可是,整个灭楚之战期间,秦王政都似乎很坦然 。他既不掣肘,也不遥制,似乎笃定王翦不会谋反 。
这是为何呢?
兵是谁的兵?将是谁的将?历代武将为乱,都有两个前提:兵为将有、财务独立 。
如果兵是朝廷的兵,军队的主要供给都依赖君王,那么,将军再牛逼,也就是一个打工的 。
文章插图
战国时的名将,都是这种打工仔 。
战国时,普遍实施的是征兵制 。
士兵本是各郡县乡的编户齐民 。男子到了一定服役年龄后,将姓名登记再公家的名册上,按国家需要,服一定的徭役、兵役 。
战事一发,国家从相应郡县征发兵马,再君王指定将领领军 。
战事结束,论功行赏 。赏赐完毕,士兵回家接着为民,将领回朝接着做官 。
同样,对于将领来说,除了作战期间需要听命于上级将领,平时各有所属,与大将并无隶属关系 。
兵是大秦的兵,将是大秦的将 。
一旦为乱,这些将士的姓名登记于名册,家人也会受累 。
同时,战国时,将领没有私人地盘,除了部分补给靠就地解决外,大部分补给由国家统一调度、安排 。
军队规模越大,就地解决的部分就越有限,就越需要国家统一安排 。
所以,对将士来说,杀敌立功也是正经事,不会跟着造反 。
白起也好,李牧也罢(战国各国皆为征兵制),无论曾经统领多少兵马,一旦“君要臣死”,往往毫无抵抗之力 。
听谁的调令大将领兵的合法性,完全来自国君的任命 。
而国君的意志,是通过严谨的”符玺节“三位一体的体系来实现的 。
文章插图
尽管国君不多干涉将领的战场指挥,但一旦国君想要调整军队,只需玺、符、节就可 。
盖有御玺的文书、存于君王处的虎符、通关凭证,三件物品 。
尤其是虎符,一半存于君王处,一半存于领军将领处,一旦有人带着君王的一半虎符到来,两符相合,就可以获得发布君王命令的权力 。
魏国的晋鄙,久为宿将 。他在看到信陵君带来的虎符时心中存疑,要请示魏王 。
信陵君身边的朱亥直接一锤子砸死他,魏军将士也没办法唧唧歪歪,只能听命 。
因此,除非军中的主要将领全部都被大将“搞定”,否则,大将即使自己不服从,也没有任何办法 。
而秦国的军制下,大将不可能获得“搞定”大多数将领的机会 。
强人监督尽管君王一般放手,不干涉大将具体的指挥,但君王也不是“二”,是设有专门监察部队行动的官员的 。
史书未载王翦部队的监军使者,但一般重要部队的监军使者的背景都在领军大将之上,其影响力也极大 。
文章插图
比如,后来蒙恬军队的监军使者是公子扶苏 。
而大将,是无权斩杀监军使者的 。
当初,齐国司马穰苴领军,监军庄贾傲慢无纪,态度蛮横,司马穰苴严明军纪,杀气腾腾,但也知道“君之使不可杀之”,只斩杀使者的随从,砍一跟车上的木头了事 。
可以说,在严密监视下,大将是没有机会收买军队的 。
有些“例外”的王翦当然,如果王翦无论如何都造不了反,那他就不用费尽心思讨要良田美宅“以自坚”了 。
为了防范大将为乱,秦确实有完善的制度 。但是,征楚时的王翦有点“例外” 。
一来,王翦父子领军时间已经非常长了 。
文章插图
秦国大将为战时由君主临时任命,其意义在于削弱大将与将士们的私人关系 。
但是,在灭楚之前,王翦已经领大军进行了灭赵、灭燕战争,每次都领数十万大军,其中,灭赵战战争曾与李牧相持年余,此外,其子王贲也领导了灭魏战争 。
可以说,除了调动军队不多的灭韩之战以外,其余各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 。
尽管系临时受命,但王翦长期领大军,在军中已经树立了极高的威望 。
所以,在秦王否定其“灭楚需要六十万”的主张后,王翦已经“因谢病,归老于频阳”了 。
王翦可不是白起!这可不是和秦王赌气!早早归老,离开军队,才能活得安稳!
二来,这次是“空国中甲士” 。
你找某宝借一些钱,某宝有严格的信用体系,人家不怕你不还 。
但是,如果你把他所有的钱都借到手里了···那问题就不是什么信用体系可以解决的了 。
因此,如王翦自己所说:秦王怚而不信人,空国中甲士委任给我,很危险!
王翦的例外在于:“借”的兵足够多,个人影响力足够大 。
王翦“自固”之术王翦为使秦王安心,不断找秦王政讨要良田美宅,讨得连身边的将领都看不过去了 。
其“自固”之法有两重用意 。
1、自降个人恩德 。
将领的影响力,有两种类型 。
一类是“个人恩德” 。
古代不少良将,以“不贪女子财物”,“散财以飨士卒”以得士卒之心 。
或者,如安禄山一般,通过自己请求天子赏赐诸将,加强自己的影响力 。
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王翦身上,那他就很危险了 。
而且,对于影响力近乎“过剩”的王翦来说,他不必采取这些措施 。
另一类,是更容易领取“君王恩德” 。
文章插图
将军能打,将士追随他能立功,即便将军如霍去病一样“贵不省士”,将士也乐于跟从 。
这种恩德,来与君王 。将军只是帮助将士领取恩德的中间人物 。
一般要作乱的将领,多立足于强化个人恩德,削弱君王恩德 。
还未出征,王翦就不断请赏,连身边的将领都以为“亦已甚矣” 。
王翦的行动在军中表明:王翦只为自己博取君王恩德,不施展私人恩德 。
相反,秦王不断赏赐王翦,也表明:恩德属于秦王!
2、加强君臣互信 。
王翦应当还记得自己不久前干过的“好事” 。
他与李牧对峙不能取胜时,参与实施反间计,使李牧被杀 。
现在自己领空国之军在外,一旦君臣不能长期保持互信,那么,谣言来时,难保君王不会“宁可信其有” 。
文章插图
王翦屡屡请赏,其目的与小孩子撒娇原理一致:小孩越是撒娇,越是表明自己对大人的依赖 。
王翦虽功高,但并不是“功高不赏”,君王只需多给良田美宅,就可以赏赐其功 。
但是,总的来说,王翦的所作所为,并不是表明他具备了谋反的能力 。
他之所以不断请求私人赏赐,其目的是为加强秦王信任,以防止被“易将”,也是为了降低个人名声,使秦王安心 。
总的来说,在大秦的军制下,领军大将谋反的机会极小 。
王翦因为领导的军队足够多,影响力足够大,比较特殊 。
但是,王翦在出征前及出征之初,就通过不断请赏,降低个人恩德,自己将其造反的可能提前被大大降低 。
因此,王翦领“空国之军”在外,或进或退或坚壁养士,秦王政不遥制,不掣肘,放手使用,遂成灭楚之功 。
其他网友观点在秦始皇面前,所有人都只是棋盘上的棋子,即使手握60万大军的王翦也一样 。就算王翦再有能耐,他这孙悟空也逃不出秦始皇的五指山 。
文章插图
王翦虽然是周灵王的太子晋的十八世孙,然而传到他这一代,家道早已中落,因此他与平民无异 。
不过他运气不错,被秦始皇选中,在其身边做事 。
像他这样的人应该不少,秦始皇选中他们就是想要找出一两个有能力的人才出来,委以重任 。
后来,王翦在一众人中脱颖而出,争取到了攻打赵国的机会 。
他没有辜负秦始皇的期望,一战成名,接连夺取了赵国的九座城池 。
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秦始皇就在布局自己的棋局了,大将想要反叛是不可能的 。
之所以启用出身低微的王翦,就是因为他在朝中和军中毫无根基,他只能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
这种人别说没能力反叛,从利益考虑也不会反叛的 。
在秦始皇清除了秦国内的吕不韦和嫪毐势力后,做到真正的大权独揽,他终于可以开始实施自己的一统天下计划了 。
王翦因为此前的表现,被授予了消灭赵国的使命 。
秦国的计划是,由王翦和杨度二人分兵攻打赵国 。
由于赵国连年被秦国打,兵力严重不足,此番面对两路秦军,必然顾此失彼,首尾无法相顾,最终赵军必败 。
然而秦军忘了赵军的主帅叫李牧,此人多次力挽狂澜,挽救赵国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次也不例外 。
由于李牧的存在,战局陷入了焦灼状态,整整一年都没什么进展 。
文章插图
秦始皇明白,王翦在外领军的时间有点长了,再这样下去,让他在军队中发展起自己的势力就不好了 。然而临阵换将也不合适,必须想办法打破僵局 。
秦朝君臣经过商议,决定采取离间计除掉李牧 。赵国非常配合的更换了赵军主帅,王翦那边立刻向赵军发起猛攻,不久就攻下了赵国都城,赵国灭亡 。
接下来今年,秦始皇本来想修生养息,暂缓对外用兵 。谁知却发生了“荆轲刺秦王”事件 。
秦始皇这下可忍不住了,竟然有人敢行刺我?来人,去把燕国给寡人灭了 。
于是,这任务又交到王翦手中 。
燕国在战国七雄中一直属于小透明,实力很弱 。王翦率领秦军,在易水河边大败燕军 。
眼看着王翦就要灭掉燕国了,此时却收到秦始皇的命令:撤军 。
秦始皇的盘算很明显:王翦这人是有将才的,如果现在让他连灭两国,威望会不会太高了?到时候万一还要用到他统帅大军,会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因此,此时最好的做法是让他少立功,给其他人多一些机会 。避免出现王翦在军中一家大度的情况 。
于是灭亡魏国的任务就和王翦没什么关系了 。
但是为了避免王翦闹情绪,导致以后打仗出工不出力,秦始皇很机智地启用了王翦的儿子王贲 。
毕竟,用你儿子不用你,你王翦总不能有意见吧?
当时魏国已经被秦国蚕食的差不多了,但是魏国的位置刚好挡在进军楚国的路上,因此想要消灭楚国,必先灭亡魏国 。
文章插图
而楚国也明白情况,于是派出援军支援魏国 。
王贲倒是没让秦始皇和王翦失望,他率领的秦军,先击败了楚军,然后再掉头攻打魏国 。
魏国的都城大梁是当时少有的坚城,秦军久攻不下 。换做其他人,只能打持久战了 。
然而王犇并非普通人,他引黄河之水水淹大梁城,仅用了三个月便攻下大梁城,魏国就此灭亡 。
消灭魏国后,下一个目标便是楚国了 。
然而派谁去执行这个任务呢?
当时秦始皇询问了身边的将领一个问题:消灭楚国要用多少兵力?
王翦给出的答案是60万,而李信给出的答案是20万 。于是秦始皇果断选择了启用李信,还对外声称,王翦老了 。
其实,用多少兵力不是重点,即使王翦说用20万,李信说用60万,秦始皇也会以李信老成持重唯有启用他的 。
因为秦始皇这时候已经开始要打压王翦了,不想再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 。
当一个将领的功劳过大的时候,就有可能威胁到君权,最好的做法是将功劳尽可能多地分给各个将领,避免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
文章插图
而王翦也对秦始皇的想法心知肚明,于是骑驴下坡,自称年纪大了,请求告老还乡 。
于是,李信便带着20万人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往楚国进军了 。
李信的计划是兵分两路,由蒙恬率领偏师吸引楚军主力,而李信本人率领秦军主力,绕到楚军侧翼发动突袭 。
其实,李要20万秦军完全够用了,只要不发生意外 。
然而,意外偏偏就发生了 。
秦国丞相昌平君反叛了,一时间,被秦国占据的旧楚地百姓纷纷响应,叛军声势浩大 。
无奈之下,李信只得撤军平叛 。
结果被楚将项燕抓到漏洞,不断追击撤退的秦军,一时间秦军损失惨重 。
虽然后来昌平君的叛乱被平息,但是秦军已无力继续征讨楚国了 。
秦始皇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再次启用王翦 。王翦依然要求使用60万秦军伐楚,秦始皇为了心中的伟业,只得答应 。
然而,此时整个秦国的精锐可以说都掌握在王翦手中了,秦始皇能放心他才奇怪了 。
于是,他和王翦说,你在前面好好打仗,你的家人我会好好“照顾”的 。说得好听,其实是把王翦的家人当做人质罢了 。
与此同时,秦始皇还在王翦麾下安插了大量自己的人 。这些人都是靠着军功升上来的,和王翦并不熟,秦始皇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 。
这还不够,毕竟这可是60万大军呀 。于是秦始皇往王翦军中派遣了比以往更多的监军,防止他图谋不轨 。
文章插图
做完这些准备后,秦始皇才不情不愿地让王翦上路 。
王翦也不是傻子,一看秦始皇这架势,明摆了不信任自己,也许楚国灭亡之日,便是自己身首异处之时 。
为了让秦始皇放心,王翦不断给秦始皇写信索要赏赐,田地、房产、财物、佳人,只要能想得到的他都要了一遍 。
秦始皇一看,原来王翦是想要荣华富贵呀,这好办 。能用钱解决的问题根本不算问题,于是秦始皇开开心心地满足了王翦的要求 。
看到自己的做法起作用了,王翦便安心布置对楚军的作战 。
王翦知道,这60万大军是秦始皇的心头肉,因此为了避免秦军伤亡,和楚军打起了持久战 。
当然,这肯定是得到了秦始皇同意的,不然他又要担心军队变成王翦的私兵了 。
楚国国力远不如秦国,最后楚军硬是被秦军给拖垮了,楚军主力被王翦消灭 。
然后他又花了一年时间,彻底消灭楚国残余势力,楚国至此灭国 。
此战奠定了王翦在秦国的地位 。然而由于秦始皇的顾忌,王翦再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大的作战,在家安度晚年,寿终正寝 。
文章插图
我们可以看出来,秦始皇从头到尾都在避免武将做大,威胁自己的地位 。因此不管王翦有没有反意,他根本没有机会反叛 。
在秦始皇手下做将领,除了忠心做事,没有其他选择 。一旦将领有点小心思,秦始皇可以让他立刻失去兵权,身首异处 。
面对这样的君主,王翦自然不敢谋反了 。
其他网友观点这个问题应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分析:
1.王翦当时是秦国国内有数的武将,秦宗室待王翦家族不薄,可以说,他是秦国变法以来的既得利益者,他没有必要谋反 。而且,王翦虽然帅军出征,但是,他的妻子儿女自己其他家族成员是在咸阳为质的,这也是秦国将领出征的惯例,基于此,王翦也是不敢谋反的 。
2.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基层士兵一般是不认识国君及主帅的,军队的调动及出征、征伐,主要是依凭虎符(邯郸之战,信陵君救赵就是偷了魏王的虎符,才能调动军队),王翦作为主帅,如果要攻击秦国的城池,则必须要与各部将领核对虎符,这点他是做不到的 。
3.王翦,或者说秦国如白起、蒙恬等将领,率领的军队,都是由各部将的军队组成,各部将则由更细分的军事作战单位组成,都有各自的军事主官,他们都是秦国变法以来的既得利益集团,如果跟随王翦谋反,则会损害他们的利益,王翦很难说服他们 。
4.秦国当时虽然在战国七雄中一枝独秀,但是六国的总和力量还是很强大,如灭楚国就要出动60万大军,灭战国就需要长平大战、邯郸之战等一系列战争,前后投入作战兵力上百万 。
【为什么王翦父子掌管秦国六十多万的兵权却不敢谋反?】5.秦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于军队的监督体制也是很完善的,有自己的一套监督体系,秦王在咸阳,随时可以知晓王翦在前线的动向,所以,王翦在出征前,向秦王索要良田美宅,以示没有异心 。
推荐阅读
- 女人为什么容易怕冷?女性常吃什么可以保暖?
- 近视是怎么样形成的?孩子好好的为什么会近视?
- 预产期推迟是什么原因?预产期为什么会推迟?
- 婴儿为什么会打嗝?如何有效缓解婴儿打嗝?
- 冬天老人为什么没有食欲?老人没有食欲吃什么好?
- 孩子蹭被子是什么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呢
- 青少年为什么会头痛?如何缓解青少年头痛现象?
- 宝宝咬人是怎么回事?宝宝为什么咬人?
- 超人为什么穿紧身衣 超人穿紧身衣的原因
- 宝宝吃奶咬奶头为什么?宝宝咬奶头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