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横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

【别名】肾气(《医学纲目》).
【出处】《针灸甲乙经》:在腹哀下三寸,直脐旁.
【归经】足太阴脾经.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释名】穴在脐旁,横平4寸处,较膏俞天枢二穴平出脐旁的距离大,又主治大肠疾,故名.
类属】足太阴、阴维之会.
【穴性】温中散寒、调理肠胃.
【主治】
1.消化系统病症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虫证,胃下垂.
2.其他病症四肢无力,惊悸怔忡.
【配伍】大横透神阙治胃下垂;配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治腹痛,泻痢配脾俞、三焦俞、中脘、天枢治慢性腹泻;配天枢、足三里治急性肠梗阻;配阳陵泉治便秘;配四缝或足三里主治肠道蛔虫症.
【刺灸法】直刺0.8~1.2寸,局部酸麻胀;可灸.
【古代应用】
《针灸甲乙经》:大风逆气,多寒善悲,大横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痢,灸大横随年壮.
《外台秘要》:中焦虚寒,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泄,灸大横随年壮《百证赋》:反张悲哭,仗天冲、大横须精.
【临床报道神奇作用与功效】
1.消化系统病症
(1)腹痛:《南方护理学报》2003年第2期报道:推拿大横穴治疗内科腹痛38例.推拿大横穴,提捏3~5分钟,20次/分钟.另设对照组58例,肌肉注射6542注射液10mg.结果:两种方法疗效经x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两种方法都能起到同样的止痛效果.
(2)婴儿脐疝:《针灸临床杂志》2003年第2期报道:艾灸大横治疗婴儿脐疝3例.将艾绒搓成圆锥形艾柱,底部直径约1c,直接灸双侧大横穴,每次每侧灸5~8个艾柱.每日1次.结果:均获痊愈.
2.泌尿系统病症《中国针灸》1994年第5期报道:深刺大横穴治疗尿失禁69例、尿潴留66例.取双侧大横穴,用3.5寸长毫针快速刺入皮下,将针稍斜向脐中方向刺入约3寸左右,得气后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扩散至下腹部为佳,留针30分钟,间歇行针2~3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结果:尿失禁痊愈42例(60.9%),显效18例(26.1%),好转6例(8.7),无效3例(4.3%),有效率95.7%;尿潴留痊愈64例(97%),无效2例(3%)《中医杂志》1996年第7期报道:大横穴深刺(3寸以上)治疗老年性尿失禁73例.取双侧大横穴,常规消毒,用3.5寸长毫针快速刺入皮下,将针尖稍斜向脐中方向刺3寸左右,得气后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扩散至下腹部为佳留针30分钟,间歇行针2~3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44例(60.2%),显效19例(26%),无效10例(13.8%),有效率86.2%
3.其他病症
(1)肥胖病:《甘肃中医》2003年第9期报道:芒针深刺大横穴治疗单纯性肥胖病150例.主穴:大横(双)、中脘、气海关元、腹哀(双);配穴:百会、神庭、上巨虚(双)、丰隆(双);耳穴:饥点、渴点、下角端、神门、肝、胃、脾,便秘加大肠.用芒针深刺,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结果:经1疗程治疗,临床控制30例(20%),显效90例(60%),好转18例(12%),无效12例(8%),总有效率92%
(2)癔病性晕厥:《上海针灸杂志》1989年第1期报道:针刺大横治疗癔病性晕厥152例.常规针刺,针后出现呻吟、屏气消失、睁眼、肢体僵直解除,继而恢复常态.如肢体仍僵直不解,不言不语,可加刺中脘.结果:单刺大横穴获效者149例,3例加刺中脘穴而获效.
【现代研究】
【大横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针刺大横穴对肠功能障碍患者,可使肠功能正常化.对于急性胃肠炎的治疗有显著疗效,对于儿童肠道蛔虫治疗也有显著效果.临床观察:针刺1次排虫率为25.2%,2次排虫率为42.5%,3次增加到53.3%,平均排虫率为36.9%,针刺3次较针刺1次为好(杨甲三,《针灸腧穴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报道:日本学者用总体重为15mg、30mg的散艾绒分成6炷,分别对小鼠的大横穴和尾部进行试验.15mg组在尾尖部直接灸,从15分钟后甚至24小时后血浆中总(补)体价仍有上升;而大横穴15分钟后则明显减少,150分钟时降至最低;而30mg组则反而增加.

    推荐阅读